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讓孩子遠離“英語學習誤區”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有的孩子對英語比較感興趣, 學習態度也很積極, 但是總感覺付出的努力跟成績並不成正比。 當孩子感覺自己的付出跟回報嚴重失衡的時候, 他們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慢慢地變得不自信, 學習積極性也就越來越差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孩子的英語學習障礙呢?下面把孩子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常出現的一些誤區跟大家交流, 讓家長及時認清這些"英語學習誤區", 並共同探討如何帶領孩子走出誤區, 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 讓孩子的英語學習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Advertisiment

誤區之一:能讀會拼寫就等於學會了單詞。

單詞是英語的基本單位, 學習英語首先接觸的是英語單詞, 不管是在小學還是初中, 每當開始學習一個新單元的時候, 老師首先會帶孩子學習與該話題相關的單詞。 那麼在學校學習了這些新單詞之後, 我們的孩子在課後又是怎樣去複習和掌握它們的呢?其實很多孩子的做法都是這樣的:打開課本並拿出抄寫本, 然後就是看著單詞表, 每個單詞都照葫蘆畫瓢似地抄寫幾行。 好一點的做法就是一邊默讀單詞一邊抄寫或者是同時把單詞的一個個字母都拼讀出來。 當他可以把單詞中每一個字母都準確無誤地拼寫出來時, 他就認為是已經掌握這些單詞了。

Advertisiment
這就是中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最常出現的一種學習誤區"能讀會拼就等於學會了單詞"。 其實很多孩子只是機械性地記住了單詞的讀音和拼寫, 而對於單詞的含義和用法全然不清楚。 這就造成孩子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常出現這樣的現象, 你說一個單詞, 他可以比較流利地把它拼讀出來, 但是當閱讀中出現同樣的詞語時, 他卻不能夠成功地再認, 或者是你說一個中文意思他卻不能說出相應的單詞來。 至於這個單詞在句子中是怎樣使用的, 更是一無所知。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平時單詞聽寫都不錯, 而一旦考試單詞就寫不出來了。

這樣的單詞學習方法是非常不可取, 學習單詞應該是把它的讀音、拼寫、意思和用法融為一體,

Advertisiment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口手腦並用"的原則。 如果只記住了單詞的讀音和拼寫, 到需要使用的時候就感覺所學的知識就像是煮在茶壺裡的餃子, 有料倒不出來。 正確的單詞學習方法應該是:先多聽錄音, 一邊聽一邊跟讀, 先保證你的讀音是正確的, 接著根據讀音規則來記憶單詞的拼寫, 這比起一個個字母地單獨記憶單詞更高效, 同時要理解單詞的含義, 然後通過朗讀課文的句子來體會如何在句子中使用該單詞, 最後再將該單詞應用到句子裡面去。 這樣就能夠既記住了單詞的音、形、義, 又學會了單詞用法, 真正做到了把它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知識。 例如, 當學習"famous"這個單詞時, 要先讓孩子聽錄音跟讀單詞,
Advertisiment
注意讀准每個發音, 特別是孩子容易忽略它的尾音"/ s /;讀會單詞之後再根據它的讀音分成兩個音節fa mous去記憶它的拼寫。 接著可通過多朗讀課文的句子" France is famous for its fine food." 來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 最後讓孩子自己使用famous來練習說句子。 經過這幾個步驟的練習, 孩子就基本上能夠有效地記憶和使用該單詞了。 如果是高年段的孩子, 建議他通過查閱字典來掌握該單詞的更多不同詞類和使用方法。

誤區之二:背會對話就等於學會了口語。

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的孩子, 他們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記單詞和背誦課文了。 老師和家長經常對他們說, 學習英語要多讀多背, 於是有很多孩子都會存在這樣的誤解:只要把課文對話背誦下來就可以提高口語水準了。

Advertisiment
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想一想, 孩子好像每學習一個單元的時候, 也都能夠把課文對話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 可是當真正用英語對話的時候卻答不上來。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 這就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另一種學習誤區"背會對話就等於學會了口語", 當他會背誦對話之後就認為已經完成任務了, 口語水準會隨著背誦更多的課文對話而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殊不知, 英語學習過程不單是一種語言知識的積累過程, 而更應該是一種語言技能的形成過程。 背會了對話只是完成了知識的積累過程, 而如果沒有把它轉化形成自己的語言技能, 孩子的口語水準還是不能有所提高的。

打個比方說,假如孩子想學溜冰。你給他一本題目叫"如何學會溜冰"的書,然後讓他把書從頭背到底,甚至是倒背如流。這時孩子有了專家級的關於如何溜冰的知識。請問這樣他就已經學會溜冰了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原因是學習溜冰不是簡單的知識問題,它首先是一項技能。要學會一項技能,關鍵的問題是練,光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學習英語當然比學溜冰要複雜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項技能,光記單詞和背誦對話是遠遠不夠的。要把知識變成技能必須要依靠通過不斷的反復語言操練過程,才能讓孩子有效地掌握和運用該項技能。 在孩子已經學會了某個話題的對話內容之後,我們要及時創設類似情景讓孩子去實際操練它。同時,在練習過程中避免讓孩子完全模仿課文內容去練,應該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想像力,有所創新地進行對話練習。大家要是覺得在家裡給孩子創設英語對話情景不太現實,也可以借助一些英文動畫光碟來操作,比如,像《加菲貓》,《怪物史萊克》等,這些原版光碟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以日常生活對話為主的,可以讓孩子邊看邊模仿裡面的人物對話,這樣也能達到語言練習的功效。

誤區之三:攻克詞彙和語法關就等於擁有好成績。

對於英語學習,孩子們普遍都存在這樣的觀念,"學習英語主要有兩大難關-詞彙和語法,只要能攻克這兩關就能有效提高英語成績了。"老師的英語課堂教學也常常主要是圍繞這兩方面去讓孩子不停地操練。其實這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為了追求分數上的提高,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幫助孩子尋找一種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來達成。其實他們的出發點並沒有錯,老師是為了提高班級的平均分,家長是為了孩子將來能考上重點學校。在我們的重點學校選拔學生的方式暫時還是以考試為主的情況下,追求高分是一個大家都不可避免的話題。我個人不反對追求學習分數,但關鍵是要選擇正確的方法,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而又不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為前提的方法。只要選對了方法,就可以做到讓孩子學得輕鬆有趣,同時又能輕易獲得高分。

誤區之四:掌握了課本內容就等於學好了英語。

大部分孩子學習英語都只是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知識,認為學好了教材的內容就能使自己的英語達到相應的水準。大家都普遍認為,只有通過這種"精學"才能把知識學得扎實。只有專一才能做到專業。而事實上,即便孩子已經完全掌握了教材中的所有詞彙和語法規則,也仍然不能提高英語水準和成績。其實關於英語學習這方面的疑惑,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語文學習。同樣是語言學習,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規律和方法跟語文學習是相類似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學習語文的方式,就是只限於朗讀、背誦和記憶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每天都只是對著課本去深入鑽研,而從不去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那麼他的語文水準能得到有效提高嗎?有些家長也許會覺得學習課外的東西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對於成績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其實學習課外知識並不就意味著增加負擔,只要這種課外的東西是孩子感興趣的,而不是一些枯燥的練習題目。語言學習過程本身就是語言不斷地被輸入和被輸出的過程,只有通過增加語言的輸入量才能相應地提高孩子的語言輸出量。

下面為大家提供兩個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案例(初中),A同學是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好學生,他學習很專心、很勤奮。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堅持讀10分鐘課文,晚上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英語作業之外,還堅持聽錄音並背誦課文,每個單元中的單詞和重點短語他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但每次英語考試都不是很理想,聽力部分的選擇題做得還可以,但是當需要聽錄音做筆記的部分就一直是他最頭疼的,短文其實也不算太難,但因為其中的很多單詞都不是課文上的,所以寫不出來。特別是4篇閱讀加1篇完形填空,每次都是靠連蒙帶猜,命中率都很低。寫書面表達時,常感覺沒辦法用所學的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只有單項選擇題和英語解釋句子才是他的強項,因為這兩項內容主要是考察課本知識的,但是因為所占比例很小,就算沒有任何失誤最多也只有20分。所以每次英語考試都很難跨越70大關。而另一位孩子B同學的學習就顯得輕鬆多了。他把每個單元中重要的詞彙和知識點記下來,然後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借助英語字典來學會運用所學詞彙與知識點,然後再通過做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所學內容;每次只要花兩三個晚上來聽錄音朗讀,背誦單詞及課文。而他每天的學習生活都是在輕鬆愉快當中進行的。早上起床後在愉快的英文歌曲當中完成上學準備事項。有多餘時間就大聲朗讀一些精美的英語短文,或閱讀《二十一世紀英文報》。每晚作業後必做的事情就是閱讀英語課外書,書中精美的插圖,流暢的句子和有趣的故事情節經常讓他愛不釋手。有些課外讀物還配有CD光碟,他就時常模仿外籍人士的優美朗讀。對其中的精彩片段他大都能脫口而出,週末他最愛看央視英文頻道的電視節目。所以英語考試對他來說就是小菜一碟,聽力部分經常是剛放一遍錄音他就把答案都寫出來了。選擇題和解釋句子部分考的都是他運用自如的知識,平時大量的課外閱讀使他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都非常強,考試中的閱讀和完形填空就顯得太容易了。所以他每次的英語考試成績都在班上名列前茅。

打個比方說,假如孩子想學溜冰。你給他一本題目叫"如何學會溜冰"的書,然後讓他把書從頭背到底,甚至是倒背如流。這時孩子有了專家級的關於如何溜冰的知識。請問這樣他就已經學會溜冰了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原因是學習溜冰不是簡單的知識問題,它首先是一項技能。要學會一項技能,關鍵的問題是練,光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學習英語當然比學溜冰要複雜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項技能,光記單詞和背誦對話是遠遠不夠的。要把知識變成技能必須要依靠通過不斷的反復語言操練過程,才能讓孩子有效地掌握和運用該項技能。 在孩子已經學會了某個話題的對話內容之後,我們要及時創設類似情景讓孩子去實際操練它。同時,在練習過程中避免讓孩子完全模仿課文內容去練,應該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想像力,有所創新地進行對話練習。大家要是覺得在家裡給孩子創設英語對話情景不太現實,也可以借助一些英文動畫光碟來操作,比如,像《加菲貓》,《怪物史萊克》等,這些原版光碟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以日常生活對話為主的,可以讓孩子邊看邊模仿裡面的人物對話,這樣也能達到語言練習的功效。

誤區之三:攻克詞彙和語法關就等於擁有好成績。

對於英語學習,孩子們普遍都存在這樣的觀念,"學習英語主要有兩大難關-詞彙和語法,只要能攻克這兩關就能有效提高英語成績了。"老師的英語課堂教學也常常主要是圍繞這兩方面去讓孩子不停地操練。其實這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為了追求分數上的提高,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幫助孩子尋找一種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來達成。其實他們的出發點並沒有錯,老師是為了提高班級的平均分,家長是為了孩子將來能考上重點學校。在我們的重點學校選拔學生的方式暫時還是以考試為主的情況下,追求高分是一個大家都不可避免的話題。我個人不反對追求學習分數,但關鍵是要選擇正確的方法,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而又不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為前提的方法。只要選對了方法,就可以做到讓孩子學得輕鬆有趣,同時又能輕易獲得高分。

誤區之四:掌握了課本內容就等於學好了英語。

大部分孩子學習英語都只是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知識,認為學好了教材的內容就能使自己的英語達到相應的水準。大家都普遍認為,只有通過這種"精學"才能把知識學得扎實。只有專一才能做到專業。而事實上,即便孩子已經完全掌握了教材中的所有詞彙和語法規則,也仍然不能提高英語水準和成績。其實關於英語學習這方面的疑惑,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語文學習。同樣是語言學習,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規律和方法跟語文學習是相類似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學習語文的方式,就是只限於朗讀、背誦和記憶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每天都只是對著課本去深入鑽研,而從不去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那麼他的語文水準能得到有效提高嗎?有些家長也許會覺得學習課外的東西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對於成績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其實學習課外知識並不就意味著增加負擔,只要這種課外的東西是孩子感興趣的,而不是一些枯燥的練習題目。語言學習過程本身就是語言不斷地被輸入和被輸出的過程,只有通過增加語言的輸入量才能相應地提高孩子的語言輸出量。

下面為大家提供兩個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案例(初中),A同學是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好學生,他學習很專心、很勤奮。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堅持讀10分鐘課文,晚上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英語作業之外,還堅持聽錄音並背誦課文,每個單元中的單詞和重點短語他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但每次英語考試都不是很理想,聽力部分的選擇題做得還可以,但是當需要聽錄音做筆記的部分就一直是他最頭疼的,短文其實也不算太難,但因為其中的很多單詞都不是課文上的,所以寫不出來。特別是4篇閱讀加1篇完形填空,每次都是靠連蒙帶猜,命中率都很低。寫書面表達時,常感覺沒辦法用所學的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只有單項選擇題和英語解釋句子才是他的強項,因為這兩項內容主要是考察課本知識的,但是因為所占比例很小,就算沒有任何失誤最多也只有20分。所以每次英語考試都很難跨越70大關。而另一位孩子B同學的學習就顯得輕鬆多了。他把每個單元中重要的詞彙和知識點記下來,然後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借助英語字典來學會運用所學詞彙與知識點,然後再通過做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所學內容;每次只要花兩三個晚上來聽錄音朗讀,背誦單詞及課文。而他每天的學習生活都是在輕鬆愉快當中進行的。早上起床後在愉快的英文歌曲當中完成上學準備事項。有多餘時間就大聲朗讀一些精美的英語短文,或閱讀《二十一世紀英文報》。每晚作業後必做的事情就是閱讀英語課外書,書中精美的插圖,流暢的句子和有趣的故事情節經常讓他愛不釋手。有些課外讀物還配有CD光碟,他就時常模仿外籍人士的優美朗讀。對其中的精彩片段他大都能脫口而出,週末他最愛看央視英文頻道的電視節目。所以英語考試對他來說就是小菜一碟,聽力部分經常是剛放一遍錄音他就把答案都寫出來了。選擇題和解釋句子部分考的都是他運用自如的知識,平時大量的課外閱讀使他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都非常強,考試中的閱讀和完形填空就顯得太容易了。所以他每次的英語考試成績都在班上名列前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