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調整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種強烈的抵抗情緒, 在學前期兒童中比較常見。 有這類心理的孩子常常表現為:家長或老師讓他這樣, 他偏不這樣;而不要他做什麼, 他偏要做什麼。 由於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受到抵制, 教育的目的也就難以達到。
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 除了孩子的個性因素外, 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或教師教育方法不當所造成。 父母或老師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 如果愛嘮叨, 指東指西, 沒完沒了, 或者違反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 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經常對孩子採取挖苦、諷刺、辱駡或體罰等手段,
Advertisiment
都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而最終導致逆反行為。 另外, 父母對孩子希望過高, 總是責備孩子沒有達到他們所要求的高度, 覺得孩子這也沒做好, 那也沒做好, 使孩子長期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 最終也易產生逆反心理。
調整孩子逆反心理, 家長或老師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方法上是否有問題, 可有針對性地採用下列方法:
1、少批評, 多鼓勵;不羞辱, 多關心。 如果讓孩子做某件事情, 一旦孩子做了, 但卻沒有做好, 不要責備, 更不能羞辱, 而要先肯定其努力、積極的一面, 然後再指導並鼓勵他繼續做下去, 使他感到他的繼續努力會給父母帶來安慰, 父母也會因此而更加愛他;
2、對孩子不要寄于過高的希望。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不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 非要讓孩子學成某種特長(如鋼琴、繪畫或舞蹈等), 往往會釀成孩子的逆反行為。 一切應在孩子的天賦選擇基礎上進行培養。 一個熱愛音樂的孩子, 他從小就會流露出對音樂的理解和渴望;而一個熱愛足球的孩子, 無論在電視機前還是在運動場上, 他都會表現出對足球的癡迷。 家長應讓孩子幹他所願意幹的事情。
3、為孩子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生活環境。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 同時, 也應要求孩子尊重父母。 小事不苛求, 大事不讓步, 寬嚴適當, 適可而止。
(兼職編輯:李穎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