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才能成為“好父母”與“好孩子”

你是個好父母嗎?
每個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好孩子”, 但卻並非都知道,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父母的自身教育。 也就是說, 只有先教育好自己, 才能教育好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 好父母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好父母必須是孩子的好老師。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還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父母不僅要教孩子課本上的知識, 還要教孩子課本外的知識——生活知識, 父母不僅要教孩子學習, 更要教孩子做“人”, 做一個品德高尚、有健康人格的適應社會的人。
(2)好父母必須是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Advertisiment
無不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產生深遠的影響。 因此, 父母要以身作則,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 父母自己首先必須做到。 要使孩子愛學習, 父母首先必須自己愛學習, 要使孩子有良好的行為, 父母必須檢點自己的行為。
(3)好父母必須是孩子的好朋友。 父母應該珍愛孩子, 信任孩子, 尊重孩子, 經常與孩子平等對話, 民主協商,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與孩子心靈溝通。 父母要虛心接受孩子的正確意見, 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4)好父母必須對孩子進行民主管教。 管教的方式不同, 結果也不同。 溺愛型管教易使孩子任性, 幼稚……;專制型管教易使孩子反抗或依賴……;只有民主型管教, 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外向開拓型的性格:獨立、爽直、親切、協作,
Advertisiment
善於社交, 社會適應性強。
親愛的父母, 對照一下, 您做到了嗎?
怎樣才算“好孩子”?
許多父母往往以為聽話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 這種看法並非完全正確。 因為在所謂的乖孩子中, 有的孩子往往會為了博得別人的歡心, 有意地根據別人的要求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按照別人的眼光來表現自己。 久而久之, 就會盲目順從別人, 缺乏主見, 喪失獨立人格。 如果過分壓抑自己, 必然會形成內向退縮的性格。 這種孩子長大以後依賴性很強, 沒有主見, 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還有許多父母往往以為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這種看法也較為片面。 因為近年有人經過調查後發現, 有一部分經常受到老師和父母的批評,
Advertisiment
學習成績和行為規範較差的所謂“差生”, 由於他們經常挨批評, 經受的挫折相對較多, 久而久之, 他們具備較強的對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旦處於逆境, 他們對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強, 比較容易擺脫困擾。 相反, 有一部分一慣受到老師表揚和父母喜愛的所謂“好學生”, 由於他們往往具有喜表揚、怕批評、愛妒嫉、重虛榮、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的特點, 心理素質相對較差, 但又往往容易被他們“學習成績好”這個表面現象所掩蓋。 一旦處於逆境, 他們往往比其他孩子會產生更多更大的心理困擾, 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危機。 由此可見, “心理健康”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多麼重要。 然而這一點, 卻往往容易被許多父母所忽略。
Advertisiment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 只有“有才幹有特長有個性、能在逆境中頑強抗爭、能抓住機遇為成功努力拼搏的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孩子”, 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好孩子”。 因此父母必須注意從孩子小時候起, 就要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能力, 包括競爭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交際能力、協作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能力、鑽研能力……, 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學會做“人”的重要課題。
親愛的父母, 如果您能注意對孩子多種能力的培養, 您必將能為您的孩子的一生帶來莫大的收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