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幫助兒童認知情緒、發展情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 情緒影響著我們的工作還有生活。 要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需要我們對情緒有一定的認知。 據我理解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 發展情緒甚至比發展認知更重要。 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兒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當然, 實際上,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也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認知自己的內在世界的能力, 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怎樣能幫助兒童認知情緒、發展情緒?
怎樣幫助兒童認知情緒並使其情緒成長、成熟呢?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
Advertisiment
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 而不是一生滯留和壓抑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
准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 尤其准許孩子哭, 不評判好壞。 准許意味著給孩子空間與時間, 讓他自然地過渡。 比如准許他哭意味著讓孩子把情緒流淌出去。 這是生命最早期情緒流動的自然禮物。
我們需要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就如同告訴孩子:“這是眼睛!”“這是鼻子!”“這是嘴巴!”“這是書!”“這是地圖!”幫助孩子說出她內在正在發生的情緒, “你生氣了”、“你感到憤怒”、“你感到委屈”、“你感到傷心”、“你看上去很高興”、“你看上去很愉悅”、“你看上去很興奮”、“你看上去很快樂”、“你看上去有些悲傷”、“你看上去有點沮喪”、“你看上去有些孤獨”、“你很好奇”“、你在表達愛”、“你在關心別人”、“你在表達快樂”……這叫概念或情景配對。
Advertisiment

儘管我們能夠清晰知道的情緒範圍並不像瞭解外在世界那樣廣泛, 有些複雜的和更深入的情緒我們依然不知, 依然無法分辨;並且每個人的生命狀態也不盡相同, 但我們需要自己瞭解的情緒告訴兒童, 同時努力增加自己的瞭解深度與廣度。 因為對內在世界瞭解的越深、越廣, 我們就會成長的越好, 就會越接近成熟。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 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 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 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盡可能的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Advertisiment

用愛陪伴孩子, 理解孩子的情緒, 慰藉孩子, 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 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 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 這些情緒兒童都必須在生活的某個特定的事件和時間裡經歷和體驗, 然後兒童可以感知到自己會再一次的重新經歷。 這個過程兒童可以很自然地完成, 只要成人不去阻攔。 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 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閑閑2歲多, 媽媽和爸爸在處理他的情緒時就使用三句話, 層層遞進。 閑閑媽媽採納了改變先從語言開始的建議。 第一句:“媽媽看到你非常生氣(傷心、恐懼、惱火,
Advertisiment
等等)。 ”給情緒命名。 第二句:“你想生氣就生氣吧。 ”允許孩子有情緒。 第三句:“媽媽陪著你。 ”表達愛, 讓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納感。
基於我們有太多的成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緒, 也沒有面對的能力, 閑閑的媽媽爸爸請阿姨也這樣面對孩子的情緒, 不要有其他的話語。 有趣的是, 這種簡單的方式非常有效, 不僅對閑閑有效, 對社區裡的其他孩子也有效。 沒幾個月, 當閑閑的情緒湧上來時, 父母才說完第一句, 閑閑就會意地笑了起來。
這種湧現出來的幼兒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 孩子並不瞭解、不知道、不認識, 如同孩子還不瞭解、不知道這個外在世界一樣。 他需要在不斷觸摸的過程中逐漸感知、命名、瞭解, 並知道。 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
Advertisiment
這是最早的基礎, 如同對植物的瞭解是基於一棵樹、一朵花……然後才發展到對各類植物的瞭解, 才再深入……
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沒有正向、負向之分。 對於幼小的孩子, 一次只需要向他描述一種情緒的詞語, 由孩子建立一種概念, 然後逐漸增加, 像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學法中要求的那樣, 一次一個概念。 對孩子來說, 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他當下的情緒, 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 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 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我們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如何去認知情緒, 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的發展情緒, 給以後帶來幫助。
(兼職編輯:郭清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