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對付“破壞王”樣的孩子?

很多家長常常抱怨:“我家的寶寶簡直是個破壞王, 什麼東西到他手裡立刻變成廢品, 弄得家裡都不敢隨便放東西。 好像小孩子根本不知道珍惜, 難道破壞東西讓他很高興嗎?真不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 ”

寶寶喜歡破壞東西的心理很複雜, 有多種類型, 父母需要認真鑒別。

理解孩子的善意

破壞東西並非調皮男孩的最愛, 許多乖女孩也會偶一為之, 因為她們的本意並非破壞, 而是出於好心。

楠楠今年5歲, 是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孩。 有一天早晨, 外面下著大雪, 媽媽去買菜了, 楠楠一個人在家。 等媽媽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她發現窗臺上的魚缸裡結了一層薄薄的冰, 冰下的小魚緩緩地遊動, 好像很冷的樣子。 楠楠於心不忍, 費力地把魚缸抱到衛生間。 她想把魚撈出來, 卻怎麼也撈不出來。 她靈機一動, 想到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找來一塊石頭砸碎了魚缸, 然後把小魚捉住, 包在毛巾裡, 說:“乖, 好好睡吧。 ”她覺得拿毛巾給小魚當棉被挺合適。 一會兒工夫, 小魚不動了。 楠楠很開心, 她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媽媽回來一定會表揚自己。 等媽媽買菜回來, 小魚早已斷氣。 媽媽心有餘悸:楠楠居然沒有被碎玻璃紮破手, 真是萬幸。

類似“善良的惡行”, 5歲的冬冬也曾幹過。 冬冬是個聰明的小男孩, 特別喜歡模仿媽媽做家務, 有時也突發奇想搞創新。 一天,

Advertisiment
他聽媽媽說, 作料盒裡的鹽有點髒, 回頭清理一下, 他聯想到媽媽淘米的事, 於是把鹽倒進淘米用的塑膠籃子裡, 放到水龍頭下沖洗。 他發現籃子裡的鹽越來越少, 正納悶呢, 媽媽來了, 慌忙阻止了他, 並責備冬冬是破壞王, 就知道搗亂。 冬冬很委屈, 但看媽媽生氣的樣子, 又不敢辯解。

以上兩個案例提醒家長朋友, 幼兒做事, 大多數出發點是好的, 只是由於能力有限、經驗不足才做錯了事, 所以, 不管寶寶破壞了什麼寶貝東西, 家長首先要想一想, 孩子這樣做究竟是為什麼, 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地責備, 否則會驚嚇寶寶, 使其以後做事縮手縮腳。 遇到寶寶好心辦壞事的情況, 父母要耐心地告訴寶寶失敗的原因, 怎樣做才科學, 還要告訴寶寶,

Advertisiment
有些事, 可以等到長大了再做。

探索欲不可壓制

大多數幼兒在家裡搞破壞是被內心的探索欲所驅使。 許多家長說, 剛給5歲的兒子買了一個電動玩具小汽車, 沒過兩天就被他拆成了一堆零件;剛給4歲的女兒買了一個漂亮的洋娃娃, 不到一周時間, 洋娃娃就變成了殘廢, 裙子被剪破了, 胳膊也扭彎了。 有的寶寶甚至故意打碎媽媽的小鏡子, 然後用膠水粘, 想“破鏡重圓”……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在模仿父母。 模仿父母是幼兒典型的心理特徵, 父母怎麼做, 他就機械地跟著學, 由此產生不良後果。 比如, 3歲的帥帥看見爸爸刮鬍子, 便將小貓的鬍子給剪了;4歲的歡歡看見媽媽化妝, 就趁媽媽不在家時, 將自己化成個大花臉,

Advertisiment
名貴化妝品也給糟蹋了。 對於盲目模仿的孩子, 父母要在事後給孩子補充有關知識, 使他明白為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損失。 平時要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學成人的樣子做(如刷牙、洗臉、擺碗筷、洗手帕等), 哪些不能。

寶寶類似的破壞活動, 其實不是破壞, 而是學習, 應該得到鼓勵和引導。 好奇和探索欲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徵, 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 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 總想摸摸、看看、聞聞、嘗嘗, 弄個明白, 喜歡拆卸鐘錶、玩具、收音機、筆, 亂按電器開關或遙控器, 從而損壞東西。 但他們的本意不是破壞, 而是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 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比如拆電動玩具小汽車, 寶寶是想看看小汽車裡面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會動,

Advertisiment
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歡的事物裡面, 並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答案。 所以, 父母對此要有寬容的心態, 不要嚴厲地批評寶寶, 因為父母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扼殺寶寶可貴的探索精神。

那麼, 寶寶的探索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寶寶在六七個月大時, 就開始對因果關係特別感興趣了, 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湯匙。 他笨拙地拿起湯匙, 咬一咬、敲一敲, 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 如果你幫他拾起來, 他等一下又會把它扔掉。 寶寶的這些舉動, 並非故意惹父母生氣, 他是在探究事情的因果關係。 寶寶到1歲時, 已經能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了。 比如, 他知道按牆上的開關電燈會亮, 玩具小狗上了發條才會走, 等等。 通常, 寶寶到兩歲的時候, 就能從結果推想原因了,這種能力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學習累積而形成的。寶寶一再重複的實驗行為,對父母的耐心的確是一大考驗。不過父母必須瞭解,如果僅僅為了維持一絲不亂的環境而處處限制寶寶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澆滅孩子對事物的好奇與興趣。父母應該為寶寶準備一些摔不壞的東西,充分滿足寶寶扔東西的欲望。還要將家中不能摔的東西收拾好,再設計一些活動,如準備一籃大大小小、硬的軟的球,讓孩子盡情地、有目標地扔,訓練他的控制和協調能力。

寶寶的破壞活動是一個手、眼協調操作的鍛煉過程,能促進他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適當地破壞,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所以,父母適當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發現寶寶把玩具拆壞了,父母應該蹲下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玩具裡面有什麼?它怎麼會動呢?”引導、幫助寶寶尋找結果,然後再和寶寶一起把拆壞的玩具恢復原樣。這樣才能讓寶寶在破壞—探究—重建中獲得心理滿足。

有些寶寶損壞東西,並未意識到行動的後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豔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用刀、筆在牆上亂刻亂畫。父母發現後應該及時制止和教育,使寶寶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了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要適當引導寶寶的興趣,例如對愛撕書折紙的,可給買些專門用來折疊的彩紙,愛亂刻亂畫的,可給他硬紙、刻刀、彩筆及作品範例,讓孩子模仿著刻畫。

為保障寶寶的安全,父母有必要告訴寶寶哪些東西是不能亂摸亂動的(如電器、藥品等),以防事故發生。對愛動手的孩子,可為他們購買拼插、組合玩具,使他們在裝裝拆拆的活動中體會構造的快樂。還要告訴寶寶,要尊重物品的所有者,“不是誰的東西都允許你拆的,要征得物主同意”。對於5歲以上的寶寶,父母可以提高要求,比如用激將法:“暴力拆解,太沒水準了,有本事你把它恢復原樣。”

惡意破壞要阻止

當然,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惡意。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在宣洩情緒。寶寶的某個要求未被滿足,與父母賭氣,故意損壞東西以發洩心中的憤怒。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脅父母,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父母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寶寶嘗到破壞的滋味。比如寶寶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寶寶摔壞了碗碟,父母要告訴寶寶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錢來購買新碗碟。寶寶受到一定的懲罰,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賴了。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以舊換新”的考慮。比如剪壞舊鞋子,是為了得到一雙新款鞋子,把電子錶扔到水池裡是為了讓父母買一塊更漂亮的。事實上,這是一種要脅行為。對此,父母當然不能就範,而要嚴肅批評寶寶,而且絕不能簡單地滿足他,以防他獲得好處,下次照方抓藥,繼續為難父母。當然,對寶寶的要求,父母不能滿足的,要耐心地講清楚原因,取得寶寶的理解,這樣就能從根本上緩解寶寶心中的怨氣,他也就不會用破壞東西來抗議了。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嫉妒心理。看到小夥伴的東西比自己的好,寶寶都會產生嫉妒心理。由於幼兒的情感外露、衝動,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諸行動,搞破壞行為。比如故意剪壞小夥伴的新衣服,弄壞小夥伴的高檔玩具,摔壞小夥伴的新書包……嫉妒是一種陰暗、狹隘的心理,既給寶寶帶來苦惱,也會影響寶寶的成長及人際交往,因此,父母要從小引導寶寶學會欣賞別人,讓寶寶的心胸開闊起來。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報復心理。有些寶寶因自身弱小,鬥不過高大有力氣的同伴,便偷偷地實施報復性破壞,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對寶寶的這種報復行為,父母首先要及時制止和批評,然後再問清寶寶這樣做的原因,若寶寶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訴對方父母或老師,尋求恰當的解決之道。

總之,破壞東西其實是寶寶探索事物內在關係的一種途徑和求知需求的表現,也可能是寶寶某種情緒的外在表現,父母既要寬容,也要密切關注,適應引導,創設適宜的探究環境,讓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滿足,又能保證物品不被損壞。這樣寶寶既增長了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又暗中培養了寶寶的責任意識,一舉多得。

就能從結果推想原因了,這種能力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學習累積而形成的。寶寶一再重複的實驗行為,對父母的耐心的確是一大考驗。不過父母必須瞭解,如果僅僅為了維持一絲不亂的環境而處處限制寶寶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澆滅孩子對事物的好奇與興趣。父母應該為寶寶準備一些摔不壞的東西,充分滿足寶寶扔東西的欲望。還要將家中不能摔的東西收拾好,再設計一些活動,如準備一籃大大小小、硬的軟的球,讓孩子盡情地、有目標地扔,訓練他的控制和協調能力。

寶寶的破壞活動是一個手、眼協調操作的鍛煉過程,能促進他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適當地破壞,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所以,父母適當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發現寶寶把玩具拆壞了,父母應該蹲下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玩具裡面有什麼?它怎麼會動呢?”引導、幫助寶寶尋找結果,然後再和寶寶一起把拆壞的玩具恢復原樣。這樣才能讓寶寶在破壞—探究—重建中獲得心理滿足。

有些寶寶損壞東西,並未意識到行動的後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豔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用刀、筆在牆上亂刻亂畫。父母發現後應該及時制止和教育,使寶寶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了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要適當引導寶寶的興趣,例如對愛撕書折紙的,可給買些專門用來折疊的彩紙,愛亂刻亂畫的,可給他硬紙、刻刀、彩筆及作品範例,讓孩子模仿著刻畫。

為保障寶寶的安全,父母有必要告訴寶寶哪些東西是不能亂摸亂動的(如電器、藥品等),以防事故發生。對愛動手的孩子,可為他們購買拼插、組合玩具,使他們在裝裝拆拆的活動中體會構造的快樂。還要告訴寶寶,要尊重物品的所有者,“不是誰的東西都允許你拆的,要征得物主同意”。對於5歲以上的寶寶,父母可以提高要求,比如用激將法:“暴力拆解,太沒水準了,有本事你把它恢復原樣。”

惡意破壞要阻止

當然,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惡意。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在宣洩情緒。寶寶的某個要求未被滿足,與父母賭氣,故意損壞東西以發洩心中的憤怒。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脅父母,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父母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寶寶嘗到破壞的滋味。比如寶寶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寶寶摔壞了碗碟,父母要告訴寶寶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錢來購買新碗碟。寶寶受到一定的懲罰,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賴了。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以舊換新”的考慮。比如剪壞舊鞋子,是為了得到一雙新款鞋子,把電子錶扔到水池裡是為了讓父母買一塊更漂亮的。事實上,這是一種要脅行為。對此,父母當然不能就範,而要嚴肅批評寶寶,而且絕不能簡單地滿足他,以防他獲得好處,下次照方抓藥,繼續為難父母。當然,對寶寶的要求,父母不能滿足的,要耐心地講清楚原因,取得寶寶的理解,這樣就能從根本上緩解寶寶心中的怨氣,他也就不會用破壞東西來抗議了。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嫉妒心理。看到小夥伴的東西比自己的好,寶寶都會產生嫉妒心理。由於幼兒的情感外露、衝動,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諸行動,搞破壞行為。比如故意剪壞小夥伴的新衣服,弄壞小夥伴的高檔玩具,摔壞小夥伴的新書包……嫉妒是一種陰暗、狹隘的心理,既給寶寶帶來苦惱,也會影響寶寶的成長及人際交往,因此,父母要從小引導寶寶學會欣賞別人,讓寶寶的心胸開闊起來。

有些寶寶破壞東西是出於報復心理。有些寶寶因自身弱小,鬥不過高大有力氣的同伴,便偷偷地實施報復性破壞,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對寶寶的這種報復行為,父母首先要及時制止和批評,然後再問清寶寶這樣做的原因,若寶寶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訴對方父母或老師,尋求恰當的解決之道。

總之,破壞東西其實是寶寶探索事物內在關係的一種途徑和求知需求的表現,也可能是寶寶某種情緒的外在表現,父母既要寬容,也要密切關注,適應引導,創設適宜的探究環境,讓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滿足,又能保證物品不被損壞。這樣寶寶既增長了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又暗中培養了寶寶的責任意識,一舉多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