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對不可行的事情說不?

於是父母就說不能這個, 不能那個。 孩子能記住這麼多不能嗎?
對於家有小孩子的父母親來說, 說不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可是你可曾仔細想過, 你對家中的寶貝兒說過了幾個“不”字。 為人父母者, 應使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引導孩子, 讓孩子在正向且受尊重的環境下, 培養自我的獨立性與自製能力。
時常對孩子說“不”, 不但是干預孩子探索學習的機會, 也會導致日常生活中親子關係日益緊張。 因此, 家長應該先瞭解“不”這個字對孩子來說, 到底代表怎樣的意義。 那麼, 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說, 兩三歲的孩子才會聽話呢?
1、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實物或動畫形象
兩三歲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

Advertisiment
還不能直接依據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應該、不應該等判斷語句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 但若把他們喜愛或厭惡的各種實物、形象作為“外力”, 卻可以對其行為起到鼓勵或制止的作用, 因為在這些物象當中, 飽含著他們多種純潔而深厚的情感。 譬如, 小孩子都比較喜歡黑貓警長、白鶴阿姨、啄木鳥醫生, 討厭毛毛蟲、蒼蠅、蚊子, 害怕大灰狼、狗熊、老虎等。 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情感傾向, 有意識地經常使用這些物象與孩子交流, 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孩子對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為反應。
比如冬冬睡覺不喜歡蓋被子,
Advertisiment
爸爸對他說:“天黑了, 小朋友要睡覺了。 蚊子就會嗡嗡嗡地叫著說:‘唉, 我的肚子好餓呀, 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點兒吃的吧。 ’冬冬, 要是你的身上蓋好被子, 蚊子飛過來使勁一叮, 哎喲!這是什麼呀?一點兒也不好吃, 還把我的嘴弄痛了。 再找找好叮的地方吧。 ”冬冬聽完, 乖乖地把被子蓋上了。 此後, 每當睡覺時, 只要媽媽說一句“蚊子又要出來找吃的了”, 冬冬就會主動地蓋好被子。
2、借助以小孩兒為“主角”的故事
快五歲的玲玲特別依戀媽媽, 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 就哭鬧不止, 幼稚園的阿姨、家裡的保姆怎麼哄也哄不住。 有一天, 媽媽嘗試著編了一個故事講給玲玲聽,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這麼講的:“有一個小朋友,
Advertisiment
媽媽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叫玲玲。 可是, 這個小朋友給自己換了一個名字, 叫跟—屁—蟲, 小名叫蟲蟲, 因為她總是像一條小蟲子一樣跟在媽媽的屁股後面。 她到幼稚園, 班上的同學就問她:‘你就是蟲蟲同學吧?’玲玲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聽的, 蟲蟲這個名字多難聽呀, 以後媽媽不在的時候, 我再也不哭了。 於是, 這個小朋友就又變成媽媽的好玲玲了。 ”
愛聽故事是小孩兒的天性, 在他們的心目中, 虛構的情節也是真實的生活, 而且對故事的內容深信不疑, 尤其是把某個孩子變成故事中的主角時, 他對自己在其中的表現就格外關注。 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滿意, 他就會高興和喜歡, 並在實際生活中體現主角的行為傾向;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不滿意,
Advertisiment
他就會反感或害怕, 並在實際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為傾向。
3、借助小孩兒心目中的“權威人物”
兩三歲的小孩兒常常會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向你表達這樣的意思:你這樣做不對, 我們老師說應該那樣做。 也就是說, 與小孩兒接觸親密、關係親近的人的態度與行為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有效的引導作用。 我們不妨把這樣的人稱為小孩兒心目中的“權威人物”。 但小孩兒對待權威人物的態度有一個特點:當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 你的話他不一定聽得進去, 而不在現場的第三者卻有可能被當成權威。 譬如在家的時候, 幼稚園的老師可能成為權威。 在幼稚園的時候, 父母就有可能成為權威。
Advertisiment
借助這些可親可敬的人來引導小孩兒的行為, 常常很靈。
夏天來了, 一天, 莎莎洗完澡後, 不肯讓媽媽往身上抹爽身粉。 媽媽就對她說:“寶寶洗了澡, 抹上這個粉就會感覺特別舒服, 再也不長那種討厭的紅豆豆了。 你瞧, 你的皮膚像白雪公主一樣白, 多可愛呀。 幼稚園的老師知道了, 也會高興的。 ”因為老師知道了會高興, 所以莎莎的“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4、借助有趣的活動來鼓勵孩子
俗話說:小孩兒愛吃搶飯,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一個小孩兒吃飯可能吃得不好, 要是幾個小孩兒一起吃, 他們就會爭著吃、搶著吃。 是飯菜香嗎?不一定。 原因就在於這不僅僅是吃飯, 還是一場小小的比賽。 孩子一般都喜愛活動, 活動的趣味性、競爭性和激勵性對他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孩子的生活設計成各種活動,通過活動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
小兵不到三歲就能自己穿褲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褲子,媽媽拍拍手,說一句“小兵真能幹”,就激起了他學習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實際上,孩子的榮譽感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烈,但又很單純、質樸,絕少有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孩子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孩子各種行為的正確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合起來,耐心地啟發、督促孩子,父母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原本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少對孩子說不,因為用正面的語言去引導孩子的行為,遠比用負面的語言去阻止孩子行為產生的作用要大得多。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孩子的生活設計成各種活動,通過活動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
小兵不到三歲就能自己穿褲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褲子,媽媽拍拍手,說一句“小兵真能幹”,就激起了他學習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實際上,孩子的榮譽感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烈,但又很單純、質樸,絕少有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孩子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孩子各種行為的正確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合起來,耐心地啟發、督促孩子,父母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原本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少對孩子說不,因為用正面的語言去引導孩子的行為,遠比用負面的語言去阻止孩子行為產生的作用要大得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