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促進孩子個性的發展?

孩子出現這一現象有早有晚, 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 就說明這是一個意欲發展順利、情緒安定的孩子。 父母可以對自己的育兒方法加以肯定並樹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麼想找小朋友, 即使有機會接觸同齡的孩子, 也不與其一道玩耍, 這時父母就必須對自己以往的育兒方式從各種角度加以探討了。

在探討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關鍵問題:其一, 有沒有一直在壓抑孩子的自發性的成長;其二, 是否親子間的情感紐帶不夠牢固。

就壓制孩子自發性成長的育兒方法而言, 父母們最容易落入兩個陷阱,

Advertisiment
一個是對孩子施加不適當的管束, 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裡;還有一個是運用過保護的培養方法。

在第一種情況中, 父母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 對孩子施加命令、壓力, 支配孩子的行動。 如此一來, 孩子慢慢地就變得老實聽話、很好對付了。

父母這時可能會覺得由於自己育兒有方, 才使其成了個“好孩子”, 甚至還為此暗自得意呢。 殊不知, 自己的育兒方法已經壓制了孩子的自發性, 使之失去熱情和活力了。

這裡所說的過保護是這樣一種育兒方法, 即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 父母卻動手代勞。 也就是說, 在孩子要求“自己來做”的時期裡, 父母出於“做不好”、“太費時間”等種種理由, 而沒有讓孩子做。 這樣一來,

Advertisiment
孩子自發性的發育便受到了壓抑。

其結果是, 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一點點小事就想要讓父母幫自己做。 如果一味遷就下去的話, 孩子會認為父母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就該為自己服務。 再嚴重一點的話, 孩子會變得用命令的語調來指使媽媽。 當要求不被滿足時, 甚至會對父母施加暴力, 即所謂的“家庭暴力”。

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 在家裡顯得挺神氣活現的, 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 可是一到外面就變蔫掉了。 這就像人們常說的“窩裡橫”。

這種孩子在幼稚園裡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塊兒玩耍, 總愛纏著老師不放。 而老師又不可能只對付一個孩子, 於是孩子便越發感到不安, 漸漸地不想上幼稚園了。

Advertisiment

如此下去, 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長不起來。 這樣的話, 在從小學到青春期這一期間裡便存在著出現種種問題的危險。

上面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呢?

對於第一種情況, 我們應該促進孩子自發性的成長, 丟棄那些把孩子塞入“好孩子”框框裡的管束和命令, 把自由還給孩子。 因為自發性是在自由中發展起來的。

獲得自由的孩子, 在一開始時會顯得無所適從, 不知該幹什麼好。 不過, 孩子一旦不被數落、責駡, 他的心就會逐漸地變得寬鬆、自由起來, 開始盡情地歡鬧, 自發性便漸漸展現出來了。

對於前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 即因過保護而不合群的孩子, 我們應該立刻停止對其過保護, 努力做到不再為孩子做這做那。

因為孩子在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幫著做事情,

Advertisiment
所以, 開始實行這一措施時他還會說“幫我做”, 這時絕對不要再滿足他的要求, 而是應該對他說:“自己試著做做看。 ”

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最初會感到無所適從, 不過, 自發性是每個孩子都具有的天然素質, 所以, 孩子會漸漸地開始鼓起勇氣自己試著做起來。 這也可以說是孩子的自發性得到了復蘇。

當以前由父母代勞的事情改為自己做了之後, 孩子會產生這樣的自信:我自己也會做。 如此一來, 孩子在外面也就不再消極、能夠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了, 交友的能力也將成長起來。

對於自發性發育遲緩的孩子, 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方法使其順利發展呢?

這個方法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大人既不要動口, 也不要動手, 這一點至關重要。 我把此稱為“無聲之行”。 這個“行”字包含著這樣的意義:要做到這一點, 必須付出有如修行般艱苦的努力。

在這之前, 對孩子的事情還是--數落、--動手的媽媽, 現在要一下子停下來, 不僅非常困難, 而且會感覺很難受。

我曾向很多母親建議運用“無聲之行”。 很少有母親能堅持下去的, 大都是5分鐘熱度便完事兒了。

但是那些能忍受住這種艱難的母親, 她們漸漸地會理解到其真正的意義, 並且能夠堅持實施下去。 在這種時候, 父親的協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因為被父母突然“放手”, 生活會一時發生混亂:不是遲到, 就是忘了帶東西, 要不就是忘記做作業等等。 但是, 他自己會開始一點一點地解決這種混亂現象, 並且逐漸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須由自己來完成。這樣,孩子的自發性便慢慢地成長起來了。

並且逐漸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須由自己來完成。這樣,孩子的自發性便慢慢地成長起來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