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德國:兒童過馬路是一門必修課

在德國社會, 一個人是否受尊重, 不僅僅是看他在事業上是否成功, 還有許多重要的標準。 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 不只是傳授知識, 而是採用貼近生活和淺顯易懂的方式, 教孩子從小遵守社會秩序, 具備公德心、愛心同情心。

有個笑話講, 在歐洲一座旅遊名城的街頭, 遊客熙熙攘攘, 無法分辨他們的國籍。 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 還在等紅燈的人, 無疑就是德國人了。 夜間車稀人少, 別的國家的人早就靈活處理過馬路的事了, 哪管紅燈綠燈?只有較真的德國人還在等啊等。

德國之所以成為公共交通的禮儀之邦,

Advertisiment
與他們從小接受的務實教育密切相關。 正是從小到大的切身教育, 使德國人首先作為行人、然後作為司機, 養成了遵守公共交通的習慣,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逬而發展成為一種禮儀, 成為衡量—個人基本道德和行為修養的尺規。

德國幼稚園在孩子們畢業那年, 對“畢業生”進行正式的過馬路教育。 究竟有多正式呢?光是老師在課堂上講是不夠的, 那些繪本讀物也是不夠的, 這個時候, 當地的員警叔叔會來到幼稚園, 與老師一起, 帶著即將畢業的孩子們, 真正地走到大馬路上, 逬行實踐教育。 遵守“紅燈停, 綠燈行”的基本規則就不說了, 還教育孩子們怎樣防範作為行人可到的風險:如何在一些偏僻沒有紅綠燈和斑馬線小街過馬路,

Advertisiment
如何防止被粗心或者疲累的司機撞上等等。 這些小小畢業生們的平均年齡大約在6歲, 穿轉挺括制服的員警先生親自來指導, 孩子們不印象深刻, 甚至到了成年都記憶猶新才怪呢。

在小學新生入學的那一天, 甚至那一整周, 在上學和放學的時候, 同一位員警先生又會出現在小學校門口, 一本正經地檢査“功課”來了。 看看孩子們有沒有記住他的教誨, 有沒有正確地過馬路, 而孩子們則得意地朝員警先生招招手, 像個小大人, 一板一眼地過馬路。

到了四年級的時候, 孩子們大約10歲, 學校開始進行“如何正確地在大馬路上騎自行車”的教育。 這是當作一門正式的功課來學習的, 有圖文並茂的課本和練習冊,

Advertisiment
有筆頭作業和考試, 還有手工作業。

德國人奉行從理論到實踐, 理論課結束後, 每個孩子都從家裡把自行車推到學校去, 在學校操場上練習交通規則。 操場上不僅畫有和馬路上一樣的縮小了的交通標記, 還會有臨時搭趣的交通牌。 最後是路考, 很是正規, 由老師和自願幫忙的家長們守在各個重要的路口打分。 孩子們在學校操場練習和上大馬路考試的時候, 都有當地的員警參加。

這種教育的結果就是:德圍孩子從小就懂得, 過馬路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關係到自身的安全, 而遵守交通規則, 正確地過馬路, 既是為了自身的安全, 也能夠保障和促進交通的順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