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知道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可是, 有的父母不知從何做起, 還有的父母自以為是, 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讓我們來看看一些父母的不同做法和結果。
培養上進心
有些父母習慣說:“我們這麼辛苦是為什麼?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才能報答我們!”父母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物質條件, 希望孩子沒有後顧之憂地好好學習。 但孩子認為, 這樣挺舒服的, 反正將來父母的一切就都是我的, 我為什麼要辛苦學習呢?所以, 學習沒有動力, 缺乏上進心。
有的父母說:“如果你覺得咱們生活得不好,
Advertisiment
培養愛心
有的父母從小就自然地以孩子為中心, 好吃的別人不吃留給孩子, 自己捨不得買衣服也要給孩子買玩具, 到麥當勞就看著孩子一個人吃, 上公共汽車有座位讓孩子先坐等等。 孩子早已習慣這樣, 覺得理所當然。 等到父母老了才發現, 孩子上車時一點都不管同行的父母;回家吃飯、看電視都按自己的需要。 父母驚呼:“我們的孩子怎麼這樣自私?”
有的父母買了再好吃的東西,
Advertisiment
在精神上充分地愛和鼓勵孩子, 孩子才會愛別人;但在物質上你只關注他一個, 他就只愛自己。
培養責任心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 捨不得孩子吃苦, 或嫌孩子做事不放心, 所以, 不讓孩子幹任何家務事, 也不給孩子機會獨立處理事物,
Advertisiment
有的父母讓孩子在家承擔一些事情, 打掃衛生、採買東西、個人內務等, 孩子到了外面能很快適應環境, 並且有很好的組織能力, 能體諒父母的辛苦, 因為他在做家務時就親身體會到了生活的困難, 自然就變得很懂事。
教孩子花錢
有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不知道如何花錢和管錢;有的父母把孩子的零花錢管得很緊, 一天給多少錢, 還要記帳, 結果孩子總是想辦法把錢都花光, 有時還要問爺爺奶奶多要錢, 並不知道節省和計畫用錢。
有父母把一個月的生活費交給自己10歲的孩子管理,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自己的價值觀
許多父母都忍不住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 小時候, 孩子會對父母的意見全盤接受, 可長大後, 他們有的會產生逆反心理, 和父母對著幹;有的缺乏自己的主見, 完全依賴父母的判斷;有的甚至產生模糊的價值觀。
Advertisiment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啟發、引導孩子自己判斷, 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例如, 父母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 問他:“如果你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了, 你是什麼感覺呀?你是不是覺得不方便?”如果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要讓孩子自己把東西還給別人;如果他不願這麼做, 那就要取消看電視, 或要求打掃廁所, 以之懲罰。
對孩子教育要順其自然
遊戲、娛樂和體育活動是孩子身心發展所必須的, 但是有些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某些特長,不惜犧牲孩子玩的時間。有父母為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練琴,從不讓孩子看電視和出去玩,除了學習就是拉琴,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責駡、恐嚇、譏諷孩子,孩子生活在單調、乏味、否定的環境中。最後,這個孩子雖然考琴達到了最高級別,但在精神上卻患上了嚴重的疾病。
有父母的教育原則是:注重孩子的情緒健康,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在孩子5歲前,讓孩子盡情地玩,不刻意教什麼東西。5歲之後,根據孩子的興趣傾向再培養,如果發現孩子並沒有音樂、繪畫方面的特別天賦,那就著重對學習科學能力的培養。在父母的自然、放鬆的教育下,孩子以學習為主,對其他活動都有興趣,有的可成為業餘愛好,但並不是負擔。
但是有些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某些特長,不惜犧牲孩子玩的時間。有父母為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練琴,從不讓孩子看電視和出去玩,除了學習就是拉琴,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責駡、恐嚇、譏諷孩子,孩子生活在單調、乏味、否定的環境中。最後,這個孩子雖然考琴達到了最高級別,但在精神上卻患上了嚴重的疾病。有父母的教育原則是:注重孩子的情緒健康,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在孩子5歲前,讓孩子盡情地玩,不刻意教什麼東西。5歲之後,根據孩子的興趣傾向再培養,如果發現孩子並沒有音樂、繪畫方面的特別天賦,那就著重對學習科學能力的培養。在父母的自然、放鬆的教育下,孩子以學習為主,對其他活動都有興趣,有的可成為業餘愛好,但並不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