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分床這個事,看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一位家長問:“孩子幾歲分床比較好?孩子還小, 一個人睡夜裡踢被子怎麼辦?”
這是個不少父母都會問, 但卻又很有意思的提問。
我們知道, 有一個詞叫“動物本能”。 比如, 蜘蛛生來會織網, 貓咪生來愛乾淨。 為什麼?因為這些都出自千百萬年來的進化本能。 不這樣做, 就可能面臨死亡的威脅。
這種動物本能, 是寫進基因裡並且代代相傳的。
然而, 不少父母們似乎認為自己的孩子缺乏這種本能。 比如, 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餓了就要吃的, 渴了會要喝的。 更不相信, 孩子夜裡睡覺, 感覺冷了, 會把被子找回來。
這就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Advertisiment

以上內容圖片來源於網路, 若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郵箱:kefu@mama.cn), 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獨立, 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
1為何你會把跟孩子“分床”看成一個問題
一般而言, 孩子3歲分床, 5歲分房, 是個常規建議。 但如果有其他客觀原因, 那麼稍微遲些再分開, 也沒那麼要緊。
說白了, 分床的具體時間和技巧, 其實都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 你為何會把跟分床這個事, 看成一個問題?

明明滿足了分床條件, 為何夫妻中有一方, 遲遲捨不得跟孩子分開?是什麼賦予了孩子這麼大的能量, 去獨自佔有父母中的一方, 去把丈夫和妻子分開?是否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 已然悄悄淩駕于夫妻關係之上?
簡言之, 分床, 不僅僅是和孩子分兩張床睡那麼簡單。

Advertisiment
通過觀察這個事, 可以觀察到父母有沒有做好準備, 放手讓孩子長大;甚至可以體察到這個家庭內部的關係互動模式到底是怎樣的。
分床睡, 不僅僅是時間問題

2適當的時候不要怕推開孩子
當一個5歲的小孩, 要求繼續和爸媽睡在一起, 尤其希望繼續黏住媽媽的時候, 做父親的最好站出來, 去幫助妻子和孩子做一個阻隔。
這就是作為一個父親的職責。 必須要清楚地告訴孩子:這是我們的床, 那邊才是你的。
做父母的, 需要這樣輕輕推開孩子, 孩子才能夠更好地長大。 否則, 孩子與父母, 尤其與媽媽的關係會過於親密, 甚至被媽媽的愛淹沒。 這樣的小孩從心理層面上來說, 很難真正長大。
我見過一位做父親的,

Advertisiment
縱容7歲的兒子跟夫妻二人擠在一起睡。 瞭解後發現, 父親幼時得到的關注很少。 他像疼愛當年的自己一樣寵愛兒子, 去補償早年的缺失, 卻忘了看見眼前的孩子所面臨的真實課題, 不是缺愛, 而是該獨立。
我認識一位元媽媽, 兒子已經三年級, 還沒分床。 老公要求分床, 孩子就哭鬧。 媽媽心疼孩子, 於是就妥協。 甚至不惜跟老公分居, 專門去陪孩子睡。 瞭解後發現, 夫妻感情不好, 妻子一直被動地忍受丈夫的壞脾氣, 於是把關注全部都投注在兒子身上, 把丈夫排除在自己與兒子之外。 孩子便從心理層面, 配合著媽媽的需要, 黏住媽媽不放。
可是, 這樣沉重的關注和愛, 孩子哪裡承受得起?

從這個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

Advertisiment
分床本身不會傷害孩子。 能夠傷害孩子的, 是這個事件背後, 父母的態度、信念都是什麼。

如果信任孩子, 那麼孩子就有能力獨立;如果不信任, 孩子就很容易是無法脫離繈褓的寶寶。 如果父母自己有未解決的問題, 那麼也容易無法看見“真實的孩子”。 相反, 我們自己狀態好了, 孩子自然也能夠放心去獨立了。
健康的夫妻關係, 有利於孩子的獨立
特別提醒
如上所言, 3歲後分床睡, 5歲後分房睡, 本身不會傷害孩子。 這個年紀的孩子, 獨立自主的需要以及與媽媽分離的需要, 才是當務之急。
父母需要的只是堅定和耐心。 耐心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並非孩子到了3歲, 或者到了5歲, 就會有一個按鈕, 只要父母按下按鈕, 孩子就可以啟動獨自睡眠模式。

Advertisiment

最常見的場景是:經過好幾天的勸說、引導、孩子哭鬧和父母堅持的博弈, 孩子終於能獨自睡覺了, 可沒過兩天, 又反悔, 非要回到父母的床上。
這時, 你要知道, 孩子獨立的自信心是慢慢建立起來的, 有時候他會向前試探地走兩步, 然後退回來, 退到原來熟悉的安全感中。
父母此時需要清晰地告知孩子規則——分床是肯定要分的, 同時接納孩子的情緒, 溫柔地通過用心陪伴, 睡前故事等方式, 幫孩子確認安全感, 告訴孩子媽媽的愛一直在。

隨著成功的次數越來越多, 孩子們的自信心和積極自尊被激發, 會更樂意維持他們的努力。
相反, 若父母只是粗暴地推開孩子, 用強制、甚至蔑視性的話強行將孩子與自己分離, 只會讓孩子更加依戀父母,這些錯誤的處理方式會消除孩子的信心,使他們遲遲無法獨立。
安全感和自信心,讓孩子更快適應獨自睡覺
《唱反調的小青蛙》
對待愛和大人唱反調的孩子,父母們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鎮壓”,而是首先要跟孩子儘量取得“一致性”。
這種一致性不是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協,而是找到雙方的認同點,以此為突破口解決問題。
同時,也要給予孩子在一定的範圍內自由表達的機會,使孩子的獨立性得到健康發展。
積木育兒
微信號: jingguanyuer

下載APP,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媽媽的世界只有媽媽懂!

只會讓孩子更加依戀父母,這些錯誤的處理方式會消除孩子的信心,使他們遲遲無法獨立。
安全感和自信心,讓孩子更快適應獨自睡覺
《唱反調的小青蛙》
對待愛和大人唱反調的孩子,父母們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鎮壓”,而是首先要跟孩子儘量取得“一致性”。
這種一致性不是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協,而是找到雙方的認同點,以此為突破口解決問題。
同時,也要給予孩子在一定的範圍內自由表達的機會,使孩子的獨立性得到健康發展。
積木育兒
微信號: jingguanyuer

下載APP,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媽媽的世界只有媽媽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