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很多信奉愛和自由的媽媽,最後都要看看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很多信奉愛和自由的媽媽, 最後都要看看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不知道有沒有父母拿到這本書直接先翻到立規則這一章, 想看看怎麼給孩子定規距。 在現實生活中, 一些加入浩途的父母直奔“立規則”這個主題而來, 因為搞不定孩子了, 想看看怎麼能夠管住孩子, 讓孩子聽話。 而在共修後常常會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家長越界了, 孩子在全力反抗;二是家長言行不一, 被孩子吃定了。

有一個越界的極端例子。

倩兒四個月的時候, 因為媽媽需要上班, 便請姥姥來照看倩兒。 姥姥從醫生那裡得知倩兒的體質需要多喝水,

Advertisiment
於是上了鬧鐘, 每個小時都喂倩兒喝水, 還定量, 倩兒不喝夠姥姥便不斷往倩兒嘴裡擠水。 後來, 倩兒一看姥姥拿來奶瓶就條件反射似的緊閉雙唇, 死活不張開嘴巴。 可憐的倩兒, 七個月開始便秘, 需要打開塞露才能拉出一些來。

這便是侵犯了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基本生存權了。 孩子不得不奮力反抗, 用如此嚴重的後果引起媽媽的注意。 媽媽加入浩途的本意是想搞明白怎麼自家孩子這麼擰, 這麼難以管教。 瞭解是界限問題後, 她專門辭職在家帶孩子, 尊重孩子渴了喝、餓了吃的規律, 孩子很快便沒有任何問題了。

有個奇怪的現象, 通常沒有界限感、喜歡越界的大人, 也常常是色厲內荏、言行不一致的大人,

Advertisiment
他們常常會被孩子搞定。 倩兒上了幼稚園後, 媽媽又去上班了, 請來了姥姥協助接送。

倩兒四歲了, 愛吃冰淇淋, 每次到社區廣場上玩都要吃冰淇淋。 最近咳嗽, 姥姥嚴厲地對她說:“不能再吃冰淇淋了, 要不咳嗽會加重!”倩兒就哭, 抓著小賣部的門框不走。 姥姥沒辦法, 又給倩兒買了冰淇淋。

周日倩兒和媽媽在一起到廣場玩, 卻不提吃冰淇淋的事。 因為她知道媽媽肯定不會給買, 咳嗽就是不可以吃冰淇淋的!倩兒沉浸在和媽媽玩遊戲的過程中, 特別開心。

倩兒的姥姥心中沒有篤定的準繩,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 聽了醫生的話照做, 完全忽視了孩子這個當事人的反應。 在孩子大一點兒有主意的時候, 她又以孩子不肯為判定依據,

Advertisiment
被孩子輕鬆搞定。 當然這也不能怪倩兒的姥姥, 因為她不是孩子的父母, 本就無需為孩子的養育擔責。

12

作為父母, 在育兒中怎麼立規則呢?重中之重是要找到自己心中願意去依傍的準繩。

規則是路徑, 規定了什麼事情不能做, 可以做的事情該怎樣做。 立規則的目的是保護孩子、支援孩子今後在社會上走得順利, 獲得一生的幸福。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零至十八歲, 在這個過程中, 無數的細碎事情, 事事制定規則要累死。 聰明的辦法是問問自己, 你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然後從中提煉出內心認同的準繩。

比如浩途會員願意去依傍的準繩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熟、自由、綻放于愛與善良之中;讓我們的家庭成為溫暖、和諧、充滿愛的歸宿。

Advertisiment
這句話摘自心靈成長大師克裡希那穆提的一本著作, 在浩途稱之為我們的願景。 也許有些會員還做不到, 但是我們會以這個為準繩指導自己的育兒行為, 並以此為依據制定育兒當中的規則。

實際上, 在育兒當中遇到的瑣事家家都差不多, 兩歲前是吃喝拉撒睡;兩歲到三歲執拗期, 孩子啥都說不;三歲開始入園, 孩子卻早上睡不醒晚上不想睡;六歲上學, 看電視還是寫作業又成了鬧心的事;九歲了, 課外班要不要上是個問題;之後還有小升初、中考、高考……

心中的準繩不同, 在每件事發生的時候, 選擇便不相同。

比如孩子喝水這件事, 若以成熟、自由為準繩, 就不會主觀地去設定孩子的喝水量和喝水時間,

Advertisiment
而是會按需餵養。 我記得龍兒剛會爬的時候, 家裡的茶几上就放著他喝水的奶瓶, 他渴了, 隨時可以爬到茶几那裡, 攀援著茶几腿站起來, 拿到奶瓶喝水。 在八到九個月的時候, 他就成熟到知道自己渴了, 可以自由地拿水喝。

有次講座, 一位老人家問我, 成熟這個詞用在孩子身上不合適吧。 我解釋說, 成熟是指每個年齡段孩子能夠為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主。 當時我也舉了喝水這個例子。 在社區廣場上, 好多家長追在兩歲到六歲的孩子身後喊:“來, 寶貝, 喝點兒水。 ”這便是在打擾孩子走向成熟。 不過, 如果家長的育兒準繩是健康、平安, 那麼追著孩子喂水很正常。

記得龍兒四五歲的時候, 在社區廣場跑著玩耍, 我坐在旁邊和一些媽媽們聊天。忽然,龍兒跑到我面前說:“媽媽,你怎麼不像別的媽媽那樣眼睛一直看著自己的孩子。你不怕我丟了嗎?”我笑著說:“龍兒,最能保護你的人不是媽媽,是你自己。你需要判斷下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判斷下你一喊媽媽我飛速趕過去救你是不是來得及。”龍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當然,我還是警覺地監護著他的,心裡對孩子的在意和其他媽媽沒什麼兩樣。只是我想帶他去往的方向是生命的成熟、自由、綻放。所以我會傾向于讓孩子自己保護自己的健康平安,而不是依賴我。

龍兒也有晚上不睡早上不醒的時候,他玩得投入、開心的時候,我有時候會陪著他繼續玩,龍兒爸會提醒:“到點兒該睡了。”他提示完就自顧自地去睡了,時常留下我和龍兒繼續玩耍。晚上不按點兒睡早上醒不來很正常。龍兒爸會二話不說扛起龍兒就送上幼稚園班車。幼稚園三年,我們家從來沒有遲到過缺席過。我們身體力行地教育了龍兒:自己玩得嗨很好,但涉及與社會有交接的地方就需要守時、守約。

在龍兒看電視的事情上,我也很擔心他的視力。我直接在他的臥室牆上貼了視力表,並示範給他如何檢測自己的視力。我告訴他,每個人只有一雙眼睛,近視了很難恢復,需要好好愛護;同時,我告訴他看電視的時候要靠著沙發背,這樣的距離恰好三米左右,能夠讓眼睛瞳孔不過度收縮,有助於保護眼睛;我還告訴他向遠處眺望能夠讓瞳孔放鬆,有張有弛。那時候龍兒四歲,這樣具體的指導能夠協助孩子建立自控,比“少看些,遠一些”的泛泛指導有效。

我告訴他這些後,心裡就放下了這件事,真的將保護眼睛的重任交由孩子自己承擔。有一次我看到龍兒在看電視的間隙向窗外眺望,我好奇地問:“咦,窗外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他說:“沒有呀,我往遠處看,這樣保護眼睛呀!”這再次驗證了我的觀點——孩子真的很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確實,我不是他,我不可能知道每個最合適保護他的時間點,不如放手依靠他自己。

還有寫作業。龍兒第一次做寒假作業的時候,我清晰地看到,每個孩子經歷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是家長心中的準繩不同,整個事件的走向就會大相徑庭。

小學一年級,放寒假了,龍兒拿了幾頁紙回來,分別是各科老師列印出來給家長看的學生寒假作業。我將龍兒叫到面前,對他說:“因為你還不能認識所有的字,所以媽媽負責給你念完所有作業,你自己安排什麼時候寫什麼作業,需要媽媽幫忙念題的時候你告訴媽媽,媽媽很願意幫忙。”然後,我給他念了所有的作業,我心裡就完全放下這件事了。到了快開學的前一周,我再次叫來龍兒說:“媽媽再給你念一遍所有的寒假作業,你看看是不是都做完了,看有沒有需要查漏補缺的。”

結果,我一項項地念,龍兒一項項地答,有的說做了,有的說沒做。他說沒做的,我便會發問:“為什麼這項沒做?”他坦然地答道:“說的是建議做,不是必須呀。”我定睛一看,果然有“建議”兩字。我又問:“另一項為什麼沒做呢?”他說:“那項是可選呀。”我一看,果然,括弧裡寫著“可選”。還有“最好能……”這樣描述的,他也直接略過。

看來,放寒假時我念作業,他聽得很仔細呢。很好呀,自律的前提是劃界限,搞明白自己的領地。他把必須做的都做了,多餘的一點兒也沒做。我心裡暗喜,他在為自己的領地做主。我沒再多言,只是請他把寒假作業放到書包裡,準備開學。

沒想到開學那天,龍兒同學的爸爸找到我家,對我說:“咱們聯合起來和學校談談吧,才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假期,作業量就這麼大,太嚇人了!我和孩子媽媽都直接幫著孩子寫作業了,到昨天晚上熬夜才做完。”

我很驚愕:“有嗎?作業量很大嗎?我沒覺得呀。”

那位爸爸扳著手指頭數著一項項作業,我聽了,不自覺地把龍兒的話搬了出來:“哦,那些都不是必須做的呀,是建議、可選、最好……就是說不做也行的呀。”

那位爸爸說:“這是小學第一次做寒假作業,我們很希望孩子的學習能有一個好的開端,我們不希望他第一次寒假作業就沒做完。所以我和孩子媽都捲進來了,才發現他們的作業真的很難啊,量又大!我們想和學校談談。”

因為我沒有同感,所以我很抱歉地拒絕了同往。

那次,我的感受特別深刻。我臆測這位爸爸心中的準繩裡有“認真”兩個字,恐怕還有“快樂”兩個字,因為他捨不得孩子壓力太大,才會出手幫忙寫作業。

所以,我誠懇邀請各位家長叩問自己的內心:在育兒上,你心中的準繩是什麼?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描述,你希望孩子是怎樣的呢?

無所謂對錯,只是為了保有一份清醒。知道是自己內心的準繩帶來了一切的取捨和行為導向,為孩子造就了這樣的成長環境,無需怨天尤人。

12 我坐在旁邊和一些媽媽們聊天。忽然,龍兒跑到我面前說:“媽媽,你怎麼不像別的媽媽那樣眼睛一直看著自己的孩子。你不怕我丟了嗎?”我笑著說:“龍兒,最能保護你的人不是媽媽,是你自己。你需要判斷下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判斷下你一喊媽媽我飛速趕過去救你是不是來得及。”龍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當然,我還是警覺地監護著他的,心裡對孩子的在意和其他媽媽沒什麼兩樣。只是我想帶他去往的方向是生命的成熟、自由、綻放。所以我會傾向于讓孩子自己保護自己的健康平安,而不是依賴我。

龍兒也有晚上不睡早上不醒的時候,他玩得投入、開心的時候,我有時候會陪著他繼續玩,龍兒爸會提醒:“到點兒該睡了。”他提示完就自顧自地去睡了,時常留下我和龍兒繼續玩耍。晚上不按點兒睡早上醒不來很正常。龍兒爸會二話不說扛起龍兒就送上幼稚園班車。幼稚園三年,我們家從來沒有遲到過缺席過。我們身體力行地教育了龍兒:自己玩得嗨很好,但涉及與社會有交接的地方就需要守時、守約。

在龍兒看電視的事情上,我也很擔心他的視力。我直接在他的臥室牆上貼了視力表,並示範給他如何檢測自己的視力。我告訴他,每個人只有一雙眼睛,近視了很難恢復,需要好好愛護;同時,我告訴他看電視的時候要靠著沙發背,這樣的距離恰好三米左右,能夠讓眼睛瞳孔不過度收縮,有助於保護眼睛;我還告訴他向遠處眺望能夠讓瞳孔放鬆,有張有弛。那時候龍兒四歲,這樣具體的指導能夠協助孩子建立自控,比“少看些,遠一些”的泛泛指導有效。

我告訴他這些後,心裡就放下了這件事,真的將保護眼睛的重任交由孩子自己承擔。有一次我看到龍兒在看電視的間隙向窗外眺望,我好奇地問:“咦,窗外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他說:“沒有呀,我往遠處看,這樣保護眼睛呀!”這再次驗證了我的觀點——孩子真的很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確實,我不是他,我不可能知道每個最合適保護他的時間點,不如放手依靠他自己。

還有寫作業。龍兒第一次做寒假作業的時候,我清晰地看到,每個孩子經歷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是家長心中的準繩不同,整個事件的走向就會大相徑庭。

小學一年級,放寒假了,龍兒拿了幾頁紙回來,分別是各科老師列印出來給家長看的學生寒假作業。我將龍兒叫到面前,對他說:“因為你還不能認識所有的字,所以媽媽負責給你念完所有作業,你自己安排什麼時候寫什麼作業,需要媽媽幫忙念題的時候你告訴媽媽,媽媽很願意幫忙。”然後,我給他念了所有的作業,我心裡就完全放下這件事了。到了快開學的前一周,我再次叫來龍兒說:“媽媽再給你念一遍所有的寒假作業,你看看是不是都做完了,看有沒有需要查漏補缺的。”

結果,我一項項地念,龍兒一項項地答,有的說做了,有的說沒做。他說沒做的,我便會發問:“為什麼這項沒做?”他坦然地答道:“說的是建議做,不是必須呀。”我定睛一看,果然有“建議”兩字。我又問:“另一項為什麼沒做呢?”他說:“那項是可選呀。”我一看,果然,括弧裡寫著“可選”。還有“最好能……”這樣描述的,他也直接略過。

看來,放寒假時我念作業,他聽得很仔細呢。很好呀,自律的前提是劃界限,搞明白自己的領地。他把必須做的都做了,多餘的一點兒也沒做。我心裡暗喜,他在為自己的領地做主。我沒再多言,只是請他把寒假作業放到書包裡,準備開學。

沒想到開學那天,龍兒同學的爸爸找到我家,對我說:“咱們聯合起來和學校談談吧,才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假期,作業量就這麼大,太嚇人了!我和孩子媽媽都直接幫著孩子寫作業了,到昨天晚上熬夜才做完。”

我很驚愕:“有嗎?作業量很大嗎?我沒覺得呀。”

那位爸爸扳著手指頭數著一項項作業,我聽了,不自覺地把龍兒的話搬了出來:“哦,那些都不是必須做的呀,是建議、可選、最好……就是說不做也行的呀。”

那位爸爸說:“這是小學第一次做寒假作業,我們很希望孩子的學習能有一個好的開端,我們不希望他第一次寒假作業就沒做完。所以我和孩子媽都捲進來了,才發現他們的作業真的很難啊,量又大!我們想和學校談談。”

因為我沒有同感,所以我很抱歉地拒絕了同往。

那次,我的感受特別深刻。我臆測這位爸爸心中的準繩裡有“認真”兩個字,恐怕還有“快樂”兩個字,因為他捨不得孩子壓力太大,才會出手幫忙寫作業。

所以,我誠懇邀請各位家長叩問自己的內心:在育兒上,你心中的準繩是什麼?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描述,你希望孩子是怎樣的呢?

無所謂對錯,只是為了保有一份清醒。知道是自己內心的準繩帶來了一切的取捨和行為導向,為孩子造就了這樣的成長環境,無需怨天尤人。

12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