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建立親子間溫暖的情感關係

嬰兒哭泣總是因為有不快的感覺。 爸爸媽媽接受到嬰兒的這一資訊, 一定會到處尋找孩子哭泣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 這就是父母的體諒。 而孩子的體諒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例如, 在換尿布的時候, 媽媽可能會這樣對孩子說:“這下乾淨了, 現在挺舒服的吧。 ”這便是與嬰兒之間產生了共鳴, 表現出母親的體諒之心。 嬰兒接受了這樣的資訊之後, 體諒的情緒便能夠發育起來。  
嬰兒在兩個月左右時, 臉上常會出現微笑。 這微笑極其可愛, 引得媽媽忍不住要逗孩子。 孩子被哄逗之後, 又會笑起來。 這樣一來,

Advertisiment
嬰兒便知道有人愛逗自己, 並且會感受到這個人的聲音和情緒, 一旦被這個人哄逗, 他馬上就會露出笑容, 高興得手舞足蹈。  
在這種親子間溫暖的情緒之中, 體諒之心漸漸地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出來, 並且, 這將成為孩子今後人際關係的基礎。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建立起溫暖的親子關係, 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體諒和意欲有個明顯的不同之處, 即意欲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旺盛地表現出來的, 而體諒之心卻並非馬上就能夠出現。 因為, 孩子的年齡越小就越只顧自己, 所以, 最初的體諒只不過是個小嫩芽而已。  
在父母的體諒之中成長的孩子, 過了3歲之後, 看到小朋友在哭, 他也會跟著哭起來;看到小朋友笑,
Advertisiment
他也會一起笑起來。 這就是體諒的表現, 也稱之為共感性。 到了6歲左右, 見到小朋友遇到了什麼麻煩, 他會非常自然地主動去幫助。  
對這樣的孩子, 如果我們詳細地瞭解一下他的成長史就會發現, 父母一定是從孩子嬰兒期起就開始注意體察其情緒, 並給予相應的照顧, 同時充分地讓孩子享受到撫觸的溫暖。  
孩子的體諒之心成長緩慢且難以顯露出來, 性急地去要求他體諒是不合適的。 要是急著這樣要求孩子的話, 有時候他會表現出體諒的舉動來, 但這只不過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表揚, 而其內心並沒有真正的體諒。 我們把此稱為“假體諒”。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認生”--這個與體諒的成長有著一定關係的現象。  
所謂認生,
Advertisiment
就是孩子碰到不熟悉的人, 會因害怕而緊緊地拽著爸爸媽媽不放。 這一現象表明, 嬰兒已經把媽媽和爸爸作為“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賴了。 所以, 當孩子出現認生時, 爸爸媽媽便可放下心來。 因為認生證明了父母能充分體察嬰兒的情緒, 在以體諒的方式養育著孩子。 和爸爸媽媽之間已經建立起感情的嬰兒, 在六七個月前後便開始認生了。  
若是嬰兒過了七個月還沒有出現認生現象, 便可以認為孩子和媽媽之間情感上的紐帶沒有建立起來。 這時就必須盡可能多地給予孩子撫觸, 以增進母子間情感上的連結。 在這個時候, 媽媽本身能否享受到撫觸的快樂是個關鍵的問題。 如果只是“因為需要才做”, 這種盡義務的態度是不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快樂的,
Advertisiment
當然也就建立不起母子間情感上的紐帶。  
具有體諒的育兒方法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充分體察孩子的心情。  
孩子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對物質和金錢上的要求;另一個是在大人的身體上撒嬌。 對於前者我們必須加以一定的限制, 這在前面已經講述過了。 而對於後者, 父母們最好盡可能地給予滿足。  
在大人的身體上撒嬌最頻繁的時期, 是孩子1歲~3歲這段時間。 當孩子心裡感到不安時, 他會坐到媽媽的腿上;累了、困了、身體不舒服了, 也會坐到媽媽的腿上。 有時半夜裡, 孩子還會鑽進媽媽的被窩, 這恐怕是做了可怕的夢, 來尋求媽媽的撫慰。 當願望被滿足之後,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情緒獲得安定, 便又能平靜地入睡了。  
安定的情緒是孩子心靈成長中不可欠缺的重要保證, 所以, 當孩子渴望撫觸時, 媽媽應該給予充分的滿足。 這樣做難道不會培養出一個嬌氣十足的孩子嗎?這種擔心可以打消。 因為被充分接受撒嬌的孩子情緒安定,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不會總是纏著媽媽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