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教育需要“心靈透氣”

心理健康對幼兒來說, 和生理健康一樣重要。 因為情緒煩躁而孤獨、自閉、失眠甚至離家出走的兒童為數不少。 最近, 幼教專家指出, 幼兒的情緒也需要有發洩的地方。
專家呼籲:創造適當的條件和適當的氛圍, 給幼兒建立一個發洩不滿情緒的空間, 讓幼兒內心的不愉快情緒發洩出來。 從小就學會適當自我發洩、懂得“心靈透氣”的兒童, 今後遇到挫折和困難時, 就能夠獨立地自我反省, 愉快地與人溝通。
如今, 一些幼稚園已經為孩子創造了“發洩”的條件。 比如, 閔行區階梯華納幼稚園就有一個“沙包室”。

Advertisiment
在這裡, 只要孩子心情不愉快, 都可以來沙包室打一拳、踢一腳, 充分發洩內心的“鬱悶”。 老師告訴記者, 在這裡孩子的心靈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放鬆和宣洩。
教育學專家告訴記者, 家長在家裡也可以為寶寶創建一個傾訴不良情緒的“發洩角”。 最簡單的發洩角可以是孩子的床頭或父母床邊。 這樣的環境安靜、舒適, 而且溫暖, 不僅讓孩子覺得安全, 更有助於寶寶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有機會發洩各種情緒。 家長可以每天或每隔幾天, 固定在晚上睡覺前安靜的時刻把孩子帶到這裡, 平等、溫和地和他交流, 並幫助他保守秘密。 多次以後, 孩子就養成在“發洩角”交流的習慣, 不良情緒就能很快得到消除。
專家認為, 經過這樣“發洩訓練”的孩子今後不會把不愉快的事情憋在肚子裡,
Advertisiment
在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 習慣並善於自我反省, 容易解開心裡的“結”。
從事多元智慧研發的教育專家林麗憶女士告訴記者, 其實幼兒也需要有宣洩情感的空間, 他們從小就處在和老師、家長、同伴的人際交往過程中, 自然有內心的心情變化。 發洩不僅有利於發展孩子的人際交往智慧, 同時也更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內省智慧。 通過宣洩和溝通, 讓孩子有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會自我認識、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 這對於他們在今後, 學會做到處事不驚、遇事不怕, 更擅長內心自我調節和自我平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