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

1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分類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 他們不僅僅滿足于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 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 因此, 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 但由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 他們的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 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 所以通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 學會如何分類。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

Advertisiment
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紅、黃、藍不同顏色的傘圖片各2張, 小動物圖片各一張, 各種水果圖片若干、大小不同的球若干。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

說呀!在美麗的大森林裡, 森林動物超市開業了, 營業員小熊把一堆亂亂的傘放好, 可突然聽見這些傘說話了, “喂喂喂, 你可別把我們這麼放, 我們不這樣住, 我們要一樣得住一家”。 聽傘們這麼吵, 小熊可急壞了, “呀!這, 這可怎麼辦呀?”小朋友讓我們一起來幫幫小熊, 好嗎?

1、出示圖片——紅、黃、藍不同樣色的傘

2、小朋友們我們一起擦亮你們的小眼睛, 仔細觀察下我們該把傘怎麼放更合適呢?(要求幼兒分成三份, 到黑板上粘貼)

Advertisiment

3、讓幼兒說出自己分類的理由。

二、森林超市開業, 許多動物都來逛超市了, 逛累了, 小動物們就找了三間小洋房休息, 小動物們都想去休息。 我們來看一下都有哪些小動物?

1、出示圖片——小白兔、小花貓、啄木鳥、小喜鵲、小山羊、大老虎、大獅子、小麻雀、小蜻蜓、大象、小青蛙、小海豚、小烏龜

2、師:只有三間房, 這麼多動物要住, 怎麼分才能使小動物們滿意呢?小動物們都為難了, 請小朋友幫忙分一下。 請你講一下這樣分的理由。

3、幼兒小組討論分法。

4、找幼兒試著分類並說出分類的理由。

師總結:我們可以按照小動物的顏色、活動的範圍:水中的、陸地的、空中的, 按身體的大小, 按兇猛程度或者其它特徵來分。

有的小朋友說“老虎和獅子最厲害,

Advertisiment
他們分一間屋”

“小喜鵲、小麻雀、百靈鳥、啄木鳥、貓頭鷹、小蜻蜓一間屋, 他們都會飛”

“小青蛙、小海豚、小烏龜一間屋, 他們都會游泳”……

小朋友們替小動物分好房子, 小動物們都休息了, 讓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輕鬆下吧!

三、遊戲——分球

遊戲要求:找三組幼兒進行比賽, 把放在一起的球按大、中、小不同分類, 那組分的又快又對獲勝, 可以獲得小紅花。

四、幼兒動手操作自主分類:

1、師:小朋友們分的本領著麼大, 來幫老師一個忙好嗎?

讓幼兒拿出課前老師發的各種水果、文具、球類圖片讓幼兒按自己所想動手分類。

2、讓幼兒說出分類理由。

3、師總結:我們應該按照水果類、文具類和球類, 也可以說是吃的、玩的、用的分類。

五、結束活動:

小朋友們這節課的表現可真好啊!老師決定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操場做遊戲,

Advertisiment
小朋友們聽老師的口令, 男孩站一隊、女孩站一隊, 我們一起排著隊去做遊戲。

2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測量

設計背景

自然測量是學前班幼兒很感興趣的一項活動,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這個有趣的問題會激起幼兒的好奇, 促使他們開動腦筋, 有步驟地去探索、去發現。 結合我班幼兒對測量的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 我設計了活動流程:猜測討論——嘗試和學習——分組操作——集中討論歸納。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 願意運用自然測量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嘗試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Advertisiment

活動準備

1、教具:直尺、小棒、粉筆。

2、學具:直尺、彩筆、記錄紙等若干、測量用的繩子、小棒、鉛筆、易開罐等若干。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師幼互相問候;做遊戲(開火車)邊走邊數自己的步數, 提高幼兒的興趣。

2、集體活動:

(1)以故事的方式導入:植物王國在進行比高矮活動。

(2)引導幼兒猜測、討論, 啟發幼兒說出可以用尺子來測量樹的高、矮。

(3)發散幼兒的思維:還有什麼當測量工具?

(4)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一些測量工具、如小棒、尺等。 請個別幼兒上來任意選一種工具來測量黑板上兩棵樹的高矮。

(5)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上來演示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 師幼討論哪種方法出的結果更精確。

(6)教師分別講解並演示用小棒、直尺測量樹的高矮的正確方法和記錄方法。 強調測量時要找准起點,沿邊線測量,第一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測量工具要首尾相接。

(7)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測量時,樹越高測量的次數就越多,樹越矮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3、分組活動:

(1)教師介紹分組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測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記錄下來。

第二組:用繩子、腳步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記錄下來。

第三組:用易開罐、小棒、鉛筆、直尺等工具測量桌子、椅子、玩具櫃的長度、寬度和高度,說出測量和結果並做好記錄。

教師重點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方法。

4、交流小結:

(1)你測量了什麼?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3)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作為測量工具?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這間的關係。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當中,幼兒的興趣很高,在分組活動中,有個別幼兒還不是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緊挨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 經過教師的一再教導才掌握方法。我應該分兩個課時上。基本能達到我預設的教學大綱,在動手操作中不僅能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學習方法和能力提高。

123 3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認識時間“星期"

活動目標

1、複習鞏固1~7的序數,2~6的鄰數。

2、認識時間“星期”,瞭解其順序性、週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發幼兒對時間的興趣,積極、主動、快樂地參與學習活動。

活動準備

教具學具方面:答錄機、多媒體電腦各一台,錄有童話電《星期媽媽和孩子們》的磁帶一盒。星期轉盤遊戲的課件,星其盤操作材料若干套(與幼兒小組數相同)。

幼兒知識經驗準備:學習了7以內的序數和鄰數,通過掛檯曆對“星期”時間概念有初步瞭解。

活動過程

1、複習鞏固:1~7序數,2~6鄰數(3分鐘左右)。

(1)複習序數:出示1~7數字娃娃(排列無序),請幼兒説明數字娃娃從小到大的順序排隊,並講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誰呀;數位娃娃,老師出示大寫數字表示。

(2)鞏固鄰數:以“數位娃娃找鄰居”的遊戲形式進行。例如:老師以數字娃娃的口氣問,我是2,我的鄰居是幾和請小朋友幫助我,幫我找出好鄰居。幼兒可回答二、二、二、你自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鄰居。

2、新授:認識時間“星期”,瞭解其順序性、週期性(18,20分鐘)

(1)聽文學作品《星期媽媽和孩子們》的童話故事,第一遍口頭講述故事後提問,童話的名稱及故事裡講到誰?(老師出面期媽媽圖片)她想幹什麼?幼兒回答後,老師交代本節課新授

是認識“星期”,並提出以下問題,星期媽媽一連生了幾個孩子?給孩子取了什麼名字?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請幼兒邊聽錄音,邊思考。

(2)聽錄音故事《星期媽媽和孩子們》。

放錄音同時隨故事情節出示星期娃娃圖片(打亂星期一期日的順序),然後請幼兒回答以上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星期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誰?第二個孩虧誰……最後一個孩子是誰?讓幼兒幫星期妹妹排隊,明確星其順序性。

(3)轉盤遊戲:找鄰居(老師示範轉動轉盤,然後町請個別幼兒操作)。

規則:轉動轉盤後,指針指到星期×,就請小朋友講出星期×的兩個鄰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兩個鄰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遊戲反復進行4、5次。

突出強調:星期日的鄰居是誰呢(意在突破星期的週期性這一難點,讓幼兒具有明確的週期意識,即一個星期有七天,一個星期結束,下一個星期開始)。

3、幼兒操作活動:轉盤遊戲“找鄰居”(8~10分鐘)。

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一個星期轉盤,一組幼兒輪流轉動轉盤,同組全體幼兒共同講述指針所指星期×的兩個鄰居是星期×和星期×。(意在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感覺星期的順序性、週期性,形成星期這一時間概念。)

4、活動評價(2分鐘)。

引導幼兒與老師一起淡談這節課認識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玩星期轉盤遊戲的感受。

5、分組進往角色遊戲:“找鄰居”。

七名幼兒一組,分別戴上星期娃娃頭飾,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個角色形象,手把手圍成圈,順時針轉動,邊轉邊說: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個娃娃在一起,快快樂樂做遊戲,遊戲的名字叫“找鄰居”。

接著星期一先發問,我是星期一,我有兩個好鄰居,我的鄰居是幾和幾?其餘六個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兩個子鄰居,你的鄰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順次提問,方法同上,游戈延續進行。

星期媽媽看著孩子們,想呀想呀,覺得它們都非常可愛,漂亮,於是她高興地說:“有了,好聽的名字有了。”她邊說邊伸個食指,輕輕地點著那排圓溜溜的腦袋:“梅花、桃花、蘭花…~是她只報了三個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這不是同花的名字一樣嗎?”

星期媽媽又看著孩子們,想呀想,覺得它們都非常聰明,伶俐,於是她叉快樂地喊了起來:“有了,有了,好聽的名字有她邊說邊伸出一個食指,輕輕地點著那圓溜溜的腦袋:“聰聰、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這兒;她叉停住了,“哎呀,不行,這不是跟小腮友們的名字一樣了嗎?”星期媽媽又想,突然,她拍著自己的大腦袋自言自語地說:“啊哈!我真糊塗,七個孩子不正好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嗎?就按他們出生的次序排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星期媽媽說到最後一個孩子的名“星期七”時,感到這個太彆扭了,她想了一下說一天生一個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媽媽取好七個名字,噓了一口氣,高興;“好啦好啦,七個好聽的名字、算取好啦!”

過了一會,星期媽媽拿來兩件紅色的衣服說:“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個孩子中最小的兩個孩子,就讓他們穿上最漂亮的紅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這五個孩子長得大。星期媽媽說:“給他們穿上黑衣服最漂亮”,於是她又拿來黑衣服,一邊給他們穿一邊笑嘻嘻地說:“黑衣服,黑衣服,黑出白皮膚,衣服黑,皮膚白,人人見了都喜愛。”

星期媽媽的孩子們漸漸地長大了,他們不但學會了走路,而且,還經常手把手圍在媽媽身邊,跳起快樂的“圓圈舞”呢!

4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感知圖形的特徵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感知形狀的主要特徵。

2、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圖形標記,並學習按照圖形標記製作相應的形狀。

3、能注意操作過程中的書面整潔,樂意邊操作邊講述。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學難點:按照圖形標記製作相應的形狀

活動準備

1、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餅乾(均未拆封)若干。

2、三隻毛絨小動物,每個小動物胸口有一個形狀標記。

3、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大圖片。

4、幼兒用書(P10-11)人手一冊5、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印章(或小圖片),顏料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餅乾的形狀,瞭解形狀的主要特徵。

1、出示餅乾,請幼兒說說:這是什麼?它有哪些形狀?你喜歡吃什麼形狀的餅乾?

2、教師(出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是什麼樣子的?

3、教師折疊圖形,引導幼兒直觀感受圖形的特徵呢感,使幼兒知道:圓形是圓圓的,沒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個一樣大的角,一樣長的邊;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

二、認識形狀標記,給小動物送餅乾。

1、教師(出示三隻小動物):三隻小動物也想吃餅乾,你知道它想吃什麼形狀的餅乾?

2、引導幼兒觀察小動物身上的形狀標記,推測每個小動物喜歡吃的餅乾形狀。

3、請幼兒給小動物送餅乾,鼓勵幼兒邊送邊講述:“小動物,送給你XX形狀的餅乾。”

三、操作活動:製作餅乾。

1、引導幼兒打開並閱讀幼兒用書,理解操作要求後,取出印章,引導幼兒根據小動物身上的形狀標記,在小動物的旁邊印製出相應形狀的餅乾送給小動物,提醒幼兒在指定的地方印圖形,注意保持書面整潔,鼓勵幼兒邊印餅乾邊說:“XX給你XX形狀的餅乾。”

2、觀察幼兒用書上面各種形狀的彩色餅乾,啟發幼兒幫小動物劃線給彩色餅乾找家。

四、交流評價活動。

1、師幼共同檢查小動物面前盤子裡的餅乾是否正確。

2、表揚操作正確的幼兒,以及邊做邊講述的幼兒。

123 5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學習兩等份

學習目的

學習將一個形體等分為兩份,初步理解等份的含義及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等份中的包含關係和等量關係),培養幼兒的分析、綜合、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紙片等教具準備及教學用PPT課件準備。

教學過程

1、出示兩個圓餅,重疊比較,讓幼兒觀察兩個餅一樣大小。問幼兒:把一個餅子分給兩個小朋友吃,兩人要吃一樣多,怎麼分?

2、教師用刀將餅對半切開,問幼兒:這樣分是不是兩個小朋友吃的的一樣多?將兩塊餅子重疊比較,讓幼兒看清楚兩塊餅子完全一樣大小。告訴幼兒:把一個東西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也就是兩份大小相等,叫做二等份。

3、將分開的一塊餅與另一個整餅比較(幼兒已知道兩個餅是一樣大的),問幼兒:哪塊餅大?再將另一塊餅與一個餅相比較,問幼兒:是哪塊餅大?使幼兒知道一個形或體等分成兩份後,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實物或形體小,原來的實物或形體比分後的每部分大。

4、將分開的兩塊餅拼合在一起,讓幼兒觀察,它們又成為一個整體,問幼兒:它和原來的餅比,哪個大?哪個小?再將拼合起來的餅重疊在 另一個整餅上,使幼兒確認二等份後的兩份合起來仍是原來的整體,其每一份是等份為兩份中的一份.

5、教師出示一張圓形紙,問幼兒:老師把這張圓形紙分成相等的兩份畫裝飾畫,該怎麼分呢?讓幼兒拿一張圓形紙試著分。教師引導幼兒用對折法等分圖形,提醒幼兒對折時邊沿著對整齊,折疊後將折線壓平展開,用剪刀按折線剪開。

6、動手操作

(1)讓幼兒把分成的兩份重疊比較,看是不是完全一樣大。

(2)將兩份拼合在一起和另一個完整的圓形比較看是不是一樣大。

(3)將剪開的每一份分別與整體的圓形比較大小。

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二等份的含義及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7、讓幼兒想一想,怎樣把正方形紙分成相等的兩份?怎樣把長方形紙分成相等的兩份?讓幼兒操作,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分。讓幼兒說說他是用什麼方法分的。

8、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二等份後,要求幼兒用重疊法對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進行比較、分析。

6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

活動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遊戲化的教學,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並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2、培養幼兒從身邊事物中發現單雙數的能力;

3、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2元超市場景、1——10的代用券,紅色水彩筆每人一支、幼兒分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起興趣

瞧!我們已經來到了2元超市,你們來猜一猜,它為什麼叫2元超市呢?

二、在購物遊戲中體驗、感知單雙數

1、教師講解遊戲規則。

數一數,你有幾元錢?圈一圈,你能買幾樣東西?

2、幼兒進行購物遊戲,提醒幼兒做一個文明小顧客。

三、在交流與比較中理解單雙數

1、討論:你有幾元錢?買了幾樣東西?還有錢多嗎?

2、回收代用券:還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邊,都用完的送到另一邊。

3、集體檢驗,解決問題:“1”該送哪邊?

4、教師小結:

①像1、3、5、7、9這樣兩個兩個地數,總會剩下一個的數叫單數;2、4、6、8、10這樣都能湊成2個2個的數叫雙數。

②10以內有5個單數,也有5個雙數。

③單數挨著雙數,雙數挨著單數,它們手把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遊戲與操作中區分單雙數

1、尋找身邊的單雙數

2、分組操作

準備4組操作材料,幼兒自由選擇進行操作。

圈一圈:兩個兩個地圈,區分單雙數。

分一分:在許多點卡和圖卡中區分出單雙數。

轉一轉:轉動轉盤,當轉盤停下時記錄下指標所指的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扔一扔:扔骰子,記錄下單雙數並寫出它的兩個相鄰數。

3、集體遊戲

抱一抱:單數——自己抱自己;雙數——找個朋友抱一抱。

123 強調測量時要找准起點,沿邊線測量,第一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測量工具要首尾相接。

(7)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測量時,樹越高測量的次數就越多,樹越矮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3、分組活動:

(1)教師介紹分組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測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記錄下來。

第二組:用繩子、腳步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記錄下來。

第三組:用易開罐、小棒、鉛筆、直尺等工具測量桌子、椅子、玩具櫃的長度、寬度和高度,說出測量和結果並做好記錄。

教師重點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方法。

4、交流小結:

(1)你測量了什麼?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3)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作為測量工具?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這間的關係。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當中,幼兒的興趣很高,在分組活動中,有個別幼兒還不是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緊挨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 經過教師的一再教導才掌握方法。我應該分兩個課時上。基本能達到我預設的教學大綱,在動手操作中不僅能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學習方法和能力提高。

123 3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認識時間“星期"

活動目標

1、複習鞏固1~7的序數,2~6的鄰數。

2、認識時間“星期”,瞭解其順序性、週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發幼兒對時間的興趣,積極、主動、快樂地參與學習活動。

活動準備

教具學具方面:答錄機、多媒體電腦各一台,錄有童話電《星期媽媽和孩子們》的磁帶一盒。星期轉盤遊戲的課件,星其盤操作材料若干套(與幼兒小組數相同)。

幼兒知識經驗準備:學習了7以內的序數和鄰數,通過掛檯曆對“星期”時間概念有初步瞭解。

活動過程

1、複習鞏固:1~7序數,2~6鄰數(3分鐘左右)。

(1)複習序數:出示1~7數字娃娃(排列無序),請幼兒説明數字娃娃從小到大的順序排隊,並講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誰呀;數位娃娃,老師出示大寫數字表示。

(2)鞏固鄰數:以“數位娃娃找鄰居”的遊戲形式進行。例如:老師以數字娃娃的口氣問,我是2,我的鄰居是幾和請小朋友幫助我,幫我找出好鄰居。幼兒可回答二、二、二、你自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鄰居。

2、新授:認識時間“星期”,瞭解其順序性、週期性(18,20分鐘)

(1)聽文學作品《星期媽媽和孩子們》的童話故事,第一遍口頭講述故事後提問,童話的名稱及故事裡講到誰?(老師出面期媽媽圖片)她想幹什麼?幼兒回答後,老師交代本節課新授

是認識“星期”,並提出以下問題,星期媽媽一連生了幾個孩子?給孩子取了什麼名字?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請幼兒邊聽錄音,邊思考。

(2)聽錄音故事《星期媽媽和孩子們》。

放錄音同時隨故事情節出示星期娃娃圖片(打亂星期一期日的順序),然後請幼兒回答以上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星期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誰?第二個孩虧誰……最後一個孩子是誰?讓幼兒幫星期妹妹排隊,明確星其順序性。

(3)轉盤遊戲:找鄰居(老師示範轉動轉盤,然後町請個別幼兒操作)。

規則:轉動轉盤後,指針指到星期×,就請小朋友講出星期×的兩個鄰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兩個鄰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遊戲反復進行4、5次。

突出強調:星期日的鄰居是誰呢(意在突破星期的週期性這一難點,讓幼兒具有明確的週期意識,即一個星期有七天,一個星期結束,下一個星期開始)。

3、幼兒操作活動:轉盤遊戲“找鄰居”(8~10分鐘)。

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一個星期轉盤,一組幼兒輪流轉動轉盤,同組全體幼兒共同講述指針所指星期×的兩個鄰居是星期×和星期×。(意在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感覺星期的順序性、週期性,形成星期這一時間概念。)

4、活動評價(2分鐘)。

引導幼兒與老師一起淡談這節課認識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玩星期轉盤遊戲的感受。

5、分組進往角色遊戲:“找鄰居”。

七名幼兒一組,分別戴上星期娃娃頭飾,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個角色形象,手把手圍成圈,順時針轉動,邊轉邊說: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個娃娃在一起,快快樂樂做遊戲,遊戲的名字叫“找鄰居”。

接著星期一先發問,我是星期一,我有兩個好鄰居,我的鄰居是幾和幾?其餘六個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兩個子鄰居,你的鄰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順次提問,方法同上,游戈延續進行。

星期媽媽看著孩子們,想呀想呀,覺得它們都非常可愛,漂亮,於是她高興地說:“有了,好聽的名字有了。”她邊說邊伸個食指,輕輕地點著那排圓溜溜的腦袋:“梅花、桃花、蘭花…~是她只報了三個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這不是同花的名字一樣嗎?”

星期媽媽又看著孩子們,想呀想,覺得它們都非常聰明,伶俐,於是她叉快樂地喊了起來:“有了,有了,好聽的名字有她邊說邊伸出一個食指,輕輕地點著那圓溜溜的腦袋:“聰聰、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這兒;她叉停住了,“哎呀,不行,這不是跟小腮友們的名字一樣了嗎?”星期媽媽又想,突然,她拍著自己的大腦袋自言自語地說:“啊哈!我真糊塗,七個孩子不正好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嗎?就按他們出生的次序排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星期媽媽說到最後一個孩子的名“星期七”時,感到這個太彆扭了,她想了一下說一天生一個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媽媽取好七個名字,噓了一口氣,高興;“好啦好啦,七個好聽的名字、算取好啦!”

過了一會,星期媽媽拿來兩件紅色的衣服說:“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個孩子中最小的兩個孩子,就讓他們穿上最漂亮的紅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這五個孩子長得大。星期媽媽說:“給他們穿上黑衣服最漂亮”,於是她又拿來黑衣服,一邊給他們穿一邊笑嘻嘻地說:“黑衣服,黑衣服,黑出白皮膚,衣服黑,皮膚白,人人見了都喜愛。”

星期媽媽的孩子們漸漸地長大了,他們不但學會了走路,而且,還經常手把手圍在媽媽身邊,跳起快樂的“圓圈舞”呢!

4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感知圖形的特徵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感知形狀的主要特徵。

2、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圖形標記,並學習按照圖形標記製作相應的形狀。

3、能注意操作過程中的書面整潔,樂意邊操作邊講述。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學難點:按照圖形標記製作相應的形狀

活動準備

1、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餅乾(均未拆封)若干。

2、三隻毛絨小動物,每個小動物胸口有一個形狀標記。

3、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大圖片。

4、幼兒用書(P10-11)人手一冊5、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印章(或小圖片),顏料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餅乾的形狀,瞭解形狀的主要特徵。

1、出示餅乾,請幼兒說說:這是什麼?它有哪些形狀?你喜歡吃什麼形狀的餅乾?

2、教師(出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是什麼樣子的?

3、教師折疊圖形,引導幼兒直觀感受圖形的特徵呢感,使幼兒知道:圓形是圓圓的,沒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個一樣大的角,一樣長的邊;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

二、認識形狀標記,給小動物送餅乾。

1、教師(出示三隻小動物):三隻小動物也想吃餅乾,你知道它想吃什麼形狀的餅乾?

2、引導幼兒觀察小動物身上的形狀標記,推測每個小動物喜歡吃的餅乾形狀。

3、請幼兒給小動物送餅乾,鼓勵幼兒邊送邊講述:“小動物,送給你XX形狀的餅乾。”

三、操作活動:製作餅乾。

1、引導幼兒打開並閱讀幼兒用書,理解操作要求後,取出印章,引導幼兒根據小動物身上的形狀標記,在小動物的旁邊印製出相應形狀的餅乾送給小動物,提醒幼兒在指定的地方印圖形,注意保持書面整潔,鼓勵幼兒邊印餅乾邊說:“XX給你XX形狀的餅乾。”

2、觀察幼兒用書上面各種形狀的彩色餅乾,啟發幼兒幫小動物劃線給彩色餅乾找家。

四、交流評價活動。

1、師幼共同檢查小動物面前盤子裡的餅乾是否正確。

2、表揚操作正確的幼兒,以及邊做邊講述的幼兒。

123 5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學習兩等份

學習目的

學習將一個形體等分為兩份,初步理解等份的含義及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等份中的包含關係和等量關係),培養幼兒的分析、綜合、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紙片等教具準備及教學用PPT課件準備。

教學過程

1、出示兩個圓餅,重疊比較,讓幼兒觀察兩個餅一樣大小。問幼兒:把一個餅子分給兩個小朋友吃,兩人要吃一樣多,怎麼分?

2、教師用刀將餅對半切開,問幼兒:這樣分是不是兩個小朋友吃的的一樣多?將兩塊餅子重疊比較,讓幼兒看清楚兩塊餅子完全一樣大小。告訴幼兒:把一個東西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也就是兩份大小相等,叫做二等份。

3、將分開的一塊餅與另一個整餅比較(幼兒已知道兩個餅是一樣大的),問幼兒:哪塊餅大?再將另一塊餅與一個餅相比較,問幼兒:是哪塊餅大?使幼兒知道一個形或體等分成兩份後,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實物或形體小,原來的實物或形體比分後的每部分大。

4、將分開的兩塊餅拼合在一起,讓幼兒觀察,它們又成為一個整體,問幼兒:它和原來的餅比,哪個大?哪個小?再將拼合起來的餅重疊在 另一個整餅上,使幼兒確認二等份後的兩份合起來仍是原來的整體,其每一份是等份為兩份中的一份.

5、教師出示一張圓形紙,問幼兒:老師把這張圓形紙分成相等的兩份畫裝飾畫,該怎麼分呢?讓幼兒拿一張圓形紙試著分。教師引導幼兒用對折法等分圖形,提醒幼兒對折時邊沿著對整齊,折疊後將折線壓平展開,用剪刀按折線剪開。

6、動手操作

(1)讓幼兒把分成的兩份重疊比較,看是不是完全一樣大。

(2)將兩份拼合在一起和另一個完整的圓形比較看是不是一樣大。

(3)將剪開的每一份分別與整體的圓形比較大小。

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二等份的含義及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7、讓幼兒想一想,怎樣把正方形紙分成相等的兩份?怎樣把長方形紙分成相等的兩份?讓幼兒操作,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分。讓幼兒說說他是用什麼方法分的。

8、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二等份後,要求幼兒用重疊法對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進行比較、分析。

6 幼稚園學前班數學教案: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

活動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遊戲化的教學,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並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2、培養幼兒從身邊事物中發現單雙數的能力;

3、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2元超市場景、1——10的代用券,紅色水彩筆每人一支、幼兒分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起興趣

瞧!我們已經來到了2元超市,你們來猜一猜,它為什麼叫2元超市呢?

二、在購物遊戲中體驗、感知單雙數

1、教師講解遊戲規則。

數一數,你有幾元錢?圈一圈,你能買幾樣東西?

2、幼兒進行購物遊戲,提醒幼兒做一個文明小顧客。

三、在交流與比較中理解單雙數

1、討論:你有幾元錢?買了幾樣東西?還有錢多嗎?

2、回收代用券:還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邊,都用完的送到另一邊。

3、集體檢驗,解決問題:“1”該送哪邊?

4、教師小結:

①像1、3、5、7、9這樣兩個兩個地數,總會剩下一個的數叫單數;2、4、6、8、10這樣都能湊成2個2個的數叫雙數。

②10以內有5個單數,也有5個雙數。

③單數挨著雙數,雙數挨著單數,它們手把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遊戲與操作中區分單雙數

1、尋找身邊的單雙數

2、分組操作

準備4組操作材料,幼兒自由選擇進行操作。

圈一圈:兩個兩個地圈,區分單雙數。

分一分:在許多點卡和圖卡中區分出單雙數。

轉一轉:轉動轉盤,當轉盤停下時記錄下指標所指的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扔一扔:扔骰子,記錄下單雙數並寫出它的兩個相鄰數。

3、集體遊戲

抱一抱:單數——自己抱自己;雙數——找個朋友抱一抱。

123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