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幼小銜接是幼稚園和小學教育兩個教育階段的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 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 這個階段也是處於人類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三次環境轉換的第二次轉換期,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意義重大。

幼稚園時期主要是以遊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 而小學教育主要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的學習為主的教育, 兩者的這種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兒童身心的調整來適應, 這種適應的調整就是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

Advertisiment
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孩子身體, 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 身體上的不良反應是, 孩子會容易疲憊, 食欲不振, 精神狀態差, 心理上壓力大, 自卑, 厭學, 社會適應性方面表現出孤僻, 不敢跟人說話, 不愛與同學溝通。 這些問題都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有很大影響, 所以, 做好幼小銜接很重要。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這個重大的轉折過渡期對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那麼作為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順利渡過從幼稚園到小學生活的過渡期, 為孩子的入學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呢?

1、鼓勵孩子上小學, 激發他們的嚮往之情

其實一般來說6歲左右的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具備了上小學的條件,

Advertisiment
他們內心對於小學是非常嚮往的, 他們會羡慕帶著紅領巾背著書包上學的小哥哥和小姐姐, 渴望新的書包, 新的鉛筆盒, 新的衣服, 時時刻刻都流露出對小學的嚮往之情。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 積極鼓勵孩子上小學, 時常以鼓勵的口語激發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嚮往之情,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說:“寶寶真棒, 寶寶長大了要上小學了!”, 讓孩子對於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充滿期待, 也感到光榮和自豪。

家長也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到小學的校園裡面逛一逛, 走一走, 讓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學的校園和氛圍, 見到校園裡的小學生, 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 激勵他們:“以後你也會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樣,

Advertisiment
在小學的校園裡面認字, 數數, 學很多知識, 你也會跟他們一樣聰明一樣棒!”

2、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

我們都知道, 在幼稚園裡面孩子過的是一種被照顧著的集體生活, 幼稚園的老師整天都跟著, 吃飯、穿衣服、系鞋帶、上廁所, 老師都會看護周到, 及時給予幫助。 但是進入小學後, 則是相對獨立的生活, 孩子必須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自己學會照顧自己, 自己系鞋帶、穿衣服、上廁所。 這時候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 小學也有很多學生守則, 學校規章制度, 孩子需要自己學會集中注意力, 學會自控能力。

作為家長,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 不要溺寵孩子, 什麼事情都替他們打理好, 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Advertisiment
自己穿衣、系鞋帶、如廁, 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自己收拾好。 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家長們也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 先引導他們, 然後讓他們想辦法去解決, 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非常重要的環節, 這對於他們以後進入小學甚至是以後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家長不能隨時隨地看護陪伴著孩子, 進入小學後, 他們需要自己去處理他們遇到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

此外, 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規則和獎罰制度, , 例如, 孩子不好好吃飯罰倒垃圾等等, 這對於他們培養自控能力和良好的習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相對于幼稚園, 小學生活更加獨立,

Advertisiment
自主和多變, 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對於他順利、成功地展開新的校園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 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多出去走走, 多和陌生人見面, 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畏怯心理, 多讓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 讓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溝通, 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領導者, 增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平時生活中, 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見聞, 誘導孩子也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心聲, 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邀請他們的小夥伴到家裡做客, 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夥伴。

如何選班

幼小銜接非常重要, 現在也有很多教育機構開辦了幼小銜接班,如何選擇品質好又信得過的幼小銜接班非常重要,一下四點選班標準供家長參考:

1、辦學資質

家長需考察學校是否具備政府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照,避免誤入非法辦學機構。

2、學校口碑

選擇一所口碑好的學校非常重要!所以報班前一定要對這所學校有個初步的瞭解、可以上網查一下這所學校,也可以向周圍的同事、朋友、親戚打聽一下,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3、師資水準

考察師資水準,家長需要重點考察老師是否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與學校的老師進行交流,瞭解學校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擁有專業的師資力量與科學系統培訓體系的學校,教學水準高,品質有保障。

4、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的考察主要是考察教學區的設置是否合理,教學環境硬體設施是否完善,教室面積、大小通風以及教學服務等。

5、安全性

安全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頭等大事,也是各位家長們選班時需要重點考量的部分。家長在選擇學校時要注意考察教學場所的安全措施是否齊全。

如何順利度過幼小銜接焦慮期

一、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家長篇

焦慮心理,幼升小父母普遍都有,特別是面對擇校問題的時候,家長的焦慮心情更是溢於言表。

首先,擇校偏差導致焦慮。

現在入學政策靈活了,靈活就意味著可以選擇,選擇當然要選最好的。由於多方面原因,重點小學、私立小學占盡了“人和”優勢,成為家長心向之所。但這些小學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入學測試系統,兒童只有通過了這些測試,才可能被錄取。許多家長為了孩子能進入這些小學,早已開始做工作了:流覽學校網頁、索取招生簡章、搜集相關資訊、理順人事關係,不一而足。許多家長為了能使自己的孩子成為“寥寥”中的一員,教孩子做數學、學漢字,唯恐孩子落入“普通學校”,誤了前程。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但事實未必如願。等待,更多是無奈,很容易使家長陷入焦慮狀態。

其次,對輔導膽怯導致焦慮。

不少家長對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手足無措。有的害怕自己不輔導,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有的怕自己輔導不當使孩子走彎路,就乾脆費心、費力、費錢財送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來回的奔波辛苦,只有家長自己最清楚!有些家長則對現在小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不瞭解,對自己輔導能力的不自信,導致了家長對孩子入學產生焦慮。

最後,對孩子適應能力擔憂。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適應、學校環境適應、學習生活適應等諸多方面的能力深懷疑慮,害怕孩子在學校無所適從,在這種焦慮心理的作梗下,家長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斷地加任務、加壓力,甚至造成兒童精神壓力過大,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自己也深陷焦慮之中。

綜上所述,由於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加上在家庭中缺乏與幼兒實際相匹配的、有效的教育措施,最終使幼小銜接期家長對孩子的入學適應普遍存在心理焦慮。

2.幼兒篇

首先,對學校生活不適應產生焦慮。

孩子成為真正的小學生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色彩豔麗的玩具變成了呆板的課桌椅,從以遊戲為主轉變到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由於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目的繁重,許多孩子進入小學後出現疲勞、消瘦、害怕學習的現象。

其次,對學習要求、評價的不適應導致焦慮。

那些乖巧、上課專心的孩子在小學一開始就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那些好動、易興奮的孩子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上課不守紀律,隨便離開座位,在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嚴厲批評甚至處罰之後,這部分孩子在剛踏入學校之際,就遭受到了心理挫折,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在學校裡沒有歸屬感,久而久之,就可能產生厭學、翹課等逃避現實心理或行為。

另外,幼稚園學習沒有壓力,沒有成績的比較,人人平等,以快樂健康為原則。入學以後,老師和家長都比較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排名等。有的孩子人很聰明,但就是聽不懂老師講課,有些孩子難以理解書本上文字的意思,有些孩子老是看錯字,寫錯字,漏字甚至露題……糾錯、訓斥,導致了孩子的焦慮。

最後,受到焦慮情緒的相互影響。

在幼稚園大班後期,家長之間互相交流的多是孩子的擇校和課外補習等情況,許多疑慮和焦慮性的言談都夾雜其中,不知不覺地傳遞給孩子。而當孩子們談及小學生活時,又把這種焦慮互相傳播,因此形成了焦慮“磁場”。

二、緩解焦慮心理的對策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學習方式、習慣如果能順利、平穩地得以轉變,那將十分有利於人自身的和諧發展。

1.家長對策

(1)針對擇校:作為家長需要瞭解到,目前教育資源的分佈日趨均衡化,教育設施和師資的配置日趨合理,應該堅持以孩子就近入學為原則,克服對名牌學校的盲目崇拜。

(2)針對輔導:過早死記硬背地學習小學知識,可能短期內是有效的,但從長遠來看,弊大於利。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專心、堅強、自信、樂群等心理品質,以及時間觀念、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等。

(3)針對孩子的入學適應能力:孩子天生具有極強的適應力,家長要信任孩子,當然,及早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教會孩子自己系鞋帶、收雨具(雨傘、雨衣)、削鉛筆、收拾書包等。天熱了要讓孩子自己知道脫衣服,尤其是春秋季節,下學時,要整理好書包,把書包、衣服都帶回家等。

2.孩子對策

家長配合幼稚園老師,培養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嚮往。去小學報名時,家長可帶孩子去將要入學的學校看一看,使其瞭解學校的位置、教室、操場等,多向孩子講講有關這所學校的光榮歷史等,使孩子對即將踏入的學校產生自豪感。

必要的入學準備是應該的,需要慢慢來,在孩子的自控能力、傾聽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初淺的書寫能力等方面做長效的培養。可以利用暑假調整孩子的起居時間,與小學生活靠攏,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和對學習的興趣。

針對焦慮情緒的相互感染,家長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說話的場合,有些話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講。

現在也有很多教育機構開辦了幼小銜接班,如何選擇品質好又信得過的幼小銜接班非常重要,一下四點選班標準供家長參考:

1、辦學資質

家長需考察學校是否具備政府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照,避免誤入非法辦學機構。

2、學校口碑

選擇一所口碑好的學校非常重要!所以報班前一定要對這所學校有個初步的瞭解、可以上網查一下這所學校,也可以向周圍的同事、朋友、親戚打聽一下,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3、師資水準

考察師資水準,家長需要重點考察老師是否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與學校的老師進行交流,瞭解學校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擁有專業的師資力量與科學系統培訓體系的學校,教學水準高,品質有保障。

4、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的考察主要是考察教學區的設置是否合理,教學環境硬體設施是否完善,教室面積、大小通風以及教學服務等。

5、安全性

安全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頭等大事,也是各位家長們選班時需要重點考量的部分。家長在選擇學校時要注意考察教學場所的安全措施是否齊全。

如何順利度過幼小銜接焦慮期

一、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家長篇

焦慮心理,幼升小父母普遍都有,特別是面對擇校問題的時候,家長的焦慮心情更是溢於言表。

首先,擇校偏差導致焦慮。

現在入學政策靈活了,靈活就意味著可以選擇,選擇當然要選最好的。由於多方面原因,重點小學、私立小學占盡了“人和”優勢,成為家長心向之所。但這些小學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入學測試系統,兒童只有通過了這些測試,才可能被錄取。許多家長為了孩子能進入這些小學,早已開始做工作了:流覽學校網頁、索取招生簡章、搜集相關資訊、理順人事關係,不一而足。許多家長為了能使自己的孩子成為“寥寥”中的一員,教孩子做數學、學漢字,唯恐孩子落入“普通學校”,誤了前程。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但事實未必如願。等待,更多是無奈,很容易使家長陷入焦慮狀態。

其次,對輔導膽怯導致焦慮。

不少家長對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手足無措。有的害怕自己不輔導,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有的怕自己輔導不當使孩子走彎路,就乾脆費心、費力、費錢財送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來回的奔波辛苦,只有家長自己最清楚!有些家長則對現在小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不瞭解,對自己輔導能力的不自信,導致了家長對孩子入學產生焦慮。

最後,對孩子適應能力擔憂。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適應、學校環境適應、學習生活適應等諸多方面的能力深懷疑慮,害怕孩子在學校無所適從,在這種焦慮心理的作梗下,家長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斷地加任務、加壓力,甚至造成兒童精神壓力過大,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自己也深陷焦慮之中。

綜上所述,由於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加上在家庭中缺乏與幼兒實際相匹配的、有效的教育措施,最終使幼小銜接期家長對孩子的入學適應普遍存在心理焦慮。

2.幼兒篇

首先,對學校生活不適應產生焦慮。

孩子成為真正的小學生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色彩豔麗的玩具變成了呆板的課桌椅,從以遊戲為主轉變到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由於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目的繁重,許多孩子進入小學後出現疲勞、消瘦、害怕學習的現象。

其次,對學習要求、評價的不適應導致焦慮。

那些乖巧、上課專心的孩子在小學一開始就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那些好動、易興奮的孩子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上課不守紀律,隨便離開座位,在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嚴厲批評甚至處罰之後,這部分孩子在剛踏入學校之際,就遭受到了心理挫折,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在學校裡沒有歸屬感,久而久之,就可能產生厭學、翹課等逃避現實心理或行為。

另外,幼稚園學習沒有壓力,沒有成績的比較,人人平等,以快樂健康為原則。入學以後,老師和家長都比較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排名等。有的孩子人很聰明,但就是聽不懂老師講課,有些孩子難以理解書本上文字的意思,有些孩子老是看錯字,寫錯字,漏字甚至露題……糾錯、訓斥,導致了孩子的焦慮。

最後,受到焦慮情緒的相互影響。

在幼稚園大班後期,家長之間互相交流的多是孩子的擇校和課外補習等情況,許多疑慮和焦慮性的言談都夾雜其中,不知不覺地傳遞給孩子。而當孩子們談及小學生活時,又把這種焦慮互相傳播,因此形成了焦慮“磁場”。

二、緩解焦慮心理的對策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學習方式、習慣如果能順利、平穩地得以轉變,那將十分有利於人自身的和諧發展。

1.家長對策

(1)針對擇校:作為家長需要瞭解到,目前教育資源的分佈日趨均衡化,教育設施和師資的配置日趨合理,應該堅持以孩子就近入學為原則,克服對名牌學校的盲目崇拜。

(2)針對輔導:過早死記硬背地學習小學知識,可能短期內是有效的,但從長遠來看,弊大於利。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專心、堅強、自信、樂群等心理品質,以及時間觀念、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等。

(3)針對孩子的入學適應能力:孩子天生具有極強的適應力,家長要信任孩子,當然,及早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教會孩子自己系鞋帶、收雨具(雨傘、雨衣)、削鉛筆、收拾書包等。天熱了要讓孩子自己知道脫衣服,尤其是春秋季節,下學時,要整理好書包,把書包、衣服都帶回家等。

2.孩子對策

家長配合幼稚園老師,培養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嚮往。去小學報名時,家長可帶孩子去將要入學的學校看一看,使其瞭解學校的位置、教室、操場等,多向孩子講講有關這所學校的光榮歷史等,使孩子對即將踏入的學校產生自豪感。

必要的入學準備是應該的,需要慢慢來,在孩子的自控能力、傾聽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初淺的書寫能力等方面做長效的培養。可以利用暑假調整孩子的起居時間,與小學生活靠攏,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和對學習的興趣。

針對焦慮情緒的相互感染,家長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說話的場合,有些話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講。

相關用戶問答
  • 5回答

    幼小銜接

    一般而言,男孩成熟得相對晚些,對知識的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比女孩弱一些。如果男孩比較貪玩、好動,專注於一件事的時間不過十幾分鐘,且難以複述完整一個簡單的故事、經常答非所問,則不必早早跨入學校大門。... [詳細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