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

第二章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流派――學習輔導第一節 精神分析理論本節主要內容:
精神分析學派是西方現代最重要的學術思潮之一, 因為該學派的創始人是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德, 因此精神分析理論又叫佛洛德主義, 它包括古典的佛洛德主義(或者叫佛洛德學說)和新佛洛德主義, 代表人物是佛洛德和埃裡克森。
一、佛洛德的心理性☆禁☆欲發展理論佛洛德是奧地利的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學家, 從自己的臨床經驗出發, 對兒童的人格結構和心理發展階段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並逐步發展為精神分析理論。
Advertisiment

(一)佛洛德的人格結構佛洛德認為人格由三個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時, 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 當新生兒餓了或尿濕了的時候, 他們就會不顧一切地哭鬧, 直到有人來滿足他們的需要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識的、理性的部分, 反映了兒童日益發展起來的感知、學習、記憶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尋求更為實際的、被社會允許的方式來滿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 當一個學步期兒童想要喝奶時, 他會找到媽媽說:"牛奶", 而非哭鬧。 隨著自我的不斷成熟, 兒童逐漸能更好地控制住毫無理性的本我, 獨立尋找到可行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Advertisiment

然而, 有些需要是不被人們接受的, 如一個三歲的兒童在兩餐之間去偷吃餅乾, 很快就會被媽媽發現並制止。 在這個過程中, 人格的第三個部分, 超我, 就會逐漸成熟。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歲的兒童逐漸將父母的道德標準與價值觀內化而形成了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標準。 超我一旦形成, 兒童就不再需要成人來指出他們表現的好壞了, 他們已經能明瞭自己的好與不好, 並會對自己所作所為感覺愧疚和羞恥。
(二)佛洛德的心理發展階段論佛洛德認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人在不同的年齡, 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體的不同部位, 佛洛德稱這些部位為"性☆禁☆感帶"。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 口腔、肛門、生☆禁☆殖☆禁☆器相繼成為快樂與興奮的中心。
Advertisiment
早期力比多的發展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特徵和心理生活的正常與否。 以此為依據, 佛洛德將兒童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並描述了各個階段的特徵。
佛洛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第一次強調了早期經驗和家庭教養對學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的影響, 但由於其關於人格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假設不能被證實, 帶有很強的假設性, 在應用于學前兒童時仍有很大的局限。
二、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埃裡克森是美國的精神分析醫生, 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 儘管他接受了佛洛德的許多觀點, 但是他更強調兒童是積極主動且能適應環境的探索者, 強調自我的功能, 認為自我不僅僅是解決本我與超我衝突的簡單仲裁者,
Advertisiment
人在各個發展階段, 都要發揮自我的功能來處理社會現實問題, 以便成功地適應環境, 此外他還特別強調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埃裡克森認為人生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面臨一對危機或衝突。 要想順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人就必須要先解決好當前所面臨的危機。
學前兒童的發展主要處於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的前四個階段:
基本信任對不信任(0-1歲), 嬰兒必須學習相信別人。 如果照顧者常以拒絕的態度或不一致的方式來照顧嬰兒, 嬰兒可能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個危險的地方, 到處充滿不值得信賴或依靠的人。 母親或照顧者是最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Advertisiment

自主對羞愧(1-3歲), 兒童必須學習自主, 自己吃飯、穿衣及照顧自己的個人衛生等。 兒童若無法自己獨立, 可能會使兒童懷疑自己的能力, 並覺得羞恥。 父母是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 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主動對內疚(3-6歲), 兒童企圖向別人表明自己已經長大,並開始嘗試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無法應付的事。他們的目標或所進行的活動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相抵觸,這些衝突使他們覺得有罪惡感。兒童必須保持自動自發的精神,但也必須學習不去侵犯他人的權利、隱私或目標,這樣才能克服這種衝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勤奮對自卑(6-12歲),兒童必須要能勝任社會及學習的技巧。在這階段,兒童常會和同伴比較。只要勤奮,兒童就能學得社會及學習技巧,就會獲得自信;但若不能學習這些重要的特質,則會自貶自卑。教師和同伴是重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在第七章、第八章還會詳細討論這幾個階段。
第二節 行為主義的觀點本節主要內容:
雖然精神分析理論有許多的貢獻,但只有小部分同時代的兒童心理學家支持這個觀點,主要是因為精神分析的理論很難加以證實或證偽。而兒童心理學家放棄精神分析理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出現了更具說服力的理論即行為主義心理觀。該理論觀的最基本要旨就是認為心理發展都是量的不斷增加過程,是由環境和教育塑造起來的。華生、斯金納和班杜拉是行為主義心理觀在不同階段的代表人物。
一、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華生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學習過程。與洛克的"白板說"一樣,華生也把嬰兒看作是一塊白板,可以被各種經驗填滿。所以,他堅信兒童沒有任何先天傾向,他們要發展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他們所處的養育環境,取決於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對待他們的方式,甚至號稱能將12個健康的嬰兒塑造成醫生、律師、乞丐等任意的社會角色,而無需考慮這些嬰兒的背景或血統。還認為兒童發展是一個連續的行為變化過程,是由個人獨一無二的經驗鍛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
二、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觀點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繼承了華生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信條,與華生的刺激-反應觀的不同點在於他區分出應答性行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即個體自發出現的行為)。操作性行為的發生頻率會在緊隨其後的強化作用下增強,如食物、稱讚、友好的微笑或一個新玩具;同樣該行為也能通過懲罰,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權等,來減少其發生的頻率。
通過實驗研究,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一樣,都會重複導致積極結果的動作,並消除導致消極結果的動作。例如小白鼠按壓杠杆(斯金納稱之為"操作")而得到食物以後就傾向於重複按壓杠杆這個動作。而使操作得到強化的食物被稱為"積極強化物"。所以,當一個小女孩的仁慈行為經常受到父母的表揚和贊許時,那麼,這個小女孩以後每每面對情緒低落的夥伴時,都可能表現她的同情;又比如,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努力學習後取得了好成績,那麼他就會因為這種積極的回報而繼續勤奮讀書。
與積極強化物相對的一個概念,叫做"消極強化物",它會消退操作的發生,或使操作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如果剛才那只已經得到正強化的小白鼠再次按壓杠杆時,突然遭到了可怕的電擊,那麼在此之後,按壓杠杆這個習慣反應將會逐漸消失。同樣,如果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每次晚歸都受到責罰的話,那麼她可能會變得注意準時歸家了。
和華生一樣,斯金納也相信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與環境密切相關。他相信,一個男孩之所以會有攻擊性行為,可能是因為在一段時間裡夥伴"投降"(強化)於他的攻擊性行為。而另一個男孩之所以沒有表現出攻擊性,則可能是由於他的攻擊行為受到了夥伴的回敬,消退了他的攻擊性行為。如此,這兩個小男孩日後會走上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在斯金納看來,環境塑造了習慣反應,而習慣反應構築了人格,使我們每個人都成了獨一無二的個體。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其理論中最強調的就是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所謂觀察學習就是通過觀察他人(稱為榜樣)的行為,進行的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模式,或調整、矯正了現有的反應特點。當一個2歲的兒童觀察到他的姐姐接近並寵愛小狗後,可能也會與小狗建立積極的關係;而當一個8歲的兒童看到父母談論外地人時態度輕蔑,那麼他也可能學會了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外地人。
"替代強化"--由於觀察到他人的行為受到表揚或懲罰,而使兒童也受到了相應的強化。當兒童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到了另一個同伴,並獲得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以後可能也會嘗試使用這個方法,這就是替代強化。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外,個體還存在自我強化。當自身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兒童就會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相應的反應,如4歲的幼兒會為自己完成拼版遊戲而拍手叫好。
班杜拉認為,兒童還會通過對他人自我表揚和自我批評的觀察,以及對自己行為價值的評價,逐漸發展出自我效能感(即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能使自己獲得成功的信念)。
第三節 認知發展理論本節主要內容:
認知是指人的認識活動,其中包括我們通常所講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像過程。認知發展則是一個人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人的認知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生改變的過程。關於認知發展的理論有代表性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資訊加工理論和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他以發生認識論為基礎,提出了心理認知發展理論,該理論對於當代心理學的發展和就有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皮亞傑對認知發展的觀點皮亞傑受到其生物學背景的影響,認為智力是可以協助個體適應其環境的基本生活過程。"適應"就是指個體能應付現有環境的要求。例如饑餓的嬰兒抓起奶瓶送入嘴內,青少年在旅行時能成功的運用地圖,這都是適應的表現。當兒童成熟時,他們會獲得更為複雜的"認知結構",以協助其適應環境。
(二)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幾個主要概念認知結構或圖式 認知結構,或皮亞傑所說的圖式,是指有組織的思維或行動模式,可用來整合經驗、解決問題。例如,三歲的幼兒可能會認為,太陽是有生命的,只因為太陽每天一早就出來,一到晚上就下山了。幼兒就會以簡單的認知圖式--會移動的物體是有生命的--為基礎來思維。
最早的圖式--在嬰兒期形成--是一些簡單的習慣性動作,如伸手、抓握或舉高,這些是具有適應意義的。這些簡單的"行為圖式"可讓嬰兒操弄玩具、打開櫃子、以及用其它方法駕馭環境。隨後,在嬰兒期後期,兒童能在心中對經驗進行表徵,形成"符號圖式",於是他們開始進行假裝遊戲,並嘗試使用直覺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組織和適應 組織是指兒童將現有的圖式結合,而成為新的、複雜的智力結構的過程。例如,幼兒一開始可能會認為,所有會飛的都是鳥,後來他慢慢發現有許多東西不是鳥,但會飛,於是,他就可能會將這些知識進行組織而成為新、更複雜的階層結構。
組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適應。適應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個互補的活動而發生的。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適應于個體內在心理結構的過程,而順應則是改變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外在刺激結構的過程。(與第五章第三節的同化與順應的含義是一致的)同化及順應是兩個互補的過程,二者的平衡與失衡,就是促成了認知結構的發展。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三)認知發展階段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並描述了各個階段的特徵。皮亞傑認為,這些階段的次序是固定不變的,所有兒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經歷這些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以上一個階段的發展為基礎,並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
1. 感知運動期(0-2歲) 兒童通過感知和動作認識外界,創造出動作圖式(感知運動圖式)以適應周圍環境,這些動作圖式逐漸內化為心理符號(或符號圖式),使兒童逐漸獲得客體永久性,發展出延遲模仿,並使兒童不再依靠試誤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徵解決簡單的問題情境。在該階段的後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係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動作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
2. 前運算期(大約2-7歲) 由於符號和象徵功能的出現,思維得以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表像思維和直觀形象思維成為該階段的主導。兒童開始在遊戲(尤其是假想遊戲)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和想像。
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自我中心和泛靈論的思維。學前兒童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們考慮任何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到問題。由於不能很好的區分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他們的思維還具有"泛靈論"的特點--一切物體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這集中體現在他們的遊戲和繪畫作品及童話故事中。
3. 具體運算期(大約7-11歲) 兒童能借助具體實物的支持,進行運算:思維獲得了內化性、可逆性、守恆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但是還不能對假設性命題進行邏輯思考。
4. 形式運算期(11、12歲以後) 兒童的思維擺脫了具體實物的束縛,能進行抽象的、假設-演繹推理。
學前兒童的思維主要出於前兩個階段,在後面的嬰、幼兒認知發展的章節中還會討論相關內容。
二、資訊加工理論資訊加工理論--電腦使用詳細的數學程式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心理學家產生了將人類大腦看作資訊流動的符號作業系統的觀點。從感覺登陸到行為反應,資訊被積極地編碼、轉換和控制。資訊加工研究者常用流程圖來表示個體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精確步驟,就像程式師設計的使電腦運行的一系列"智力操作"的平面圖。
和皮亞傑的理論一樣,資訊加工方法也認為兒童是能根據環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積極的、有意義的個體,但是他們認為,發展是連續的,思考過程--感知、注意、記憶、資訊分類、計畫、問題解決及書寫和交談等綜合能力--在各個年齡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圖 加涅的資訊加工模式資訊加工方法是一種非常仔細、嚴格的方法。它對不同年齡兒童的認識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了精確的解釋。但該理論不能還原成一個綜合理論;資訊加工研究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而不是在真實生活中進行的。
三、社會文化理論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同皮亞傑一樣,強調兒童能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但和皮亞傑不同的,是他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認知成熟,兒童與成人或年長夥伴的互動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
維果斯基還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他認為兒童的"現有發展水準"與"通過成人的指導可能達到的水準"之間,就是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我們以以下的例子來說明"兒童現有的水準"、成人的幫助、"兒童可能達到的水準":
一個4歲的男孩很想學會用塑膠球棒擊中塑膠空心球,但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他的父親注意到他擊球的時候眼睛沒有看球,而且手臂離開身體的距離太近,如果沒有協助,他兒子可成為不了偉大的擊球手,那麼這位父親該如何幫助兒子呢?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也許父親可以先放置一個球座,使球可以保持靜止,然後把兒子叫到球座前,然後鼓勵兒子勇敢擊球,當然還要配合平行的口頭指導("把手臂甩出去,""保持頭的正直,""眼睛注意看球。")當這個小男孩學會了這些最初的課程後,他父親會提供更新、更複雜的指導(比如"甩杆時轉動你的臀部")來幫助兒子完善技藝,而兒子也會在隨後的練習中遵循這些新指示。不斷練習,完善自己的擊球動作。
最近發展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處於某一年齡階段的兒童,他的最近發展區在一定條件下會轉變為下一個年齡階段的現實發展水準,而下一個階段又有了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概念在教育領域已受到了極為廣泛的重視,教學在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就學前教育而言,其組織形式應符合社會文化的特點,其表達則要考慮兒童的最近發展區。
在維果斯基的理論指導下,有研究者特出了"支架"概念。當成人根據兒童表現水準調整有關的指導後,有效的"支架"就出現了:當兒童是一個新手時,成人提供直接的手把手的指導,當兒童逐漸掌握並越來越有能力時,成人的幫助可以隨兒童的進步而減少。
第四節 社會生態系統論本節主要內容:
美國學者布朗芬布倫納把外界環境因素和個體的生物因素揉合起來,提出了不同嵌套層級的社會生態理論。他認為個體的發展處在直接環境(養育家庭)到間接環境(社會文化)之間的幾個環境系統中,每個系統都和其他系統以及兒童個體本身發生交互作用,這種作用結果導致兒童不同的發展水準。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個體的環境由裡到外依次為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和動態變化系統構成,見下圖圖 社會生態系統微觀系統包含了人直接接觸的環境中所有的個人活動和互動。對大部分嬰幼兒而言,他們的微系統就是他們的家庭環境,而這個結構隨著嬰兒的成熟,開始擴展到托幼機構、附近的遊戲場所、同伴及網路等,且變得更加複雜。兒童和微系統中的人會相互的影響。例如一個易怒的或難養型的嬰兒,可能會影響父母的關係,使父母之間產生摩擦,危害他們的婚姻關係。在微系統中,兩個個體之間的互動也會受到協力廠商的影響。例如父親就能影響母嬰互動:婚姻幸福的母親比處於婚姻危機中的母親,對待嬰兒的方式更有耐性,更敏感,因為婚姻不幸的母親們總覺得自己在照顧寶寶時是孤單的,無法得到另一半的支持。
中間系統是個體與其所處的微系統及微系統之間的聯繫或過程。包括諸如家庭、學校、同齡人等這些微系統之間的連接和相互關係。微系統之間強大而富有支援性的聯結能使兒童的發展最優化。例如與父母建立安全、和諧關係的兒童更易被同齡人接受,能在童年期和青春期都享受到親密、支持性的友誼。如果微系統之間缺乏支援性的聯結,就會導致麻煩的產生。例如,當同齡群體無視學習成績的價值,他們就會破壞青少年的學習表現,無論這個青少年的父母和老師盡了多大的努力來鼓勵孩子取得學業成就,都無濟於事。
外層系統是指那些個體並未直接參與但會對其發展產生影響的環境。外系統包括正式的組織和非正式的組織。正式組織,包括父母的工作場所、宗教機構和社會健康福利服務系統。非正式的組織,包括社區鄰居、親朋、各種媒體等。這些系統提供了兒童發展的制約和支援。外系統的衰弱會給個體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由於個人或社團關係少,或受到失業影響而導致與社會隔離的家庭,出現衝突和虐待兒童的比率也會增加。
宏觀系統是一個文化系統,涵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政治法律制度、風俗習慣等。它會影響父母的兒童觀、教養方式和教養行為等。例如,在不鼓勵體罰孩子,提倡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的文化中,家庭中虐待事件的發生率就要低很多。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時間系統是這個四個系統的時間維度,它更強調四個子系統的即時變化和非靜止性。它是不斷變化的,它包括兒童自身的變化(如年齡的增長)以及各生態系統的變化(如同胞的出生、上學、搬家或父母離婚),都可能會對心理發展產生影響。例如,父母離異雖然對所有年齡的兒童都有影響,但與年幼兒童相比,它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就會更小些,因為年幼兒童會錯誤地把父母離異歸因於是自己的問題--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好父母才離婚的。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微系統裡活動,微系統相互連接成為中系統,外面又嵌套著外系統和巨集系統。該理論認為,人與環境之間達到最佳擬合有利於心理的發展,如果擬合不理想,人就會通過適應、塑造或更換環境來提高擬合度。設想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工作很忙,她的孩子是難養型氣質的嬰兒,所以母子兩很難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那麼,如果在微系統裡,安排一位元敏感的爸爸作為她的伴侶--他可以分擔照顧寶寶的差事,可以鼓勵母親更支持寶寶,對寶寶更有耐性;而在外系統,能在這對父母所居住的社區提供一些有關養育行為的課程,來幫助父母改善與孩子的關係,或者,他們能有機會加入到一些有關兒童養育的團體中,讓這對父母可以在那裡提出疑問、得到情緒上的支持並學會如何改善與寶寶的關係等;而在巨集系統中,社會政策支援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以提高教養效能,進而提高人口素質,並確保嬰兒父母的薪酬水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個體與環境就達到了最優化組合,母親、嬰兒和父親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以上分別介紹了兒童發展領域的幾個理論流派。每個理論各自的哲學基礎不同,對兒童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的回答也不同,早期兒童發展理論的哲學基礎一般為兩種:機械模型與機體模型。新近才出現的哲學基礎,是情境模型。
機械模型:把人比作機器,認為人是由各個部分(行為)組合而成的,可以被分解,就像機器由零件組成一樣可以拆卸;人是被動的個體,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就像是機器需要外在動力才能運作一樣);人的發展是隨著成熟而逐漸展開的。
機體模型:人是一個有機體,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完整的個體,兒童發展的力量來自兒童自身的有遺傳獲得的生物因素。
情境模型將發展看作是人與環境動態互動的產物,認為人在發展過程中是積極主動的個體(就像機體模型一樣),而環境也是積極主動的(就像機械論模型一樣)。發展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存在文化、時代和個體差異。發展既是連續的,也可能是階段性的,由於受到內在因素(先天)和外在因素(環境)之間複雜的互動影響,發展會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前進。
下面從哲學基礎、主動/被動、連續/非連續、先天/教養方面對本章介紹的理論進行了梳理。
表 各家理論的比較理論主動/被動連續/非連續先天/教養哲學基礎精神分析理論主動:兒童受先天本能的驅使完成他們的社會化過程非連續:強調性心理發展各階段(佛洛德)或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埃裡克森)。既注重先天又強調教養:生物力量(本能和成熟)決定了性心理階段及心理社會衝突;父母的養育行為影響各階段發展結果。機體論行為主義理論被動:兒童受到環境因素的塑造(雖然班杜拉認為發展中的人也同時影響著環境)。連續:強調習得反應(習慣反應)的累加過程構成了人格的發展。強調先天:環境刺激比生物影響更決定了發展的進程。機械論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主動:兒童主動構建起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的認知,以適應所處的環境。非連續性:強調認知發展的有序階段。既注重先天又強調教養:兒童先天具有適應環境的需要;環境提供了對兒童適應性的挑戰,充滿刺激的環境促進了兒童的發展。機體論社會文化理論和資訊加工理論主動:兒童積極主動地處理環境資訊,對資訊加以解釋做出歸因,文化價值觀影響行為及思維。連續:強調社會資訊處理技能和其他文化價值屬性的不斷累積獲得。強調教養:發展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經驗和文化的影響。但是一些資訊加工理論明確認識到生物成熟能使兒童和青少年處理資訊的速度更快更好。情境論生態系統理論既主動又被動:人類主動影響生存的環境,同時又受到環境的影響。既連續又非連續:強調不斷變化中的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導致了發展的質變。但是某些非獨立事件(如父母離異)會產生突然的質變。教養:最強調環境系統對於人發展的重要作用,雖然也承認兒童的生物特製也影響著環境。情境論從上表可以看出,每個理論都有自己的出發點,都在強調發展的不同側面。由於兒童發展是一個整體,很多兒童心理學家都選擇了折中的態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解釋清楚人類發展的全貌,但同時又相信每種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心理發展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整合各種理論,有助於我們描繪出一幅統一、完整的兒童發展肖像。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兒童企圖向別人表明自己已經長大,並開始嘗試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無法應付的事。他們的目標或所進行的活動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相抵觸,這些衝突使他們覺得有罪惡感。兒童必須保持自動自發的精神,但也必須學習不去侵犯他人的權利、隱私或目標,這樣才能克服這種衝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勤奮對自卑(6-12歲),兒童必須要能勝任社會及學習的技巧。在這階段,兒童常會和同伴比較。只要勤奮,兒童就能學得社會及學習技巧,就會獲得自信;但若不能學習這些重要的特質,則會自貶自卑。教師和同伴是重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在第七章、第八章還會詳細討論這幾個階段。
第二節 行為主義的觀點本節主要內容:
雖然精神分析理論有許多的貢獻,但只有小部分同時代的兒童心理學家支持這個觀點,主要是因為精神分析的理論很難加以證實或證偽。而兒童心理學家放棄精神分析理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出現了更具說服力的理論即行為主義心理觀。該理論觀的最基本要旨就是認為心理發展都是量的不斷增加過程,是由環境和教育塑造起來的。華生、斯金納和班杜拉是行為主義心理觀在不同階段的代表人物。
一、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華生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學習過程。與洛克的"白板說"一樣,華生也把嬰兒看作是一塊白板,可以被各種經驗填滿。所以,他堅信兒童沒有任何先天傾向,他們要發展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他們所處的養育環境,取決於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對待他們的方式,甚至號稱能將12個健康的嬰兒塑造成醫生、律師、乞丐等任意的社會角色,而無需考慮這些嬰兒的背景或血統。還認為兒童發展是一個連續的行為變化過程,是由個人獨一無二的經驗鍛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
二、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觀點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繼承了華生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信條,與華生的刺激-反應觀的不同點在於他區分出應答性行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即個體自發出現的行為)。操作性行為的發生頻率會在緊隨其後的強化作用下增強,如食物、稱讚、友好的微笑或一個新玩具;同樣該行為也能通過懲罰,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權等,來減少其發生的頻率。
通過實驗研究,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一樣,都會重複導致積極結果的動作,並消除導致消極結果的動作。例如小白鼠按壓杠杆(斯金納稱之為"操作")而得到食物以後就傾向於重複按壓杠杆這個動作。而使操作得到強化的食物被稱為"積極強化物"。所以,當一個小女孩的仁慈行為經常受到父母的表揚和贊許時,那麼,這個小女孩以後每每面對情緒低落的夥伴時,都可能表現她的同情;又比如,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努力學習後取得了好成績,那麼他就會因為這種積極的回報而繼續勤奮讀書。
與積極強化物相對的一個概念,叫做"消極強化物",它會消退操作的發生,或使操作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如果剛才那只已經得到正強化的小白鼠再次按壓杠杆時,突然遭到了可怕的電擊,那麼在此之後,按壓杠杆這個習慣反應將會逐漸消失。同樣,如果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每次晚歸都受到責罰的話,那麼她可能會變得注意準時歸家了。
和華生一樣,斯金納也相信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與環境密切相關。他相信,一個男孩之所以會有攻擊性行為,可能是因為在一段時間裡夥伴"投降"(強化)於他的攻擊性行為。而另一個男孩之所以沒有表現出攻擊性,則可能是由於他的攻擊行為受到了夥伴的回敬,消退了他的攻擊性行為。如此,這兩個小男孩日後會走上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在斯金納看來,環境塑造了習慣反應,而習慣反應構築了人格,使我們每個人都成了獨一無二的個體。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其理論中最強調的就是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所謂觀察學習就是通過觀察他人(稱為榜樣)的行為,進行的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模式,或調整、矯正了現有的反應特點。當一個2歲的兒童觀察到他的姐姐接近並寵愛小狗後,可能也會與小狗建立積極的關係;而當一個8歲的兒童看到父母談論外地人時態度輕蔑,那麼他也可能學會了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外地人。
"替代強化"--由於觀察到他人的行為受到表揚或懲罰,而使兒童也受到了相應的強化。當兒童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到了另一個同伴,並獲得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以後可能也會嘗試使用這個方法,這就是替代強化。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外,個體還存在自我強化。當自身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兒童就會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相應的反應,如4歲的幼兒會為自己完成拼版遊戲而拍手叫好。
班杜拉認為,兒童還會通過對他人自我表揚和自我批評的觀察,以及對自己行為價值的評價,逐漸發展出自我效能感(即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能使自己獲得成功的信念)。
第三節 認知發展理論本節主要內容:
認知是指人的認識活動,其中包括我們通常所講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像過程。認知發展則是一個人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人的認知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生改變的過程。關於認知發展的理論有代表性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資訊加工理論和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他以發生認識論為基礎,提出了心理認知發展理論,該理論對於當代心理學的發展和就有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皮亞傑對認知發展的觀點皮亞傑受到其生物學背景的影響,認為智力是可以協助個體適應其環境的基本生活過程。"適應"就是指個體能應付現有環境的要求。例如饑餓的嬰兒抓起奶瓶送入嘴內,青少年在旅行時能成功的運用地圖,這都是適應的表現。當兒童成熟時,他們會獲得更為複雜的"認知結構",以協助其適應環境。
(二)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幾個主要概念認知結構或圖式 認知結構,或皮亞傑所說的圖式,是指有組織的思維或行動模式,可用來整合經驗、解決問題。例如,三歲的幼兒可能會認為,太陽是有生命的,只因為太陽每天一早就出來,一到晚上就下山了。幼兒就會以簡單的認知圖式--會移動的物體是有生命的--為基礎來思維。
最早的圖式--在嬰兒期形成--是一些簡單的習慣性動作,如伸手、抓握或舉高,這些是具有適應意義的。這些簡單的"行為圖式"可讓嬰兒操弄玩具、打開櫃子、以及用其它方法駕馭環境。隨後,在嬰兒期後期,兒童能在心中對經驗進行表徵,形成"符號圖式",於是他們開始進行假裝遊戲,並嘗試使用直覺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組織和適應 組織是指兒童將現有的圖式結合,而成為新的、複雜的智力結構的過程。例如,幼兒一開始可能會認為,所有會飛的都是鳥,後來他慢慢發現有許多東西不是鳥,但會飛,於是,他就可能會將這些知識進行組織而成為新、更複雜的階層結構。
組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適應。適應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個互補的活動而發生的。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適應于個體內在心理結構的過程,而順應則是改變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外在刺激結構的過程。(與第五章第三節的同化與順應的含義是一致的)同化及順應是兩個互補的過程,二者的平衡與失衡,就是促成了認知結構的發展。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三)認知發展階段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並描述了各個階段的特徵。皮亞傑認為,這些階段的次序是固定不變的,所有兒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經歷這些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以上一個階段的發展為基礎,並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
1. 感知運動期(0-2歲) 兒童通過感知和動作認識外界,創造出動作圖式(感知運動圖式)以適應周圍環境,這些動作圖式逐漸內化為心理符號(或符號圖式),使兒童逐漸獲得客體永久性,發展出延遲模仿,並使兒童不再依靠試誤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徵解決簡單的問題情境。在該階段的後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係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動作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
2. 前運算期(大約2-7歲) 由於符號和象徵功能的出現,思維得以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表像思維和直觀形象思維成為該階段的主導。兒童開始在遊戲(尤其是假想遊戲)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和想像。
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自我中心和泛靈論的思維。學前兒童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們考慮任何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到問題。由於不能很好的區分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他們的思維還具有"泛靈論"的特點--一切物體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這集中體現在他們的遊戲和繪畫作品及童話故事中。
3. 具體運算期(大約7-11歲) 兒童能借助具體實物的支持,進行運算:思維獲得了內化性、可逆性、守恆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但是還不能對假設性命題進行邏輯思考。
4. 形式運算期(11、12歲以後) 兒童的思維擺脫了具體實物的束縛,能進行抽象的、假設-演繹推理。
學前兒童的思維主要出於前兩個階段,在後面的嬰、幼兒認知發展的章節中還會討論相關內容。
二、資訊加工理論資訊加工理論--電腦使用詳細的數學程式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心理學家產生了將人類大腦看作資訊流動的符號作業系統的觀點。從感覺登陸到行為反應,資訊被積極地編碼、轉換和控制。資訊加工研究者常用流程圖來表示個體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精確步驟,就像程式師設計的使電腦運行的一系列"智力操作"的平面圖。
和皮亞傑的理論一樣,資訊加工方法也認為兒童是能根據環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積極的、有意義的個體,但是他們認為,發展是連續的,思考過程--感知、注意、記憶、資訊分類、計畫、問題解決及書寫和交談等綜合能力--在各個年齡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圖 加涅的資訊加工模式資訊加工方法是一種非常仔細、嚴格的方法。它對不同年齡兒童的認識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了精確的解釋。但該理論不能還原成一個綜合理論;資訊加工研究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而不是在真實生活中進行的。
三、社會文化理論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同皮亞傑一樣,強調兒童能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但和皮亞傑不同的,是他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認知成熟,兒童與成人或年長夥伴的互動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
維果斯基還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他認為兒童的"現有發展水準"與"通過成人的指導可能達到的水準"之間,就是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我們以以下的例子來說明"兒童現有的水準"、成人的幫助、"兒童可能達到的水準":
一個4歲的男孩很想學會用塑膠球棒擊中塑膠空心球,但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他的父親注意到他擊球的時候眼睛沒有看球,而且手臂離開身體的距離太近,如果沒有協助,他兒子可成為不了偉大的擊球手,那麼這位父親該如何幫助兒子呢?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也許父親可以先放置一個球座,使球可以保持靜止,然後把兒子叫到球座前,然後鼓勵兒子勇敢擊球,當然還要配合平行的口頭指導("把手臂甩出去,""保持頭的正直,""眼睛注意看球。")當這個小男孩學會了這些最初的課程後,他父親會提供更新、更複雜的指導(比如"甩杆時轉動你的臀部")來幫助兒子完善技藝,而兒子也會在隨後的練習中遵循這些新指示。不斷練習,完善自己的擊球動作。
最近發展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處於某一年齡階段的兒童,他的最近發展區在一定條件下會轉變為下一個年齡階段的現實發展水準,而下一個階段又有了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概念在教育領域已受到了極為廣泛的重視,教學在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就學前教育而言,其組織形式應符合社會文化的特點,其表達則要考慮兒童的最近發展區。
在維果斯基的理論指導下,有研究者特出了"支架"概念。當成人根據兒童表現水準調整有關的指導後,有效的"支架"就出現了:當兒童是一個新手時,成人提供直接的手把手的指導,當兒童逐漸掌握並越來越有能力時,成人的幫助可以隨兒童的進步而減少。
第四節 社會生態系統論本節主要內容:
美國學者布朗芬布倫納把外界環境因素和個體的生物因素揉合起來,提出了不同嵌套層級的社會生態理論。他認為個體的發展處在直接環境(養育家庭)到間接環境(社會文化)之間的幾個環境系統中,每個系統都和其他系統以及兒童個體本身發生交互作用,這種作用結果導致兒童不同的發展水準。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個體的環境由裡到外依次為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和動態變化系統構成,見下圖圖 社會生態系統微觀系統包含了人直接接觸的環境中所有的個人活動和互動。對大部分嬰幼兒而言,他們的微系統就是他們的家庭環境,而這個結構隨著嬰兒的成熟,開始擴展到托幼機構、附近的遊戲場所、同伴及網路等,且變得更加複雜。兒童和微系統中的人會相互的影響。例如一個易怒的或難養型的嬰兒,可能會影響父母的關係,使父母之間產生摩擦,危害他們的婚姻關係。在微系統中,兩個個體之間的互動也會受到協力廠商的影響。例如父親就能影響母嬰互動:婚姻幸福的母親比處於婚姻危機中的母親,對待嬰兒的方式更有耐性,更敏感,因為婚姻不幸的母親們總覺得自己在照顧寶寶時是孤單的,無法得到另一半的支持。
中間系統是個體與其所處的微系統及微系統之間的聯繫或過程。包括諸如家庭、學校、同齡人等這些微系統之間的連接和相互關係。微系統之間強大而富有支援性的聯結能使兒童的發展最優化。例如與父母建立安全、和諧關係的兒童更易被同齡人接受,能在童年期和青春期都享受到親密、支持性的友誼。如果微系統之間缺乏支援性的聯結,就會導致麻煩的產生。例如,當同齡群體無視學習成績的價值,他們就會破壞青少年的學習表現,無論這個青少年的父母和老師盡了多大的努力來鼓勵孩子取得學業成就,都無濟於事。
外層系統是指那些個體並未直接參與但會對其發展產生影響的環境。外系統包括正式的組織和非正式的組織。正式組織,包括父母的工作場所、宗教機構和社會健康福利服務系統。非正式的組織,包括社區鄰居、親朋、各種媒體等。這些系統提供了兒童發展的制約和支援。外系統的衰弱會給個體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由於個人或社團關係少,或受到失業影響而導致與社會隔離的家庭,出現衝突和虐待兒童的比率也會增加。
宏觀系統是一個文化系統,涵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政治法律制度、風俗習慣等。它會影響父母的兒童觀、教養方式和教養行為等。例如,在不鼓勵體罰孩子,提倡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的文化中,家庭中虐待事件的發生率就要低很多。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時間系統是這個四個系統的時間維度,它更強調四個子系統的即時變化和非靜止性。它是不斷變化的,它包括兒童自身的變化(如年齡的增長)以及各生態系統的變化(如同胞的出生、上學、搬家或父母離婚),都可能會對心理發展產生影響。例如,父母離異雖然對所有年齡的兒童都有影響,但與年幼兒童相比,它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就會更小些,因為年幼兒童會錯誤地把父母離異歸因於是自己的問題--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好父母才離婚的。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微系統裡活動,微系統相互連接成為中系統,外面又嵌套著外系統和巨集系統。該理論認為,人與環境之間達到最佳擬合有利於心理的發展,如果擬合不理想,人就會通過適應、塑造或更換環境來提高擬合度。設想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工作很忙,她的孩子是難養型氣質的嬰兒,所以母子兩很難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那麼,如果在微系統裡,安排一位元敏感的爸爸作為她的伴侶--他可以分擔照顧寶寶的差事,可以鼓勵母親更支持寶寶,對寶寶更有耐性;而在外系統,能在這對父母所居住的社區提供一些有關養育行為的課程,來幫助父母改善與孩子的關係,或者,他們能有機會加入到一些有關兒童養育的團體中,讓這對父母可以在那裡提出疑問、得到情緒上的支持並學會如何改善與寶寶的關係等;而在巨集系統中,社會政策支援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以提高教養效能,進而提高人口素質,並確保嬰兒父母的薪酬水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個體與環境就達到了最優化組合,母親、嬰兒和父親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以上分別介紹了兒童發展領域的幾個理論流派。每個理論各自的哲學基礎不同,對兒童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的回答也不同,早期兒童發展理論的哲學基礎一般為兩種:機械模型與機體模型。新近才出現的哲學基礎,是情境模型。
機械模型:把人比作機器,認為人是由各個部分(行為)組合而成的,可以被分解,就像機器由零件組成一樣可以拆卸;人是被動的個體,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就像是機器需要外在動力才能運作一樣);人的發展是隨著成熟而逐漸展開的。
機體模型:人是一個有機體,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完整的個體,兒童發展的力量來自兒童自身的有遺傳獲得的生物因素。
情境模型將發展看作是人與環境動態互動的產物,認為人在發展過程中是積極主動的個體(就像機體模型一樣),而環境也是積極主動的(就像機械論模型一樣)。發展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存在文化、時代和個體差異。發展既是連續的,也可能是階段性的,由於受到內在因素(先天)和外在因素(環境)之間複雜的互動影響,發展會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前進。
下面從哲學基礎、主動/被動、連續/非連續、先天/教養方面對本章介紹的理論進行了梳理。
表 各家理論的比較理論主動/被動連續/非連續先天/教養哲學基礎精神分析理論主動:兒童受先天本能的驅使完成他們的社會化過程非連續:強調性心理發展各階段(佛洛德)或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埃裡克森)。既注重先天又強調教養:生物力量(本能和成熟)決定了性心理階段及心理社會衝突;父母的養育行為影響各階段發展結果。機體論行為主義理論被動:兒童受到環境因素的塑造(雖然班杜拉認為發展中的人也同時影響著環境)。連續:強調習得反應(習慣反應)的累加過程構成了人格的發展。強調先天:環境刺激比生物影響更決定了發展的進程。機械論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主動:兒童主動構建起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的認知,以適應所處的環境。非連續性:強調認知發展的有序階段。既注重先天又強調教養:兒童先天具有適應環境的需要;環境提供了對兒童適應性的挑戰,充滿刺激的環境促進了兒童的發展。機體論社會文化理論和資訊加工理論主動:兒童積極主動地處理環境資訊,對資訊加以解釋做出歸因,文化價值觀影響行為及思維。連續:強調社會資訊處理技能和其他文化價值屬性的不斷累積獲得。強調教養:發展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經驗和文化的影響。但是一些資訊加工理論明確認識到生物成熟能使兒童和青少年處理資訊的速度更快更好。情境論生態系統理論既主動又被動:人類主動影響生存的環境,同時又受到環境的影響。既連續又非連續:強調不斷變化中的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導致了發展的質變。但是某些非獨立事件(如父母離異)會產生突然的質變。教養:最強調環境系統對於人發展的重要作用,雖然也承認兒童的生物特製也影響著環境。情境論從上表可以看出,每個理論都有自己的出發點,都在強調發展的不同側面。由於兒童發展是一個整體,很多兒童心理學家都選擇了折中的態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解釋清楚人類發展的全貌,但同時又相信每種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心理發展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整合各種理論,有助於我們描繪出一幅統一、完整的兒童發展肖像。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五個方法教你的寶寶拒絕“誘惑”幼時拒絕情感交流將來可能造就暴力青年不要以安全為由“圈養”寶寶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拒絕方式孩子心理的“需要”你知道嗎?和寶寶吵架後,如何重歸於好?讓孩子從“模仿”走向獨立如何讓急脾氣寶寶變得更有耐性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的八大絕招寶寶做惡夢是什麼原因?幼兒言語獲得的理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幼兒想像與創造力的發展幼兒記憶的發展與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記憶發展的策略與活動設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