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巧用慈愛教育法 化解孫輩的逆反心理

俗話說:“半大小子, 氣死老子。 ”許多家長抱怨說孩子大了特別不聽話, 愛和大人頂嘴, 叫他向東他偏向西, 叫他不幹他非要幹, 逆反心理特別強。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 因為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 在這個階段, 老人如果能巧妙運用教育手段, 會比父母更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因為祖輩的慈愛、寬容會讓孩子覺得爺爺奶奶更愛自己, 就更願意和老人親近, 老人也就更能抓住機會教育孩子。

請重視孩子的兩個反抗期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度中, 會出現兩個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歲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階段。 但兩個反抗期有不同的特點:孩子在第一反抗期, 主要是為了爭取自我主張, 獲得活動自由。 如“讓我自己穿衣服”、“讓我自己走路”等等。

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則是全面性的, 是孩子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劇烈變化的時期, 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開始覺醒, 強烈渴望擺脫長輩的束縛, 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想法獨立行事。 老人不妨回想一下, 上小學的孩子, 當您去接他, 孩子看到您高興得不得了, 會跑過來與您親熱。 孩子上了初中, 您還去接他, 孩子大多會不理您, 或板著個臉, 跟同學繼續說話, 覺得您像跟班一樣跟隨在旁邊, 給他丟人, 甚至會認為您在偷偷跟蹤他。

具體地說,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點呢?一是由於孩子“成人感”的形成, 他們要求具有和大人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決策權力, 反抗在家裡的從屬地位, 更反對家長權威式的干涉。 二是與大人在觀念上的碰撞。 孩子開始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問題進行思考, 並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由於他們受思維發展水準的局限, 其觀念具有幼稚性, 表現出主觀、偏激、絕對性。 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大人的想法與他們格格不入, 更反對長輩強加給他們的觀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 由於孩子生理加速發展而造成的對身心發展現狀的不適應和不平衡, 他們在缺乏準備的條件下, 面對許多矛盾和困惑, 這些不斷出現的“麻煩”,
Advertisiment
常常讓他處在焦慮的情緒背景中, 遇到不滿和不平之事, 容易出現突髮式的情緒失控。

對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妙方

如果您依然像教育小學生那樣, 事事干涉, 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滿。 倘若您用高壓手段, 會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滿和反抗。 因此, 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 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是行不通的。

第一, 給孩子平等的發言權。

當老人讓孩子發言時, 應注意以下幾點:

(1)耐心傾聽。 無論孩子講什麼, 您一定要耐心傾聽, 這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 也是瞭解孩子以便對症下藥解決矛盾的途徑。

(2)不隨意指責或草率評論。 您應該克制自己的情緒衝動, 讓孩子把話講完, 避免隨意的指責引起雙方的不快。

(3)作出積極反應。 當孩子充分表達意見後,

Advertisiment
爺爺奶奶應作出積極的姿態:“你這個想法不錯, 要是再加一點或再改一點就更完善。 ”您的積極反應可以讓孩子心情愉快, 充滿成就感, 有利於雙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第二, 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

明智的老人應懂得如何熟練地運用批評藝術:

(1)分清場合和措辭。 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 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 也聽不進您的批評。

(2)批評措辭要適當, 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藥”、“你怎麼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3)就事論事, 不翻舊賬。 真正懂得批評的長輩, 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 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

(4)適當冷處理。 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衝動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您乾脆採取不理睬的態度, 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衝動後再作批評。

第三, 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

老人過問、干涉孩子的行動, 應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擔心和憂慮, 讓孩子知道您的愛心。 比如, 處理孩子放學晚歸這種事情, 不少父母是等孩子回家後, 劈頭蓋臉一頓臭駡, 勒令以後不准晚歸。 這種處理方式過於急躁, 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 認為小題大做, 管得太寬。 這時候, 老人們可以讓孩子的爸爸媽媽儘量壓住怒氣, 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 並說明因為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晚歸, 心裡很著急、很擔心、希望孩子能夠站在長輩的角度, 體會長輩的關心和不易, 以後早點回來。 相信懂事的孩子聽了這一番話後, 會為自己的晚歸給您帶來不安而感到內疚自責, 對家裡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生很大抵觸情緒。

對家裡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生很大抵觸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