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析猩紅熱

本病潛伏期為1-7天, 大多為2-4天。 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咽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紅腫、全身出現彌漫性密集針尖大小的猩紅色皮疹, 壓之退色, 有瘙癢感。 一周左右, 體溫開始下降, 疹退後皮膚呈小片或大片脫皮。 常見併發症為急性腎炎及風濕熱。

典型的猩紅熱表現為急性咽、扁桃體炎和皮疹。 起病急, 驟起高熱, 同時伴有咽痛、頭痛、全身不適等。 在發熱後2天內出現皮疹。 皮疹先見於耳後、頸部、頜下、上胸, 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 嚴重的手掌及足底亦可累及, 往往於12-24小時內皮疹由上而下遍及全身。 皮疹特點為紅色彌漫性針尖大小丘疹,

Advertisiment
用手撫摸有雞皮樣感覺。 疹子密集使皮膚充血發紅, 皮疹之間的皮膚正常。 用手按壓皮疹, 皮疹消退而發白, 數秒恢復, 稱為"貧血性皮膚劃痕"。 發病初期, 舌尖及邊緣發紅, 逐漸舌光滑絳紅、舌乳☆禁☆頭絳紅突起如草莓, 稱為"草莓舌"。 若面部潮紅, 而口唇周圍及鼻端顯得蒼白, 稱為"環口蒼白圈"。 在皮膚皺褶處, 如腕、肘、腹股溝等部位, 疹子密集, 且有皮下出血, 形成紫紅色線條樣褶痕, 稱為"帕氏線"。 皮疹依出疹先後順序消退, 一般2-4天可完全消退, 一周後開始脫皮, 無色素沉著。 猩紅熱的治療主要用青黴素。 在急性期應臥床休息, 給以充分的營養和水分, 防止繼發感染。 患猩紅熱的小兒應馬上隔離, 病兒的分泌物和污染應及時消毒。
Advertisiment
在接觸猩紅熱病兒時應戴口罩, 防止傳染。 在流行期間, 應避免去易感區。 若小兒有猩紅熱密切接觸的, 可用青黴素預防。

家庭護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居室應通風, 儘量讓患兒隔離獨居, 避免傳染給別人, 也可防止其他感染。 在急性期要臥床休息, 以免產生併發症。 2、要給予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且要易消化, 發熱出疹時應讓患兒多飲水。 3、注意口腔衛生, 可用淡鹽水漱口, 一日3~4次, 清除鼻腔分泌物, 用青黴素軟膏塗口唇和鼻腔。 4、皮疹退後可出現皮膚脫屑, 有癢感, 要防止病兒抓撓患處, 可以給病兒帶上手套, 癢時可塗爐甘石洗劑。 且不要用手剝脫皮屑, 以免引起感染。 衣服寬大, 被褥輕且寬鬆。

Advertisiment
防止過緊引起瘙癢。 5、觀察病情變化。 在發病2~3周時注意小便顏色是否加深, 如尿液似醬油色或洗肉水色, 尿量減少, 面部、四肢浮腫, 或出現關節紅腫痛等症狀時, 可能有併發症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以免耽誤病情。 6、在出現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時, 應及時就醫, 防止出現病情加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