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女兒的性心理

我是個教師, 教的是《幼兒心理學》, 對幼兒性心理的發展很有興趣, 所以自從女兒出生後, 我就特別關注和留意她性心理和性興趣的一些表現。 女兒的第一次性好奇發生在一歲多的時候。 那時她對自己的排泄物從排泄器官排泄出來開始關注, 她不但關注排泄器官, 更關注排泄物。 當時女兒並不覺得自己排泄的糞便難看、難聞, 有時還引以為豪, 覺得很好玩, 便後她會拿著小樹枝在尿或糞便上劃來劃去。 從那時起, 孩子在往外排泄時, 總喜歡往下面看。

兩歲多一點時, 孩子可以通過衣著來分辨男女。

Advertisiment
此時, 你問她:“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她會說:“我是女孩子。 ”問她:“那布娃娃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麼?”她會說:“它是女孩。 因為它穿著裙子。 ”此時女兒判斷一個人的性別, 往往是從此人的衣服、頭髮、鬍鬚、體型、稱呼等來判斷。 她的這種判斷標準, 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發生錯誤, 因為世上大多數男女的穿著打扮都是按照女兒所歸納出來的這種傳統標準來進行的。 但也有發生錯誤的時候。 比如, 女兒有個搞音樂的長頭髮叔叔, 女兒就把他當作“阿姨”。 在父母多次糾正後, 女兒仍不願叫他叔叔, 每次見這位長髮叔叔時, 女兒總是喜歡問:“這位‘阿姨’幹嗎叫‘叔叔’?”

女兒第一次對異性生☆禁☆殖☆禁☆器官的好奇, 發生在她二歲零十一個月的某一天。 那一天,我們和女兒到公園裡草坪上遊玩,當時正好有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那裡玩,

Advertisiment
對方很大方地邀請女兒過去一起玩, 女兒在征得我們的同意後就過去和那男孩玩了。 這樣, 孩子玩他們的, 我們坐在草地上聊我們的。 沒過多久, 我看到那個男孩隨地排尿。 可沒想到的是:當時女兒立即奔到那男孩的前面,低頭看男孩排尿。 男孩不想讓她看,就轉身向另一邊。 誰知女兒卻繞著那男孩轉……這是女兒第一次有機會看到異性排尿。 也不知她是對那小男孩的與她不同的排尿方式感到好奇, 還是對那小男孩的關鍵部位感到好奇, 她那專注執著的神態給我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象。

三歲零三個月的女兒正式進入幼稚園學習。

Advertisiment
女兒所就讀的幼稚園沒有分男廁女廁, 男女小朋友都共用一個廁所。 女兒在幼稚園的生活中逐漸地認識到男孩女孩之間的不同, 不僅表現在衣著打扮方面的不同, 也表現在衣著裡面的不同。 一天, 媽媽抱女兒上廁所, 女兒問:“媽媽, 你幫我看看, 我有‘小雞雞’嗎?”(似乎是在心中疑惑了許久的一個問題, 並帶著一種不知如何描述的渴望)女兒說完就把褲子拉下, 讓媽媽看。 可是媽媽卻冷冰冰地說:“你不用拉下啦, 我早就知道你沒有‘小雞雞’!”“為什麼呀?”“因為你是女孩。 ”女兒實在搞不清楚, 為什麼女孩就沒有“小雞雞”呢?對於這個問題, 她也曾問過外婆, 也問過姨媽, 但得到的答案總是:“本來女孩子就沒有‘小雞雞’!”這些答案並不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Advertisiment
於是有一天, 女兒又盯著媽媽很認真地問:“媽媽, 我們班上為什麼有的小朋友有小雞雞, 而我沒有?他們都站著尿尿, 我卻要蹲著?”(女兒去幼稚園後不久, 她有一段時間回來時總是吵著要站著尿尿, 有好幾次, 由於站著尿尿, 結果把褲子尿濕了一大片)媽媽耐心地問女兒:“你們班上是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站著尿尿?”女兒說:“不是。 只有男孩子才站著尿尿。 ”“這就對了。 男孩子站著尿尿, 女孩子就蹲著尿尿。 你說你是男孩還是女孩?”“當然是女孩。 ”“所以你就該蹲著尿尿。 ”女兒又問:“那爸爸是站著尿尿嗎?”媽媽說:“你說呢?”, 女兒說:“站著。 ”媽媽又問:“為什麼呀?”女兒說:“爸爸是男孩。 ”
有一天, 媽媽帶女兒去看只有幾個月的鄰居家的小弟弟,
Advertisiment
小弟弟穿著開襠褲仰臥在床上, 女兒冷不防地跑過去伸出手指, 小心翼翼輕輕一點“小雞雞!”

上幼稚園後, 女兒就不再將穿著打扮當作判斷性別的重要依據, 而是把是否有“小雞雞”當作判斷性別的重要依據。 如家裡有個洋娃娃, 爸爸問她:“這洋娃娃是女孩還是男孩?”女兒會說:“是男孩。 因為他有‘小雞雞’。 ”“為什麼?”“因為他有小雞雞。 ”說完還用手去摸那洋娃娃關鍵部位給爸爸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