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麻痹症的主要防治措施

癱瘓又稱麻痹, 在兒童中並不少見。 其病因主要與神經、肌肉病變有關, 常表現為肢體、軀幹或面部的肌肉活動減弱或消失。 然而如化膿性關節炎、關節脫臼、關節腔出血、滑膜炎、骨髓炎、維生素C缺乏性骨膜下血腫等, 也有因局部疼痛而致小兒肢體活動明顯減弱, 但卻不是真性癱瘓, 應加以辨別。

根據導致癱瘓的誘因不同, 可把癱瘓分為神經原性癱瘓、腦病變癱瘓, 以及肌原性癱瘓。

(1)神經原性癱瘓有下列幾種:

①多發性神經根炎。 癱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後2周左右突然發病, 常先出現雙下肢鬆弛性癱瘓,

Advertisiment
繼而迅速上升至雙上肢癱瘓, 嚴重可導致呼吸肌癱瘓, 表現呼吸困難, 同時伴有皮膚感覺障礙。 如出現以上情況, 首先考慮此病。

小兒麻痹症。 若癱瘓前有發熱, 肌肉疼痛, 不願活動, 熱退後迅速出現癱瘓, 且癱瘓不對稱, 發生在夏秋季節, 又未服過小兒麻痹症糖丸疫苗, 則小兒麻痹症可能性最大。

③面神經麻痹。 如發現小兒嘴巴向一側歪斜, 病側眼不能閉合, 不能皺額, 口角下垂, 則患了面神經麻痹, 多因局部被風吹或著涼而引起。

④臂叢神經麻痹。 主要表現病變一側上肢下垂, 肩部不能外展。 多因產傷所致, 一般都發生在難產時, 用力拉出頭部、軀幹或手臂, 引起臂神經叢受損。

⑤先天性肌弛緩綜合征。 某些嬰兒在宮內胎動弱, 生後哭聲弱,

Advertisiment
不久即呈全身肌無力, 雙下肢外展, 雙臂鬆軟, 頭不能豎直, 常呈滴狀頭(垂頭)或頭後仰, 睡覺呈蛙狀姿勢, 無任何主動活動。

(2)腦病變癱瘓, 有腦病變導致的癱瘓有下列幾種:

①腦出血或腫瘤引起癱瘓。 新生兒腦出血可導致肢體癱瘓, 多由於產傷或缺氧引起。 如有明顯腦外傷史, 出現昏迷、肢體癱瘓, 則腦出血可能性最大, 需及時治療。 若起病緩慢, 呈進行性加重, 伴有癱瘓、頭痛、嘔吐, 大多為顱內腫瘤或脊髓腫瘤。

②腦部炎症癱瘓。 多發生在夏季, 同時伴有發熱、頭痛、嘔吐、抽搐, 甚至昏迷。 這時應高度警惕, 小兒可能患病毒性腦炎或乙型腦炎, 後者的可能性最大。

③腦性癱瘓。 如癱瘓伴有智力低下, 抽搐, 運動發育和語言發育較同年齡落後,

Advertisiment
多半為先天性腦發育不良, 亦稱腦性癱瘓。

(3)肌原性癱瘓即由於肌肉病變引起的癱瘓, 多見於以下幾種疾病:

①流感後肌炎。 此病為急性流行性☆禁☆感冒後1周內發生的嚴重的肌肉疼痛、壓痛和腫脹, 腓腸肌(小腿部肌肉)影響最重, 大腿和其他部位肌肉亦可受影響。 如發現小兒在發熱1~3天突然出現兩下肢不能走路, 小腿部肌肉疼痛, 觸痛明顯, 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 家長不必驚慌, 這種流感後肌炎的症狀常在1周左右會自行緩解。

②重症肌無力。 如發現小兒雙眼皮或一側眼皮下垂, 下午較上午重, 剛睡醒時雙眼皮能上翻, 眼睛睜得較大, 但多次眨眼後, 眼皮提起困難, 眼睛睜不開, 雙眼皮下垂, 同時眼球活動障礙, 可有複視、斜視。 少數患兒為全身性、四肢、軀幹肌肉無力,

Advertisiment
可因肋間肌無力而出現呼吸困難, 上述發作的特點為重症肌無力, 可做新斯的敏試驗幫助診斷。 用新斯的敏每次每千克體重0.04毫克肌注, 用後5~10分鐘, 肌無力症狀明顯改善者, 即支持該病診斷。

若癱瘓呈週期性發作, 幾周或幾月發作一次, 發作間歇期一切正常, 短期內癱瘓自行緩解, 多數是家族性週期性麻痹。 癱瘓前有明顯的精神因素, 如受到父母或老師批評, 感到委曲, 或遇到不順心的事, 會突然發生兩下肢不能動彈。 經暗示治療, 癱瘓很快恢復, 以往有類似發作, 要考慮為癔病性麻痹, 也稱為功能性癱瘓, 兒童發病較少。

癱瘓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 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小兒突然發生顱內出血,

Advertisiment
首先應使其保持安靜, 減少搬動, 頭敷冰袋或冷毛巾, 然後平穩送往醫院。 若是彌漫性出血, 可內科保守治療。 若為局灶性出血, 血腫較大, 需外科手術切除。

小兒癱瘓肢體可給予針灸、按摩、推拿、體療、理療等綜合治療, 家庭可備有電按摩器、健身器等, 加強功能鍛煉, 促使肢體肌力恢復。

多發性神經根炎, 急性期可選用強的松, 每日每千克體重1—2毫克口服。 發生呼吸肌癱瘓, 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定時拍打胸部, 輔助咯痰。 若呼吸困難, 臉色發紫, 應及時進行人工呼吸或使用人工呼吸器。 恢復期可對癱瘓肢體進行針灸和理療。

小兒麻痹症, 需隔離治療。 癱瘓期可選用加蘭他敏每日每千克體重用0.1毫克肌肉注射, 地巴唑每次每千克體重0.1~0.2毫克口服。 恢復期可配合針灸、推拿、理療等,以改善局部迴圈,並長期堅持功能鍛煉,可防止肌肉萎縮。應幫患兒勤翻身,防止褥瘡,若有肢體畸形的後遺症,可進行手術矯形。

腦腫瘤引起的癱瘓,手術切除腦腫瘤後,癱瘓的肢體即會逐漸恢復。

預防小兒癱瘓,不僅要防止新生兒產傷、窒息和感染,還需按時完成各種預防接種,此外,做好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事故發生,也是減少本病的重要措施。

恢復期可配合針灸、推拿、理療等,以改善局部迴圈,並長期堅持功能鍛煉,可防止肌肉萎縮。應幫患兒勤翻身,防止褥瘡,若有肢體畸形的後遺症,可進行手術矯形。

腦腫瘤引起的癱瘓,手術切除腦腫瘤後,癱瘓的肢體即會逐漸恢復。

預防小兒癱瘓,不僅要防止新生兒產傷、窒息和感染,還需按時完成各種預防接種,此外,做好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事故發生,也是減少本病的重要措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