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高燒父母不必緊張

為人父母者對小兒發燒不要太緊張, 誤以為發燒一定會引起驚風或腦膜炎。 當小孩發燒時, 請父母們不要太緊張, 以為小孩發燒就一定會引起驚風、腦膜炎, 腦部被燒壞了! 行醫已有20多年經驗的本地中醫師劉少傑受訪時說:“在日常行醫所碰到的眾多病例中, 最為多見的首推兒科疾病。 由於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體質和功能都比較脆弱, 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 比較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而患上小兒的各種疾病。 ” 他說:“又因小兒寒暖不能自調, 乳食不知自節, 一旦調護失宜, 體外就很容易受到六淫所侵,
Advertisiment
體內也容易受到飲食所傷, 因此病理反應易於發病。 ” 劉少傑醫師根據多年行醫的經驗, 小兒受到病毒的感染, 容易患上的疾病包括:發燒、哮喘和咳嗽、腸胃疾病、多動症、情緒不穩、皮膚敏感、鼻出血、免疫能力問題、飲食習慣、保溫及嚴重病毒。 發燒與哮喘:病機主治方法 現將本地臨床上較為多見的發燒與哮喘兩類的病機主治加以概述。 1)發燒 小兒屬於稚陰稚陽的體質, 形氣未充, 抵抗能力差, 寒暑不能自調, 飲食不能自節, 加上南洋熱帶屬潮濕較重的地區, 往往容易感染病毒。 小兒發燒, 身體溫度自然比正常人的溫度較高, 有的發高燒, 體溫超過攝氏38度。 發燒將影響到小兒, 患者會感到頭痛、傷風、流鼻涕、鼻塞、食欲不振、甚至吐瀉、煩躁不安、手腳冰冷等。
Advertisiment
劉少傑說:“不過, 我要勸告為人父母者, 對小兒發燒, 不要抱著太緊張的心情, 他們誤解地以為發燒一定會引起驚風、腦膜炎, 腦部被燒壞了。 ” 根據感邪的不同和患兒體質的虛實, 將小兒發燒的病因概括為外感、內傷二大類, 在臨床方面也以風寒、風熱、暑熱、濕熱為多見。 a)外感風寒症候多數是發燒惡寒、無汗、打噴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脈浮緊、舌質稍紅、苔薄白等。 針對這類的病症, 常用的方藥是:荊訪敗毒湯, 如果屬盛熱者, 可添加黃芩;體虛者則可酌量添加黨參、白術 b)外感風熱症多數是發熱有汗、鼻涕濁黃、咳嗽稠濃、口幹微渴、咽痛紅腫、舌質紅、苔黃膩、浮數脈象。 中醫在診治這類病症,
Advertisiment
常用的方劑有銀喬散或桑菊飲, 發燒重者加黃芩, 咽喉者加元參、浙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杏更等。 c)外感暑熱症候是壯熱心煩、口渴欲飲, 頭昏重, 煩躁難寐,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面赤唇紅, 舌質紅, 脈洪大而數。 中醫常用的方藥多用新加香茹飲和白虎湯, 發燒較嚴重兼口渴的, 可加添生石膏、沙參, 如有嘔吐的, 則加荷蓮葉。 d)外感濕熱症候, 呈現身熱較輕, 但身重, 口渴不欲飲, 神疲力倦, 腹脘脹滿, 不欲飲食, 大便積結, 小便少, 舌質淡紅, 苔膩, 脈質。 對於這類病症, 中醫的療方是以清熱去濕, 芳香化濁為主, 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 藿香正氣散。 病情較嚴重的, 可加添黃芩、滑石, 濕邪較重的, 可加苡米。 2)支氣管肺炎 在臨床上的呼吸道疾病,
Advertisiment
多見於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三大類, 其中以支氣管肺炎的病情最為險惡, 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性肺炎, 是小兒最常見的肺炎。 臨床上常見到患者以發熱、咳嗽、氣促鼻息煽動, 胸中以濕羅音為主要特徵, 四季均常發病, 如伴有多天繼續高熱不退, 食欲全無, 甚至滴水難進, 夜間咳嗽煩躁, 症屬危候, 應緊急送院檢查治療, 因此症病情發展迅速, 非常險惡, 根據國內外調查報告, 屬死亡率很高的病種, 切勿大意。 3)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 以咳嗽為主要表現, 屬於中醫咳嗽範圍, 也可分為麻疹、百日咳、流感等傳染病的一種表現。 臨床上又分為急性支氣管炎與慢性支氣管炎二大類。 慢性支氣管炎是只反復多次的支氣管感染,
Advertisiment
病情一般可超過兩年, 每年有2-3個月都在患病。 劉少傑醫師說:“急性支氣管炎由風邪侵肺, 肺失宣暢, 屬外感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多系體體質虛弱, 肺脾功能不強, 痰濁內生, 兼感外邪, 使肺的操作失常而成, 屬內在因素咳嗽。 現就把其分類為風寒襲肺、風熱犯肺、痰熱壅肺、痰濕壅肺, 肺氣虛損, 肺陰虧虛6種加以敘述。 ” a)風寒襲肺症狀是咳嗽, 痰稀色白, 鼻塞流涕, 兼有惡寒, 多汗, 咽紅, 苔薄白, 脈浮緊等。 治療方法是疏風散寒, 宣肺化痰為主。 b)風熱犯肺見於咳嗽、痰黃而稠, 鼻塞流涕, 發熱惡風, 咽紅而腫, 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 治法為疏風清熱, 化痰止咳, 代表方是桑菊飲和麻杏石甘湯。 c)痰熱壅肺的症狀是咳嗽, 痰黃白黏稠, 咯吐不爽,咳時面紅耳赤,兼有發熱口渴,咽喉痛,舌質紅,脈滑數。以清熱瀉肺,化痰止咳為主。 d)痰濕壅肺多見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時喉有痰聲和呼吸氣粗,多為發熱,苔白膩,脈滑。治療以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e)肺陰虧虛症見咳聲無力,痰白清稀,體弱多汗,易於感冒,舌淡,脈無力,治法以健脾益氣為主。 f)肺氣虛損表現乾咳虛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渴咽幹,咳聲嘶啞,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以滋補肺陰,潤燥止咳。 4)喘息性支氣管炎 喘息性支氣管炎也稱痙攣性支氣管炎,是一種以喘息為主要表現的嬰幼兒急性支氣管炎,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病毒、細菌感染及過敏性有關,此病屬中醫哮喘病的範圍,多因外感風寒和風熱之邪所引發,痰阻氣道,氣機升降不利而出現的喘息咳嗽。有近半數發展為哮喘,治法以宣肺、清熱、化痰、平喘止咳為主要手段。 咯吐不爽,咳時面紅耳赤,兼有發熱口渴,咽喉痛,舌質紅,脈滑數。以清熱瀉肺,化痰止咳為主。 d)痰濕壅肺多見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時喉有痰聲和呼吸氣粗,多為發熱,苔白膩,脈滑。治療以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e)肺陰虧虛症見咳聲無力,痰白清稀,體弱多汗,易於感冒,舌淡,脈無力,治法以健脾益氣為主。 f)肺氣虛損表現乾咳虛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渴咽幹,咳聲嘶啞,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以滋補肺陰,潤燥止咳。 4)喘息性支氣管炎 喘息性支氣管炎也稱痙攣性支氣管炎,是一種以喘息為主要表現的嬰幼兒急性支氣管炎,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病毒、細菌感染及過敏性有關,此病屬中醫哮喘病的範圍,多因外感風寒和風熱之邪所引發,痰阻氣道,氣機升降不利而出現的喘息咳嗽。有近半數發展為哮喘,治法以宣肺、清熱、化痰、平喘止咳為主要手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