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小兒痢疾的症狀與防治

小兒痢疾有哪些症狀?


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多發于夏秋季節, 通過被污染的食物而傳播。 人群有普遍易感性, 兒童感染的機會較成人多, 故發病率也較高。 臨床常見發熱, 腹痛, 腹瀉, 便中有黏液或膿血, 典型患者有裡急後重感。 部分患者可有噁心嘔吐等症。 同時還伴有全身中毒症狀, 輕者可表現為低熱或中等發熱、頭暈、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嚴重者可見高熱、精神委靡、煩躁, 進而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 甚至出現口唇與甲床紫紺、持續驚厥、神志昏迷等危象。 若急性痢疾未能及時治療或病程遷延達2個月以上者,

Advertisiment
即轉為慢性痢疾, 其症狀表現為常感腹脹, 食欲不振, 時而腹瀉時而便秘, 或長期腹瀉, 大便有黏液, 少數可有膿血, 如遇寒冷、飲食不節或過度勞累等不良因素, 可引起急性發作。


得了痢疾的寶寶要如何護理?


讓寶貝臥床休息。 如果寶貝的體溫超過38.5度, 按照醫生囑咐給予恰當的退熱劑。
在急性期進食容易消化, 無渣硫脂飲食, 如牛奶等, 待病情好轉後改半流質飲食, 如爛粥等, 切不可過早進食刺激性或多渣飲食。
注意保持臀部衛生。 由於腹瀉患兒排便次數增多, 更需要精心護理臀部, 每次便後都應該用濕紙巾擦拭肛門及臀部, 然後再用清水進行清洗。
避免寶貝排便時間過久, 由於頻繁腹瀉,

Advertisiment
所有入廁時間增多, 如果每次排便時間過長, 容易發生脫肛, 因此要儘量避免排便時間過久。
做好隔離防護。 菌痢隔離期一般為7天, 最好把患兒放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裡, 與其他人進行隔離, 做到餐具單獨使用, 並每天進行15分鐘煮沸消毒, 其他及生活用品如衣物, 被褥, 檯子, 椅子, 便器也應與家人分開使用, 也要勤消毒, 家長準備一套專門護理患兒穿的衣服。


如何通過寶寶大便來辨別痢疾?


嬰幼兒的正常大便, 除了新生嬰兒之外, 顏色均為黃色或淡黃色, 外形為軟長條或膏狀, 均勻一致, 不帶膿血、粘液、泡沫。 與此相反, 患病之後的孩子的糞便就會有所變化。 家長應善於觀察和比較, 從中發現問題並且儘快加以解決。
比如粘液便。

Advertisiment
嬰幼兒糞便中混有膿血和粘液, 可見於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結腸炎或慢性細菌性痢疾。
以及膿血粘液便。 嬰幼兒的糞便中混有膿血和粘液, 這說明可能孩子患有細菌性痢疾。 此時, 患病兒的排便次數多而量並不多, 腹痛, 排便前哭叫, 如果還伴有高熱和驚厥, 可能是中毒性痢疾。

如何防治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桿菌(常見為福氏及宋氏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全年可有散發, 夏秋較多。 主要通過污染病菌的食物、飲水、生活用品和手經口感染。

菌痢又可分為普通型菌痢、中毒型菌痢和慢性型菌痢, 因類型不同, 症狀也各有特點。

普通型菌痢。 起病急, 突然畏寒, 一般有高熱, 病初可有一定驚厥,

Advertisiment
也可低熱。 食欲減退, 繼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 左下腹壓痛, 腸鳴活躍。 初為稀便, 而後轉為黏液膿血便, 排便次數多而量少, 大便每日數次至10數次。 輕者或乳兒大便可以似一般腹瀉。
中毒型菌痢。 起病急驟, 突發高熱、昏迷, 重度毒血症狀, 少有腹痛、腹瀉或無消化道症狀。 多見於3~7歲寶寶, 中毒症狀可先於腸道症狀數小時, 也有在較輕腹瀉數日後突然變化者。 一般高熱在40℃以下, 可有意識障礙與驚厥, 面灰肢冷, 血壓正常或稍低;重者體溫40℃以上, 神志昏迷或淺昏迷, 驚厥頻發, 可伴血壓下降、紫紺、皮膚花紋等嚴重迴圈衰竭或呼吸衰竭徵象。

慢性型菌痢。 急性期延誤診治, 營養不良, 腸寄生蟲病及全身情況較差等情況, 使病程超過2個月,

Advertisiment
即稱慢性菌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