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尿感的症狀

一、小兒尿感的症狀

二、小兒尿感的預防

三、小兒尿感的治療

小兒尿感的症狀

1、小兒尿感是什麼

泌尿系感染簡稱尿感,是由細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 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難統稱為尿感。 症狀上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 急性者起病急,症狀較典型易於診斷。 慢性及反復感染者可導致腎損害。 小兒時期反復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結構異常,應認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腎損害及瘢痕形成。

2、小兒尿感的症狀

Advertisiment

新生兒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 症狀輕重不等,以全身症狀為主,如發熱、吃奶差、蒼白、嘔吐、腹瀉、腹脹等非特異性表現。 多數小兒可有生長發育停滯、體重增長緩慢。 部分病兒可有抽風、嗜睡,有時可見黃疸。 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狀多不明顯,因此要提高對本病的警惕,對原因不明的發熱應及早作尿常規檢查及悄、血培養以明確診斷;嬰幼兒期:仍以全身症狀為主,如發熱、輕咳、反復腹瀉等。

Advertisiment
尿頻、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狀隨年齡增長逐漸明顯。 排尿時哭鬧,悄頻或有頑固性尿布疹應想到本病。 偶可出現黃疸;兒童期:下尿路感染時多僅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有時可有終末血尿及遺尿,而全身症狀多不明顯。 但上尿路感染時全身症狀多較明顯,表現為發熱、寒戰、全身不適、可伴腰痛及腎區扣擊痛。 同時可伴有排尿刺激症狀。 部分病人可有血尿,但蛋白尿及水腫多不明顯。 一般不影響腎功能。 如治療不徹底或反復發作或有尿路梗阻、畸形等其它因素者可轉為慢性。

3、小兒尿感的病因

生理特點:因嬰兒使用尿布,尿道口常受糞便污染,加上局部防衛能力差,易引起上行感染,女孩尿道短更是如此,小嬰兒機體抗菌能力差,易患菌血症可導致下行感染。

Advertisiment
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前者較成人多見如腎盂輸尿管連接處狹窄,腎盂積水,後尿道瓣膜,多囊腎均可使引流不暢而繼發感染,此外還可由神經性膀胱,結石,腫瘤等引起梗阻,在圈套醫療中心伴尿道畸形者可占總尿路感染的25%~50%。

小兒尿感的預防

Advertisiment

每天清洗外☆禁☆陰,勤換內褲。 不可用洗腳的水清洗外☆禁☆陰部;嬰兒每天大便後應清洗肛門;尿布清洗後要用開水燙,有條件的最好煮沸消毒。 嬰兒用的毛巾與臉盆應和大人的分開;徹底治療蟯蟲症;莫讓小兒憋尿。 因尿液在膀胱內時間過長,一方面容易使細菌繁殖;另一方面使膀胱長期充盈,會降低膀胱肌肉的收縮能力,而使尿液不易排空,兩者都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盡可能縮短小兒穿開檔褲的時間;發現小兒有泌尿系統先天畸形,應及時外科手術治療;增強小兒抵抗力,減少各種感染機會。

小兒尿感的治療

Advertisiment

一般治療:急性期臥床休息,多飲水,飲食易消化,含足夠熱能和蛋白質;抗感染治療:藥物選擇:細菌性尿感根據尿感的定位診斷及病原選藥:上尿路感染選用血和腎濃度高的藥物,下尿路感染選用尿濃度高的藥物;根據檢查的病原菌及其藥物敏感試驗選藥;盡可能用低毒的藥物。 嬰幼兒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如伴有嘔吐、神萎者,建議靜脈用藥。頭孢類抗生素,特別是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有較好的效果;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經有效抗菌治療,多於2~3天熱漸降,尿常規迅速恢復正常,常規療程為2周。對治療恢復不順利者應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更換抗生素,療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癒後第1,2,3,6,12個月應隨訪中段尿培養及菌落計數至少1年。

嬰幼兒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如伴有嘔吐、神萎者,建議靜脈用藥。頭孢類抗生素,特別是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有較好的效果;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經有效抗菌治療,多於2~3天熱漸降,尿常規迅速恢復正常,常規療程為2周。對治療恢復不順利者應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更換抗生素,療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癒後第1,2,3,6,12個月應隨訪中段尿培養及菌落計數至少1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