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兒童疾病>正文

小兒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有哪些?

小兒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時期, 營養物質的需要量相對較成人多, 消化系統的負擔較重, 但功能尚未發育完善, 這就形成了小兒生理功能和機體需要不相適應的矛盾, 具體表現在小兒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上, 掌握這些特點對預防小兒消化道疾病的發生非常有益。
小兒口腔黏膜柔嫩, 血管豐富, 容易損傷出血, 故忌用毛巾擦口腔黏膜, 以免損傷口腔黏膜而導致感染。
新生兒唾液腺發育不完善, 唾液分泌量小, 隨年齡增長唾液發育趨于完善。 56個月以后的嬰兒, 由于出牙更增加唾液分泌, 且小兒尚未形成吞咽唾液的習慣,
Advertisiment
故出現生理性流涎。 新生兒期淀粉酶分解碳水化合物的作用較弱, 以后才逐漸加強, 故45個月以后才宜添加淀粉類食物。
小兒胃的位置比較水平, 待小兒能站立和行走后, 胃的位置逐漸變為垂直。 嬰兒賁門肌肉較松弛, 幽門肌肉則較發達, 故兒時較易發生嘔吐, 尤其于哺乳時吞人較多空氣, 或吃奶量過多及哺乳后立即置于平臥位時。 小兒胃容量小, 食物通過胃的時間比成人快, 每次食量不如成人大, 故每日飲食次數需比成人多。 嬰兒胃排空時間與食物種類有關, 母乳為23小時, 牛乳為34小時, 水僅為1~1。 5小時。 因此嬰兒一般3小時左右喂一次奶。
嬰兒腸的總長度相對較成人長, 且小腸長度占大腸長度的比例較高。
Advertisiment
小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 新陳代謝旺盛, 有較大的小腸消化面積有利于消化與吸收。 但小兒腸壁薄, 黏膜脆弱, 腸液中大多數酶含量較低, 對完成消化吸收功能不利、。 嬰兒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 游動度較大, 黏膜與黏膜下層較松, 故易發生腸套疊。 嬰兒腸道蠕動較強, 故排便次數較多。 同時由于植物神經功能不完善, 腸道蠕動功能和分泌消化液的功能極易受外界影響, 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瀉。
小兒消化系統以外疾病, 如感冒、肺炎和其他傳染病, 均容易影響小兒消化功能, 導致食欲不佳、嘔吐或腹瀉。 有時, 這些表現在原發病痊愈一段時間后才能恢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