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推拿揉二馬的功效

1 小兒推拿揉二馬的功效:治療腎虛或者腎水不足

臨床上常見的如腎氣不足引起的小兒發育遲緩, 精神不振;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的筋骨萎縮, 免疫力低下;上實下虛的喘咳之症;下焦虛寒導致的遺尿、小便淋漓;腹瀉脫水引起的津液耗傷, 可揉二馬, 宜多揉久揉。

小兒推拿揉二馬手法:

位置:

手背, 無名指及小指之間, 指掌關節後的凹陷中。 基本相當於中渚穴(過了掌骨小頭, 要和液門穴區別, 液門穴在靠手指一邊, 沒過掌骨小頭)。

手法:

揉法為主。 揉100~300次。 指端揉或拇指甲掐, 稱揉上馬或掐上馬。

注意:

由於二馬穴有滋陰補腎,

Advertisiment
順氣散結, 清神, 利水通淋的功效。 熱移小腸的小便淋漓;心火旺盛的煩躁不安;虛火上炎引起的牙痛等, 可掐二馬, 或者重掐輕揉。

2 小兒推拿揉二馬的功效:可配合治療高熱、盜汗

高熱(≥39℃)時用六腑退燒, 盜汗時可以補腎水滋陰。 高熱, 和陰虛的盜汗, 有傷陰的相似之處。 所以在治療時, 都可以配合養陰清熱的“二馬”, 效果會更好。

注意:

1、二馬配合補腎調理盜汗效果非常好, 快的一次就可見效。 慢的要堅持數次。 如果效果不理想, 還要綜合分析其它因素。

2、總體根據年齡和程度確定推拿時間, 0-6歲的孩子, 一次可以做2-15分鐘, 甚至更長。 年齡越大、病情越重、時間越長。

3 小兒推拿揉二馬的功效:可配合治療夜啼

小兒夜啼的類型分為脾寒氣滯、心經積熱、驚恐傷神。

Advertisiment

症狀:

1、脾寒氣滯:啼哭時哭聲低弱, 時哭時止, 睡喜蜷曲, 腹喜摩按。 四肢欠溫, 晚乳無力, 胃納欠佳, 大便溏薄, 小便較清, 面色青白, 唇色淡紅, 舌苔薄白, 指紋多淡紅。 治法:溫脾散寒, 行氣止痛。

2、心經積熱: 啼哭時哭聲較響, 見燈尤甚, 哭時面赤唇紅, 煩躁不寧, 身腹 俱暖,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舌尖紅, 苔薄黃, 指紋多紫。 治法:清心導赤, 瀉火安神。

3、驚恐傷神:夜間突然啼哭, 似見異物狀, 神情不安, 時作驚惕, 緊偎母懷, 面色乍青乍白, 哭聲時髙時低, 時急時緩, 舌苔正常, 指紋色紫, 脈數。 治法: 定驚安神, 補氣養心。

手法:

1、脾寒氣滯常規治療: 掐揉小天心100次, 推三關100次, 揉外勞宮100次, 逆運內八 卦100次, 補脾200次, 補腎200次, 揉二馬200次。

2、心經積熱常規治療:推小天心300次,

Advertisiment
清天河水300次, 退六腑200次, 瀉肺100次, 補腎300次, 揉二馬200次。 佐以安神劑。

3、驚恐傷神常規治療:推小天心300次, 推三關150次, 推四橫紋200次, 清天河水200次, 補脾300次, 補腎300次, 揉二馬200次。

4 小兒推拿揉二馬的功效:小兒推拿注意事項

1、手法要輕

推拿時手法要輕, 不要過重, 要不然孩子不舒服, 會拒絕。

2、取穴準確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 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

因為力度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 力度過大易產生疲勞, 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

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 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 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