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手足口病症狀和治療方法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以手、足、口出現水皰為特徵, 病情輕而短暫, 兒童多見。

小兒手足口病症狀體征
潛伏期3~5天, 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 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 周圍繞以紅暈, 破潰成小潰瘍, 由於疼痛, 常流涎和拒食。 同時手足亦出現皮疹, 在手足的背側面和手指(趾)背側緣、甲周圍、掌蹠部, 出現數目不定的水皰, 除手足口外, 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 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 數天后乾涸、消退, 皮疹無瘙癢, 無疼痛感。 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 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
Advertisiment
一般經過良好, 全病程約5~10天, 多數可自愈, 預後良好。
小兒手足口病用藥治療
本病經1周後可自愈, 一般對症治療, 可應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等。 中藥大青葉、夏枯草或導赤散加減。
小兒手足口病飲食保健
一、手足口病食療方:
1.紅蘿蔔1條, 白茅根15g, 竹蔗1節, 生苡仁15g, 每日1劑, 煎水代茶。
2.燈芯草5紮, 蟬蛻3g, 木棉花1朵, 雞骨草10g, 瘦豬肉50g, 煲湯飲用。
3.荷葉粥:鮮荷葉2張, 白米50克, 將荷葉切碎, 煮粥吃。
以上均為3~6歲兒童1人份劑量, 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二、手足口病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第一階段:病初。 嘴疼、畏食。 飲食要點:以牛奶、豆漿、米湯、蛋花湯等流質食物為主, 少食多餐, 維持基本的營養需要。 為了進食時減少嘴疼,
Advertisiment
食物要不燙、不涼, 味道要不鹹、不酸。 這裡介紹一個小竅門—用吸管吸食, 減少食物與口腔粘膜的接觸。
第二階段:燒退。 嘴疼減輕。 飲食以泥糊狀食物為主。 舉例:牛奶香蕉糊。 牛奶提供優質蛋白質;香蕉易製成糊狀, 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和果膠, 能提供熱能、維生素, 且潤腸通便。
第三階段:恢復期。 飲食要多餐。 量不需太多, 營養要高。 如雞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 大約十天左右恢復正常飲食。 也有說法“全素, 不動葷腥”。 完全吃素, 把牛奶、雞蛋等營養品排除在外, 營養品質不夠, 缺少優質蛋白質, 而抗體是一種蛋白質, 故全素不妥。
三、手足口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食冰冷、辛辣、酸鹹等刺激性食物。
2、治療期間應注意不吃魚、蝦、蟹。
Advertisiment

小兒手足口病預防護理
一.父母應該注意: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嬰幼兒洗手, 不要讓嬰幼兒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觸患病嬰幼兒;
2. 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 並妥善處理汙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嬰幼兒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 居室要經常通風, 勤曬衣被;
5. 嬰幼兒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 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療、休息, 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幼稚園及小學等機構的預防措施
1.流行季節,
Advertisiment
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 工作人員應戴手套。 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備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預防護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