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常見病按摩手法

小兒常見病按摩手法

拿後承山

●湧泉

健肺理氣, 止咳化痰

(1)掐推小橫紋。 小橫紋即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推小橫紋對治療肺部幹性羅音有一定療效, 對脾胃熱結、煩躁、口唇潰爛、唇裂、腹脹也有一定的療效。

(2)揉掌小橫紋。 掌小橫紋即掌面小指根下, 尺側掌紋頭。 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 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 頓咳流涎。 本法能清熱散結, 寬胸宣肺, 止咳化痰, 是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對治療肺部濕性羅音有一定療效。

(3)分推肩胛骨。 用雙手拇指沿雙肩胛骨骨縫作彎月形從上向下分推100~300遍, 分推肩胛骨有宣肺鎮咳的作用,

Advertisiment
可用來鎮咳與治療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4)揉各俞穴和風門穴。 風門穴位於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腰背痛。 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在肩胛骨中上部貼近脊椎處, 揉此穴有健肺鎮咳作用, 亦適用於急救,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吐血、骨蒸潮熱、盜汗。 其他俞穴介紹省略。

(5)推揉膻中。 膻中, 即兩乳☆禁☆頭連線中點, 在胸骨上。 用中指端揉稱揉膻中;用兩拇指自穴中向兩邊分推至乳☆禁☆頭稱分推膻中;用食指和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直推至劍突稱為推膻中。 揉、推、分推各50~100遍。 主治胸悶、嘔吐、痰喘。 膻中為氣之會穴, 推揉能寬中理氣、化痰止咳, 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

Advertisiment
治療嘔吐、噎氣常與運內八卦、橫紋推向板門、分腹陰陽合用;治療喘咳常與推肺

(6)壓揉內外肺四穴, 一般運用於5歲以上的小兒。 肺穴位於拇指遠節掌面橫紋中心, 咳喘點位於食指與中指掌面指根中縫, 氣管穴位於中指與無名指掌面指根中縫, 哮喘點位於無名指與小指掌面指根中縫。 掌面為內肺四穴, 掌背相對的位置為外肺四穴, 每天一至兩次, 每次壓或揉穴3~5分鐘。 寬胸宣肺, 主治一切肺部疾病。

健脾和胃, 消食化滯

(1)壓揉胃腸點。 胃腸點位於勞宮穴與大陵穴連線的中點, 每天一至兩次, 每次壓或揉穴3~5分鐘, 主治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膽道蛔蟲。

(2)推大腸。 大腸經位於食指橈側緣, 指尖至虎口(合谷)成一直線。

Advertisiment
從食指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 稱補大腸, 屬溫性;由虎口推向指尖為清, 稱清大腸, 屬涼性。 補、清大腸統稱推大腸, 各100~300遍。 主治腹瀉、脫肛、痢疾、便秘。 補大腸能澀腸固脫, 溫中止瀉, 用於虛寒腹瀉、脫肛等;清大腸能清利腸腑, 除濕熱, 導積滯, 多用於身熱腹痛、痢下赤白、便秘與食積等。

補大腸清大腸

(3)推胃經。 胃經在拇指指腹近端指節面上。 從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 稱清胃經;旋揉為補, 稱補胃經。 二者統稱推胃經, 每天一至兩次, 每次各100~500遍。 主治嘔惡噯氣、煩渴善饑、食欲不振、吐血鼻衄。 清胃經多與清脾經、推天柱骨、大橫紋推向板門合用, 治療脾胃實熱, 或胃氣不和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症;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熱煩渴、便秘納呆,

Advertisiment
多與清大腸、退六腑、揉天樞、下推七節骨合用。 補胃經能健脾胃, 助運化, 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壓揉足三裡合用。

補胃經清胃經

(4)揉板門。 板門在手掌大魚際中部。 用拇指或中指端旋推為揉板門或運板門, 平補平瀉, 偏溫性;用指推法自拇指根推向腕橫紋, 稱板門推向腕橫紋, 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 每天一至兩次, 每次各100~300遍。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及噯氣。 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運達上下之氣。 多用於乳食停積、運化不良、腹脹、腹瀉、嘔吐等症。 板門推向橫紋, 屬溫性, 可以用於止瀉、脫肛治療;橫紋推向板門, 屬涼性, 可以用於退熱、止吐、便秘與食積。

揉板門

(5)按揉足三裡。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 外膝眼下3寸, 脛骨外側前緣一橫中指。

Advertisiment
用拇指羅紋面著力按揉30~50遍。 主治腹脹、便秘、吐瀉、下肢痿症。 多用於消化系統疾病。 常與推天柱、分推腹陰陽配合治療嘔吐;與上推七節骨、補大腸配合治療脾虛腹三陰☆禁☆交瀉;與捏脊、摩腹配合作為小兒常用保健手法。

●足三裡

●滋陰補腎

(1)推小腸。 小腸經位於小指尺側緣, 自指尖到指根成一條直線。 從指尖直推向指根為補, 稱補小腸;反之為清, 稱清小腸。 補、清小腸統稱推小腸, 每天一至兩次, 每次各100~300遍。 主治小便赤澀、水瀉、遺尿、尿閉。 清小腸能清利下焦濕熱, 泌清別濁, 若心經有熱, 移熱於小腸, 以本法配合清河水, 能加強清熱利尿的作用。 若屬下焦虛寒, 多尿、遺尿, 則宜用補小腸。

(2)掐推後溪。 輕握拳, 第五掌指關節後外側橫紋盡頭就是後溪。 每天一至兩次,每次掐3~5遍;或以穴位為中心作上下直推小腸經50~100遍。主治小便赤澀不利,兼治腰背疼痛。

(3)揉二馬。二馬位於手背第四、五掌指關節之間後陷中。又名上馬,二人上馬。用中指或無名指端揉100~500遍,掐3~5遍。主治體虛、虛熱喘咳、小便赤澀、脫肛、遺尿、牙痛、腹痛、驚風。多用揉法,能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為滋補要穴。對體質虛弱,肺部感染有幹性羅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橫紋;濕性羅音配揉掌小橫紋。

(4)揉掐腎頂。腎頂位於小指頂端。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或掐3~5遍。主治自汗、盜汗、解顱。揉腎頂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對自汗、盜汗和大汗淋漓不止等有一定療效。

(5)揉腎紋。腎紋位於小指腹近端指間關節橫紋處。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揉腎紋能祛風明目,散淤結。主要用於目赤腫痛或熱毒內陷、淤結不散所致的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症。

(6)按揉三陰☆禁☆交。三陰☆禁☆交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100~200遍。主治遺尿、驚風、小便不利、消化不良。本法能通血脈、活經絡、疏下焦、利濕熱、助運化。若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常與揉丹田、推箕門合用。

急救數穴

(1)掐人中。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即水溝穴。用於急救。對人事不省、窒息、山根

● 驚厥時,掐之有效,以拇指指甲掐

●人中3~5次或醒後即止。主治驚風、昏厥、抽搐、初生兒窒息。掐時可與掐山根、掐十宣、掐老龍合用。

(2)掐山根。山根位於兩目內眥之十宣中,用於驚風、抽搐、昏迷等症,用拇指和食指指甲掐3~5次即可,掐時可與掐人中、掐老龍合用。本穴可望診,見青筋顯露,為脾胃虛寒。

(3)掐十宣。十宣位於十指尖端,左右手共10穴。用拇食指指甲對掐每一手指該穴3~5次。主治驚風、發熱。掐十宣主要用於急救,退實熱,有醒神開竅作用,常與掐老龍、掐人中、掐小天心合用。

(4)掐老龍。老龍位於中指指甲後0.1寸處。用拇指指甲掐5次,或醒後即止。主治急驚風。

(5)掐揉端正。中指指甲根兩側赤白肉際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用拇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掐揉,稱掐揉端正。主治鼻衄、驚風、嘔吐、泄瀉、痢疾。揉右端正能提升,主要用於水瀉、痢疾;掐端正多用於小兒驚風,常與掐老龍、清肝經合用。同時本穴對鼻衄有效,方法用細繩由中指遠節橫紋起紮至指端,不可太緊,紮好後讓患兒靜臥,血止即可松繩。

(6)掐精寧、威靈二穴。精甯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掌骨間隙,平外勞宮。適用於休克、急救,用拇指指甲掐5~10次或醒後即止,也可以加少府穴雙掐。也主治痰喘、哮鳴、噁心、疳積、口眼歪斜。掐精寧能行氣、破結、化痰,體虛者慎用,若必須應用時則多與補脾經、推三掐老龍關、捏脊等同用,以免克削元氣。威靈穴位於手指第二、三掌骨間隙, 平合穀穴。用拇指指甲掐5~10次或醒後即止。主要用於驚風、急驚暴死、昏迷不醒的急救。

(7)掐昆侖、太溪二穴或掐僕參、昆侖二昆侖穴。昆侖穴位於外踝尖與僕參跟腱之中點凹陷處,用拇指掐3~5次,主治驚風。僕參穴位於足跟部,外踝後下凹陷中,用拇指掐拿3~5次,主治昏厥、驚風。太溪穴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拇指掐足跟兩側昆侖穴、太溪穴3~5次,適用於休克、急救。

發汗退熱

(1)組合一(屬於常用退熱四穴)

①推三關。三關位於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或稱推上三關;屈患兒拇指,自拇指橈側推向肘,稱大推三關。每次推100~300遍。主治氣血虛弱、病後體弱、陽虛肢冷、腹痛、腹瀉、疹出不透及感冒風寒等一切虛寒病症。治療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症,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捏脊、摩腹合用。對感冒風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與清肺經、推坎宮、掐揉二扇門合用。

②清天河水。天河水位於前臂內側中線,總筋至洪池(曲澤)。用食、中二指羅紋面著力,自腕推向肘,反復操作100~300遍,或推至該處皮膚發涼為度。適用於外感發熱微出汗、頭痛、惡風、潮熱、內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驚風、咽喉痛等一切熱症。清河水性微涼,較平和,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主治熱性病症,清熱而不傷陰分,有退一般性熱度作用。

③退六腑。六腑位於前臂尺側緣,肘腕之間。用拇指或食中指羅紋面著力,自肘部下推到腕部,反復操作100~300遍。治一切實熱病症。適用於高熱、煩渴、驚風、鵝口瘡、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結乾燥。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與補脾經合用,有止汗作用。若患兒平時大便溏薄,脾虛腹瀉者,發熱不到40度,本法慎用。

④推脊柱。用食中二指羅紋面著力,在後背正中線上由頸部大椎向下直推到尾椎長強處,自上而下反復直推100~300遍。主治發熱、驚風、夜啼、嘔吐。推脊清熱效果較好,常與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湧泉、揉大椎合用,有退除高熱作用。

(2)組合二(中度發汗退熱法)

①掐心經或掐揉小天心5~20次。

②揉外勞宮100~300次。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推脊柱

③揉二扇門或掐揉二扇門。二扇門不是一個穴位,而是中指的掌指關節兩側前陷中,共兩穴。以食中二指端分別按于患兒中指根或無名指根兩側,揉100~500次;以拇指或食中指指甲掐各5次。主治驚風抽心經搐、身熱無汗。掐揉

④推上三關100~300次,再做黃蜂入洞。黃蜂入洞為施者左手扶患兒頭部固定,右手食指和中指輕揉兩鼻孔下方30~50次,此法能發汗,主治發熱無汗,鼻塞。

五經紋

小魚際

小腸經

(3)組合三(此法性大熱,主治發熱無汗)

①揉內勞宮50~10 0遍。

②揉總筋。總筋位於腕部掌側橫紋中點。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300次或掐3~5次。主治驚風、夜啼、潮熱、吐瀉。揉總筋能清心經熱,散結止痙,通調周身氣機,多與清河水、清心經合用。治療驚風抽搐多加用掐法。

③分推手陰陽(大橫 紋)10~20次。大橫紋即腕部掌根橫紋。然後以雙手拇、食指捏起總筋兩旁的皮膚從總筋捏向內關,5~10次。其橈側端為陽池,尺側端為陰池。用雙拇指自橫紋中點(總筋)向兩邊分推,稱分推手陰陽;自陰池、陽池向總筋合推,稱合陰陽。分陰陽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實熱症陰池宜重分,虛寒症陽池宜重分。合陰陽能行痰散結,配揉腎紋、清天河水更能加強療效。

④掐內八卦的坎、離兩穴3~5次結束。

(4)兩種特殊的清熱方法

①打馬過河。形似推天河水,改之為叩打法,並用冷水為介質,施者先運內勞宮10~20次,再用食、中兩指蘸冷水從總筋起,一起一落地叩打至洪池(尺澤)5~10遍或涼水滴入掌心用兩指取水,邊打邊吹涼氣至洪池(尺澤)5~10遍。此法通經行氣,性溫涼,瀉火清熱,兼治失音。

②水底撈月。用冷水滴入患兒掌中,施者左手托住小兒左手,並固定手指,右手拇指橈側從小指邊緣經小魚際、魚際交鉤形推至掌心內勞宮,邊推邊吹涼氣,30~50次。此法性大涼,可以做發後清熱穴,兼治驚惕不安。

(5)六個月以內乳兒發熱可用推五經紋五經紋即五指掌面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用拇指端橈側著力,對五經紋作橫向來回推之,約500次。主治腹脹,寒熱往來。常用于6個月以內嬰兒發熱。

(6)其他退熱穴

發汗清熱手法還有拿肩井,掐外間使,掐十王,揉湧泉、大椎、曲池、外關、合穀、承山、沖陽等,還有耳尖放血,耳穴療法(取皮質下和肺兩穴)。小兒清五經也能起到退熱的作用。

每天一至兩次,每次掐3~5遍;或以穴位為中心作上下直推小腸經50~100遍。主治小便赤澀不利,兼治腰背疼痛。

(3)揉二馬。二馬位於手背第四、五掌指關節之間後陷中。又名上馬,二人上馬。用中指或無名指端揉100~500遍,掐3~5遍。主治體虛、虛熱喘咳、小便赤澀、脫肛、遺尿、牙痛、腹痛、驚風。多用揉法,能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為滋補要穴。對體質虛弱,肺部感染有幹性羅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橫紋;濕性羅音配揉掌小橫紋。

(4)揉掐腎頂。腎頂位於小指頂端。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或掐3~5遍。主治自汗、盜汗、解顱。揉腎頂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對自汗、盜汗和大汗淋漓不止等有一定療效。

(5)揉腎紋。腎紋位於小指腹近端指間關節橫紋處。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揉腎紋能祛風明目,散淤結。主要用於目赤腫痛或熱毒內陷、淤結不散所致的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症。

(6)按揉三陰☆禁☆交。三陰☆禁☆交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100~200遍。主治遺尿、驚風、小便不利、消化不良。本法能通血脈、活經絡、疏下焦、利濕熱、助運化。若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常與揉丹田、推箕門合用。

急救數穴

(1)掐人中。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即水溝穴。用於急救。對人事不省、窒息、山根

● 驚厥時,掐之有效,以拇指指甲掐

●人中3~5次或醒後即止。主治驚風、昏厥、抽搐、初生兒窒息。掐時可與掐山根、掐十宣、掐老龍合用。

(2)掐山根。山根位於兩目內眥之十宣中,用於驚風、抽搐、昏迷等症,用拇指和食指指甲掐3~5次即可,掐時可與掐人中、掐老龍合用。本穴可望診,見青筋顯露,為脾胃虛寒。

(3)掐十宣。十宣位於十指尖端,左右手共10穴。用拇食指指甲對掐每一手指該穴3~5次。主治驚風、發熱。掐十宣主要用於急救,退實熱,有醒神開竅作用,常與掐老龍、掐人中、掐小天心合用。

(4)掐老龍。老龍位於中指指甲後0.1寸處。用拇指指甲掐5次,或醒後即止。主治急驚風。

(5)掐揉端正。中指指甲根兩側赤白肉際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用拇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掐揉,稱掐揉端正。主治鼻衄、驚風、嘔吐、泄瀉、痢疾。揉右端正能提升,主要用於水瀉、痢疾;掐端正多用於小兒驚風,常與掐老龍、清肝經合用。同時本穴對鼻衄有效,方法用細繩由中指遠節橫紋起紮至指端,不可太緊,紮好後讓患兒靜臥,血止即可松繩。

(6)掐精寧、威靈二穴。精甯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掌骨間隙,平外勞宮。適用於休克、急救,用拇指指甲掐5~10次或醒後即止,也可以加少府穴雙掐。也主治痰喘、哮鳴、噁心、疳積、口眼歪斜。掐精寧能行氣、破結、化痰,體虛者慎用,若必須應用時則多與補脾經、推三掐老龍關、捏脊等同用,以免克削元氣。威靈穴位於手指第二、三掌骨間隙, 平合穀穴。用拇指指甲掐5~10次或醒後即止。主要用於驚風、急驚暴死、昏迷不醒的急救。

(7)掐昆侖、太溪二穴或掐僕參、昆侖二昆侖穴。昆侖穴位於外踝尖與僕參跟腱之中點凹陷處,用拇指掐3~5次,主治驚風。僕參穴位於足跟部,外踝後下凹陷中,用拇指掐拿3~5次,主治昏厥、驚風。太溪穴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拇指掐足跟兩側昆侖穴、太溪穴3~5次,適用於休克、急救。

發汗退熱

(1)組合一(屬於常用退熱四穴)

①推三關。三關位於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或稱推上三關;屈患兒拇指,自拇指橈側推向肘,稱大推三關。每次推100~300遍。主治氣血虛弱、病後體弱、陽虛肢冷、腹痛、腹瀉、疹出不透及感冒風寒等一切虛寒病症。治療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症,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捏脊、摩腹合用。對感冒風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與清肺經、推坎宮、掐揉二扇門合用。

②清天河水。天河水位於前臂內側中線,總筋至洪池(曲澤)。用食、中二指羅紋面著力,自腕推向肘,反復操作100~300遍,或推至該處皮膚發涼為度。適用於外感發熱微出汗、頭痛、惡風、潮熱、內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驚風、咽喉痛等一切熱症。清河水性微涼,較平和,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主治熱性病症,清熱而不傷陰分,有退一般性熱度作用。

③退六腑。六腑位於前臂尺側緣,肘腕之間。用拇指或食中指羅紋面著力,自肘部下推到腕部,反復操作100~300遍。治一切實熱病症。適用於高熱、煩渴、驚風、鵝口瘡、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結乾燥。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與補脾經合用,有止汗作用。若患兒平時大便溏薄,脾虛腹瀉者,發熱不到40度,本法慎用。

④推脊柱。用食中二指羅紋面著力,在後背正中線上由頸部大椎向下直推到尾椎長強處,自上而下反復直推100~300遍。主治發熱、驚風、夜啼、嘔吐。推脊清熱效果較好,常與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湧泉、揉大椎合用,有退除高熱作用。

(2)組合二(中度發汗退熱法)

①掐心經或掐揉小天心5~20次。

②揉外勞宮100~300次。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推脊柱

③揉二扇門或掐揉二扇門。二扇門不是一個穴位,而是中指的掌指關節兩側前陷中,共兩穴。以食中二指端分別按于患兒中指根或無名指根兩側,揉100~500次;以拇指或食中指指甲掐各5次。主治驚風抽心經搐、身熱無汗。掐揉

④推上三關100~300次,再做黃蜂入洞。黃蜂入洞為施者左手扶患兒頭部固定,右手食指和中指輕揉兩鼻孔下方30~50次,此法能發汗,主治發熱無汗,鼻塞。

五經紋

小魚際

小腸經

(3)組合三(此法性大熱,主治發熱無汗)

①揉內勞宮50~10 0遍。

②揉總筋。總筋位於腕部掌側橫紋中點。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300次或掐3~5次。主治驚風、夜啼、潮熱、吐瀉。揉總筋能清心經熱,散結止痙,通調周身氣機,多與清河水、清心經合用。治療驚風抽搐多加用掐法。

③分推手陰陽(大橫 紋)10~20次。大橫紋即腕部掌根橫紋。然後以雙手拇、食指捏起總筋兩旁的皮膚從總筋捏向內關,5~10次。其橈側端為陽池,尺側端為陰池。用雙拇指自橫紋中點(總筋)向兩邊分推,稱分推手陰陽;自陰池、陽池向總筋合推,稱合陰陽。分陰陽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實熱症陰池宜重分,虛寒症陽池宜重分。合陰陽能行痰散結,配揉腎紋、清天河水更能加強療效。

④掐內八卦的坎、離兩穴3~5次結束。

(4)兩種特殊的清熱方法

①打馬過河。形似推天河水,改之為叩打法,並用冷水為介質,施者先運內勞宮10~20次,再用食、中兩指蘸冷水從總筋起,一起一落地叩打至洪池(尺澤)5~10遍或涼水滴入掌心用兩指取水,邊打邊吹涼氣至洪池(尺澤)5~10遍。此法通經行氣,性溫涼,瀉火清熱,兼治失音。

②水底撈月。用冷水滴入患兒掌中,施者左手托住小兒左手,並固定手指,右手拇指橈側從小指邊緣經小魚際、魚際交鉤形推至掌心內勞宮,邊推邊吹涼氣,30~50次。此法性大涼,可以做發後清熱穴,兼治驚惕不安。

(5)六個月以內乳兒發熱可用推五經紋五經紋即五指掌面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用拇指端橈側著力,對五經紋作橫向來回推之,約500次。主治腹脹,寒熱往來。常用于6個月以內嬰兒發熱。

(6)其他退熱穴

發汗清熱手法還有拿肩井,掐外間使,掐十王,揉湧泉、大椎、曲池、外關、合穀、承山、沖陽等,還有耳尖放血,耳穴療法(取皮質下和肺兩穴)。小兒清五經也能起到退熱的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臍疝是小兒常見病嗎?怎麼治療

    您好;臍疝是小兒常見病,特別是早產兒因腹肌薄弱,發病率更高;臍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處,且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前後鞘在臍部未合攏,留有缺損,形成臍疝發生的條件。各種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瀉... [詳細答案]

  • 3回答

    臍疝是小兒常見病嗎?如何治療?

    您好;臍疝是小兒常見病,特別是早產兒因腹肌薄弱,發病率更高;臍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處,且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前後鞘在臍部未合攏,留有缺損,形成臍疝發生的條件。各種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瀉... [詳細答案]

  • 3回答

    臍疝是小兒常見病嗎?怎麼治療?

    “肚臍眼”突出,醫學上稱為“臍疝”,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缺陷。嬰兒出生後,臍部是一個先天性薄弱點,凡是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都能使臍疝外突,例如咳嗽、打噴嚏、哭鬧等。小兒安靜或平臥時,突出的腸子返... [詳細答案]

  • 3回答

    臍疝是小兒常見病嗎?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

    “肚臍眼”突出,醫學上稱為“臍疝”,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缺陷。嬰兒出生後,臍部是一個先天性薄弱點,凡是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都能使臍疝外突,例如咳嗽、打噴嚏、哭鬧等。小兒安靜或平臥時,突出的腸子返... [詳細答案]

  • 4回答

    請問臍疝是小兒常見病吧?

    您好;臍疝是小兒常見病,特別是早產兒因腹肌薄弱,發病率更高;臍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處,且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前後鞘在臍部未合攏,留有缺損,形成臍疝發生的條件。各種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瀉...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