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傷寒的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多見於夏秋季, 典型症狀為持續高熱、肝脾腫大、相對緩脈、玫瑰疹和白細胞減少。

傷寒桿菌屬沙門氏菌屬, 革蘭氏染色陰性, 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較強, 耐低溫, 乾燥後多在數小時死亡, 易被5%石炭酸或0.5%~1%漂白粉殺滅。

傷寒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 除在急性期通過大小便排菌外, 恢復期仍可排菌2~6周, 個別病人可終生排菌。

病菌污染水和飲食可引起傳播。 被污染的手和蒼蠅也是傳播媒介。 大多見於夏秋兩季。 人類對傷寒桿菌普遍易感, 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

本病潛伏期為7~14日。

Advertisiment
急性發病, 除高熱外, 可有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狀。 成人可見相對緩脈, 年齡越小, 相對緩脈越少見。 小兒少見玫瑰疹, 多見咳嗽、口因充血。 嬰兒常在全病程中存在腹瀉, 常有輕微貧血、白細胞減少。 總病程約2~4周, 發熱1—3日不等, 個別達5~6日。 停用抗菌藥物2周左右可復發。 常見併發症有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傷寒後肝炎、腎損害、腸出血、腸穿孔、心肌炎及膽管感染等。

在流行區、流行季節, 有傷寒病接觸史者如出現持續高熱、玫瑰疹及白細胞減少等應考慮本病。

此病要注意與敗血症、風濕熱及其他沙門氏茵感染鑒別。

本病預後較佳, 但營養不良小兒預後較差, 可併發腸出血、腸穿孔而危及生命。

對傷寒的預防應採取綜合措施。

Advertisiment
在保護水源不受污染的同時, 應加強食品衛生管理, 個人也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管理好病人及帶菌者。 兒童從1歲開始應接種傷寒、副傷寒甲、副傷寒乙3聯疫苗, 注射後免疫力可維持2~3年, 每年再加強注射1次。

病兒應臥床休息;保持大便通暢;高熱者物理降溫, 慎用降溫藥物;注意皮膚及口腔衛生;嚴格隔離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飲食以半流食為主, 無渣, 少量、多餐。 腹脹病兒減少牛乳和糖類。 如發生劇烈腹痛、腹脹, 應懷疑腸穿孔, 禁食。 注意維持營養, 供給足量的維生素及水分。

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菌藥物。 氯黴素, 因毒副作用大, 特別可發生白細胞減少, 目前已較少應用。 複方新諾明, 易出現皮疹及血尿, 近年也較少使用。 第三代頭孢菌素常用頭孢三嗪和頭孢呱酮。

Advertisiment

熱退後要繼續臥床至少2周, 合併心肌炎者更應延長臥床時間。 出院條件為臨床症狀消失後, 間隔5天, 糞便培養至少2次陰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