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於叛逆寶寶父母應該怎麼做?

奇怪的是, 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稚園的老師, 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 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麼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 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大人應進入孩子的“頻道”

已經上幼稚園大班的姍姍就是這樣, 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 姍姍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 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可是在家裡, 姍姍總是鬧彆扭, 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 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 讓爸爸老大不痛快。

Advertisiment
同一個孩子, 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 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 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麼說“不”?

幾年前, 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 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上。 統計顯示, 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 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瞭解我的心;要求太嚴, 標準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 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看了小學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 你有什麼想法?第一, 這是對小學生做的調查, 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 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 恐怕你也不願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接在一起。

Advertisiment
但是, 靜下來想一想, 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 上述孩子的不滿意, 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 別以為孩子還小, 什麼也不懂, 其實, 孩子雖然嘴上沒說, 但這些不滿意已經在他的心理了, 並且已反應在行為上。 的確, 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 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 其實, 有許多問題的產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 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 卻對自己要求松的父母, 孩子能心甘情願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 孩子依然不肯服從, 孩子愈大,

Advertisiment
這種現象愈明顯。 比如, 姍姍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 他不讓姍姍在看電視時吃東西, 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 姍姍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 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 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 他不但不聽, 還發脾氣, 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 起初, 姍姍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 漸漸地, 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 爸爸說的話都不願意聽, 姍姍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 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 這也不讓做, 那也不讓做, 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 在幼稚園裡老師經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 姍姍聽了以後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

Advertisiment
一天, 姍姍提出晚飯後自己洗自己的碗。 可是媽媽左思右想一番, 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刺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她。 沒有做成事情, 姍姍可不高興了, 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 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 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 姍姍一家到小姨家做客, 晚飯後姍姍又提起洗碗的事, 媽媽再次重複昨天的理由, 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夠不著水龍頭, 我給你墊個小凳子, 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係, 小姨再買新的。 ”小姨話剛說完, 姍姍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 ”接著, 馬上就去洗碗, 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 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

Advertisiment
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 孩子都是好孩子, 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 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麼?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 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我意識萌發, 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展的孩子, 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