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付說話不算話、愛耍賴寶寶的高招

誠實守信, 說話算話是做人最簡單的道理。 一個人的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 所以要做到言行一致, 說到作到, 必須從小開始教育。 然而, 這些話對於幼小的寶寶來說, 實施起來卻有很大的難度。 特別是對待那些愛耍賴皮的寶寶, 作為家長的你, 更應該多學習一些應對技巧, 讓寶寶乖乖的為他們說的話而“負責”。

寶寶總是說話不算話, 明明說好了只看半個小時電視, 可到時間卻不願意關了, 強行關閉就要耍賴皮, 直至滿足為止。 面對這樣的“小無賴”, 很多父母都感到特別無奈。

專家提示, 要想讓孩子遵守諾言,

Advertisiment
家長強行制止很難得到好的效果, 而巧妙地幫助孩子學會遵守約定, 則更能讓寶寶拉受。

情況一:寶寶轉眼“不認帳”

案例:方方爸爸最近感到十分困惑, 因為那個3歲的調皮兒子總是說話不算數, 剛剛答應好的事情轉眼就改變了, 根本不履行諾言。 譬如, 方方看了半個多小時的電視了, 該到洗手吃飯的時間了, 但是方方怎麼都不肯關電視。

爸爸想了個主意, 用猜拳頭的方法決定關不關電視。 方方答應了。 結果爸爸贏了, 想去關電視, 方方卻急忙跑過來又打開。 爸爸說“咱倆不是說好誰贏誰關電視嗎!”便再次關掉電視, 可方方就是不答應, 又伸手打開電視。 兩個人開開關關地鬧了一陣子, 方方就躺在地上耍賴, 弄得爸爸只得無奈地隨他去了……

Advertisiment

專家解析:年幼的孩子不遵守約定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 跟年齡有關, 方方才3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剛剛開始建立社會交往原則, 遵守約定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理念, 需要一段時間來習慣, 也需要反復的實景練習才能確立。

然而, 父母在給孩子建立規則過程中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 方方跟爸爸約定好誰贏了誰關電視, 結果方方違約, 但他爸爸既沒有採取恰當的方式來堅持原則, 也沒有採用語言來安慰和勸解方方, 而是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情緒, 這就讓孩子覺得爸爸拿自己沒轍, 無能為力, 以後也就不必再遵守規則了。

專家設計情景遊戲:可以用一盤方方最喜歡吃的草莓, 再邀請方方參加一個有獎遊戲:打保齡球。

Advertisiment
誰打倒了幾隻球瓶, 誰就能往自己的盤子裡面放進同樣數量的草莓。 通常方方對這樣的遊戲一定會特別感興趣。 當他投入進去後, 爸爸就該以身作則, 向方方示範如何遵守遊戲規則。

遊戲中可能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每次輪到方方往自己的盤子裡放草莓, 他都不肯遵守約定, 只取跟球瓶同樣數量的草莓, 而是一定要多放一隻或者兩隻。 這時爸爸應該規勸他, 把多餘的草莓放回盤子裡, 此時, 方方一定會覺得不高興, 繼而可能乾脆破壞其他的規則:不肯輪流, 不讓爸爸打球, 也不肯站在指定的線外打球, 甚至用腳把球瓶都踢倒等等。

這時爸爸應該警告方方, 如果繼續破壞規則的話,

Advertisiment
草莓將被端走, 遊戲將中止。

如果方方仍決定試探一下成年人的疆界, 踢翻剛剛擺好的球瓶。 那麼, 爸爸就要說話算數, 堅決地把草莓盤子端走。 如果方方嚷著試圖把草莓盤子奪回來時, 爸爸就要對他提出條件:只要遵守規則, 遊戲才能繼續, 方方才能吃到可口的草莓。 這樣, 方方就可能會答應。

解讀遊戲:像這樣的遊戲, 能夠讓孩子在歡快的遊戲中親身體驗遵守約定。 在家裡設計一些類似有趣的遊戲來幫助孩子認知約定, 反復練習, 鍛煉孩子延遲滿足。 只得提醒的是, 剛開始時一定會遇到孩子的抵抗和阻撓。

遵守約定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快, 因為不能馬上滿足他們所有的願望。 孩子不可能一下子習慣規矩的約束, 會想盡辦法逃脫和“搗亂”。

Advertisiment
這就需要父母具備足夠的耐心以及靈活的頭腦, 想一些辦法來幫助孩子約束自己。

情況二:家長答應寶寶的事情 臨時有事要變卦

不能帶寶寶去動物園

不要這樣

“哭什麼?動物園有什麼好玩的!一股子臭味兒;再說啦, 你又不是沒去過, 動物表演也是老一套。 ”或者“想不想騎馬?想不想看牛奶是怎麼擠出來的?動物園有什麼好玩的, 那裡的動物都不讓摸!乖孩子, 咱不去動物園了, 下個禮拜天, 等媽媽有了空, 帶你去牧場玩好不好?”

心理分析

常常, 父母發現用“咱們下回換個新地方”來解決孩子的失落感, 並不奏效, 孩子會哭著鬧著去“老地方”, 並對你的爽約耿耿於懷。 從心理學上說, 寶寶的視野要比成年人狹窄, 他們每次去動物園這樣的老地方,都會發現一部分“新樂趣”,故不容易生厭。

何況,舊諾未踐又許新諾,是最冒險也最犯忌的,要是你下次連牧場也沒空去,寶寶基本上就不會相信你的話了;即使你下次帶孩子去了牧場,你也會發現,孩子對牧場的興趣沒有動物園那麼大,你還欠他一次去動物園的承諾。

換個角度

你不妨“偽造”動物明星們的來信(用飼養員的口吻來寫),說最近小猴淋了雨,生病了;或者猩猩貪吃太多的香蕉,拉肚子,“希望寶寶等他們病好了再來!”“等我們病好了,小狗的新節目也練好了,你一定要來看喲。什麼時候練好新節目?我們會打電話告訴你媽媽的。”這樣一來,推遲去動物園就成為寶寶們的主動選擇,“爽約”的不快也不會影響母子倆的情緒了。

讓保姆陪寶寶打防疫針

不要這樣

“你真是個小磨人精!打針哪有不疼的?爸爸媽媽陪著去就不疼啦?笑話!是醫生打針又不是爸爸媽媽打,誰陪還不是一樣!這樣吧,給醫生打個電話讓她輕一點兒打,好不好?”

心理分析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對打針、看牙這樣的壓力時,都有一種本能,就是扭身往爸媽懷時鑽。這說明小孩子需要親情的守護來面對例如疼痛、不適的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說,爸爸媽媽陪打防疫針,相對“不疼”些。令孩子傷心的是,本來,是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他們竟還這樣理直氣壯地不耐煩!

換個角度

“爸爸媽媽本來是要陪你去的,但是聽打針的護士阿姨說,這一回她們正評選‘勇敢小寶貝’,凡是沒讓爸爸媽媽陪著去,打針又能不哭的寶寶,都會發一個獎章(小玩具、大棒棒糖等),爸爸媽媽真是好希望寶寶能當上這個‘勇敢小寶貝’,所以讓保姆阿姨領你去啊。

”為了把這個善意的謊言編得更“圓”些,爸爸媽媽可以給打防疫針的護士打個電話,讓她在打完針後給寶寶“頒獎”,當然,獎品可以由保姆事先“偷遞”給護士。

暫不能去香港迪士尼

不要這樣

“迪士尼有什麼好的呀!梅梅他們回來都說,曬死了,走得又累又渴,那些米老鼠唐老鴨全是人裝的,沒勁透了,還不如回家看看《米老鼠》的碟片呢!怎麼樣,咱們來看《米老鼠》吧,回頭媽媽抽空給你去買一隻米老鼠的小書包!”

心理分析

在小寶寶的心目中,卡通片中活生生的米老鼠唐老鴨,是他的夥伴,是有生命有喜樂哀愁的,因此,千萬不要為著一己之便去戳穿“迪士尼的真相”。幻想是動畫故事賦予孩童的美妙情感,這種情感對大多數人而言,會因年齡增長而自然破滅,但不等於說,曾經存在的幻想是多餘的、可笑的。一個印有米老鼠圖案的書包或一件T恤,並不能解這種“幻想成真”的渴。

換個角度

你可以將計畫推遲的消息告訴寶寶,並轉移其注意力,讓他的情緒不要糾纏在“下次不行,我這次就要去”上。你可以對寶寶說:“聽說米老鼠要回美國去了,不知下個月咱們去迪士尼的時候它還在不在,馬上打個電話問問米老鼠吧!

”你可以讓一個朋友扮演“配音演員”,模仿米老鼠或唐老鴨的腔調跟寶寶通話,告訴他,它們都要等見了他,才會回美國休假哩!這樣寶寶的注意力就轉移到“見了米老鼠,該送它什麼小禮物”上了。

媽媽病了不能去海邊

不要這樣

“你這小人怎麼一點兒也不體諒人、沒有孝心呢!媽媽不是不想帶你去,媽媽發高燒呢,這個樣子怎麼去踩水堆沙?”

心理分析

三四歲的寶寶還沒有換位思考的意識,他們普遍被照顧得無微不至,認為大人是不會生病的,只有寶寶才會生病。因此,聽到媽媽指責他“沒有孝心”,“不疼人不體諒人”,寶寶茫然不知所措。寶寶體諒父母的意識不是天生的。你可以趁此機會讓他瞭解大人也會生病,爸媽生病時乖寶寶應該怎麼做。如果他把給娃娃蓋的小毛巾蓋到你身上,你要向他致謝。與此同時,別忘了你還欠他一次“玩沙”的機會。

換個角度

“上次寶寶想去充氣城,因為咳嗽沒去成,媽媽等寶寶病好了一起去;這次媽媽病了,寶寶雖然很想去海邊,但能不能等媽媽病好了一起去呢?”你這樣問,十個寶寶有九個會點頭。同時,你會發現海灘對寶寶的吸引力,同樓下的沙坑是差不多的,寶寶還要過個好幾年,才能感受到自然景觀的美,現在,他的小心眼兒裡只裝著好玩的沙。

專家點評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一一兌現對孩子的承諾。如果不得不爽約,首先要告訴孩子真實的原因,例如媽媽今天身體不舒服,想在家裡休息,不能陪你去兒童樂園玩。通過這樣一番話讓孩子明白很多道理.

例如,第一:不是所有的約定都會如期兌現;第二:大人生病的時候需要在家裡休息;第三:爽約是有原因的。當孩子聽到爽約的消息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後,父母應當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並給予適當的安慰。例如,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去兒童樂園玩,可是現在家裡只有你和媽媽在,媽媽又生病了不能帶你去。你想玩一會兒積木或看一會兒動畫片嗎?”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爸爸媽媽都要注意的:不要輕易給孩子許諾,尤其不要給約定限定一個太死的時間,例如“這個週六媽媽帶你去看場電影”,不如說:“這個月媽媽帶你去看場電影。”

他們每次去動物園這樣的老地方,都會發現一部分“新樂趣”,故不容易生厭。

何況,舊諾未踐又許新諾,是最冒險也最犯忌的,要是你下次連牧場也沒空去,寶寶基本上就不會相信你的話了;即使你下次帶孩子去了牧場,你也會發現,孩子對牧場的興趣沒有動物園那麼大,你還欠他一次去動物園的承諾。

換個角度

你不妨“偽造”動物明星們的來信(用飼養員的口吻來寫),說最近小猴淋了雨,生病了;或者猩猩貪吃太多的香蕉,拉肚子,“希望寶寶等他們病好了再來!”“等我們病好了,小狗的新節目也練好了,你一定要來看喲。什麼時候練好新節目?我們會打電話告訴你媽媽的。”這樣一來,推遲去動物園就成為寶寶們的主動選擇,“爽約”的不快也不會影響母子倆的情緒了。

讓保姆陪寶寶打防疫針

不要這樣

“你真是個小磨人精!打針哪有不疼的?爸爸媽媽陪著去就不疼啦?笑話!是醫生打針又不是爸爸媽媽打,誰陪還不是一樣!這樣吧,給醫生打個電話讓她輕一點兒打,好不好?”

心理分析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對打針、看牙這樣的壓力時,都有一種本能,就是扭身往爸媽懷時鑽。這說明小孩子需要親情的守護來面對例如疼痛、不適的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說,爸爸媽媽陪打防疫針,相對“不疼”些。令孩子傷心的是,本來,是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他們竟還這樣理直氣壯地不耐煩!

換個角度

“爸爸媽媽本來是要陪你去的,但是聽打針的護士阿姨說,這一回她們正評選‘勇敢小寶貝’,凡是沒讓爸爸媽媽陪著去,打針又能不哭的寶寶,都會發一個獎章(小玩具、大棒棒糖等),爸爸媽媽真是好希望寶寶能當上這個‘勇敢小寶貝’,所以讓保姆阿姨領你去啊。

”為了把這個善意的謊言編得更“圓”些,爸爸媽媽可以給打防疫針的護士打個電話,讓她在打完針後給寶寶“頒獎”,當然,獎品可以由保姆事先“偷遞”給護士。

暫不能去香港迪士尼

不要這樣

“迪士尼有什麼好的呀!梅梅他們回來都說,曬死了,走得又累又渴,那些米老鼠唐老鴨全是人裝的,沒勁透了,還不如回家看看《米老鼠》的碟片呢!怎麼樣,咱們來看《米老鼠》吧,回頭媽媽抽空給你去買一隻米老鼠的小書包!”

心理分析

在小寶寶的心目中,卡通片中活生生的米老鼠唐老鴨,是他的夥伴,是有生命有喜樂哀愁的,因此,千萬不要為著一己之便去戳穿“迪士尼的真相”。幻想是動畫故事賦予孩童的美妙情感,這種情感對大多數人而言,會因年齡增長而自然破滅,但不等於說,曾經存在的幻想是多餘的、可笑的。一個印有米老鼠圖案的書包或一件T恤,並不能解這種“幻想成真”的渴。

換個角度

你可以將計畫推遲的消息告訴寶寶,並轉移其注意力,讓他的情緒不要糾纏在“下次不行,我這次就要去”上。你可以對寶寶說:“聽說米老鼠要回美國去了,不知下個月咱們去迪士尼的時候它還在不在,馬上打個電話問問米老鼠吧!

”你可以讓一個朋友扮演“配音演員”,模仿米老鼠或唐老鴨的腔調跟寶寶通話,告訴他,它們都要等見了他,才會回美國休假哩!這樣寶寶的注意力就轉移到“見了米老鼠,該送它什麼小禮物”上了。

媽媽病了不能去海邊

不要這樣

“你這小人怎麼一點兒也不體諒人、沒有孝心呢!媽媽不是不想帶你去,媽媽發高燒呢,這個樣子怎麼去踩水堆沙?”

心理分析

三四歲的寶寶還沒有換位思考的意識,他們普遍被照顧得無微不至,認為大人是不會生病的,只有寶寶才會生病。因此,聽到媽媽指責他“沒有孝心”,“不疼人不體諒人”,寶寶茫然不知所措。寶寶體諒父母的意識不是天生的。你可以趁此機會讓他瞭解大人也會生病,爸媽生病時乖寶寶應該怎麼做。如果他把給娃娃蓋的小毛巾蓋到你身上,你要向他致謝。與此同時,別忘了你還欠他一次“玩沙”的機會。

換個角度

“上次寶寶想去充氣城,因為咳嗽沒去成,媽媽等寶寶病好了一起去;這次媽媽病了,寶寶雖然很想去海邊,但能不能等媽媽病好了一起去呢?”你這樣問,十個寶寶有九個會點頭。同時,你會發現海灘對寶寶的吸引力,同樓下的沙坑是差不多的,寶寶還要過個好幾年,才能感受到自然景觀的美,現在,他的小心眼兒裡只裝著好玩的沙。

專家點評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一一兌現對孩子的承諾。如果不得不爽約,首先要告訴孩子真實的原因,例如媽媽今天身體不舒服,想在家裡休息,不能陪你去兒童樂園玩。通過這樣一番話讓孩子明白很多道理.

例如,第一:不是所有的約定都會如期兌現;第二:大人生病的時候需要在家裡休息;第三:爽約是有原因的。當孩子聽到爽約的消息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後,父母應當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並給予適當的安慰。例如,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去兒童樂園玩,可是現在家裡只有你和媽媽在,媽媽又生病了不能帶你去。你想玩一會兒積木或看一會兒動畫片嗎?”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爸爸媽媽都要注意的:不要輕易給孩子許諾,尤其不要給約定限定一個太死的時間,例如“這個週六媽媽帶你去看場電影”,不如說:“這個月媽媽帶你去看場電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