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尊重寶寶的“物權”讓他自己做主

基本寶寶在3歲之前都是個“物品霸道者”, 在他的思想裡自己的玩具, 小物品別人是不可以侵犯的, 這時他們還不懂得與人分享的快樂。 而分享意識是要慢慢建立起來的, 所以作為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物權, 幫助他學會與人分享。

貝貝與歡歡的分享故事

貝貝比歡歡小10個月, 兩個小朋友是鄰居。 在不同年齡段, 兩個小孩在一起玩耍時, 會出現不同的“萌態”。 當2歲的歡歡和1歲的貝貝在一起玩時, 超不過10分鐘就會有紛爭, 起因大多是一個要玩另一個手裡的玩具, 又死活得不到。 當2歲的貝貝來3歲的歡歡家玩時,

Advertisiment
歡歡明確告訴他:“變形金剛是我的寶貝, 你不許玩!”但那些不是“寶貝”的玩具, 貝貝可以隨便玩, 甚至借回家去。 當4歲的歡歡去3歲的貝貝家玩時, 貝貝趕緊找來一個塑膠袋, 把架子上的小汽車——他的最愛, 一股腦裝進袋子裡, 向媽媽宣佈, 他要出去玩, 而外面正刮著凜冽的西北風。 媽媽說:“他就是不想讓歡歡玩這些小汽車。 ”

幾乎每個寶寶都有這樣的時候, 拼命護著自己的玩具。 寶寶們之間爭搶玩具、食物時, 父母的臉上往往會“掛不住”, 這些寶寶也真是太不給父母面子了!於是, 大人會斷言:“現在的寶寶真是太自私了!”自私?這樣一頂關乎道德人品的大帽子, 小小的寶寶頂得起嗎?還是接著看歡歡和貝貝的關係是如何往下發展的。

Advertisiment

歡歡快5歲了, 貝貝也剛過4歲生日。 兩個小傢伙好像一夜之間都變得大方起來, 誰借誰的玩具都可以, 買來的新玩具兩人一起玩。 他們自覺地開始分享, 並能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這就是成長。 3歲前的寶寶是不懂得分享, 而不是不願意分享, 這不是個道德問題。

寶寶獨特的物權意識

大概從2歲左右開始, 寶寶產生了“自我”意識, 刻板地劃分物權, 以此來獲得關於“自我”的概念。 此時, 他以為他的、他喜歡的、他想要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 所以, 此時“自私”是正常現象, 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經之路, 他們必須經由心智成長的歷程, 才能逐漸領悟、學會分享。

寶寶正在建構自我意識, 正在邁向獨立, 在這個階段, 寶寶建立“所有權”的概念:我、我的、我的東西。

Advertisiment
在他們心目中, 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 並沒有意識到別人也有“我的”這種觀點, 也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別人分享。

 寶寶尚未掌握“借”與“還”的概念, 寶寶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還能完璧歸趙, 而是片面地認為一旦離開手, 就意味著丟失。 寶寶只有確認什麼是“我的”, 什麼屬於自己之後, 才能逐漸意識到什麼是他人的, 把自己的跟其他人的物品分開。

從物權意識到分享意識

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寶寶要先弄清楚什麼是“我的”, 什麼不是“我的”, 而後才能在反復的社交活動中, 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3歲前, 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分享, 而是活在小小的自我世界裡。 在幼稚園的托班裡, 很少見到有兩三個寶寶一起玩的,

Advertisiment
都是各自為政, 互不干涉, 除非有其他小朋友侵犯他的領域或玩具。 寶寶還不會主動與人分享是正常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不用培養或引導他們的分享意識。

認識自己的物權。 對於小寶寶來說, 從他認物開始, 就讓他知道, 家裡什麼東西是爸爸的, 什麼是媽媽的, 什麼是他自己的。 爸爸媽媽的哪些東西他是不可以隨便動的, 比如爸爸的電腦、媽媽的皮包等。 寶寶的東西也一樣, 沒經過他允許, 爸爸媽媽是不能把玩具隨便給別人的。 如果要用寶寶的東西, 最好徵求他的同意:“用你的小碗盛一下粥, 可以嗎?”“寶寶, 借你的紅色彩筆給媽媽用一下, 我要在書上做個記號。 ”即使是父母之間, 要是也能注意這一點是最好的,

Advertisiment
比如媽媽要用爸爸的電腦, 先打個招呼, 寶寶聽著, 就會覺得有些東西是自己的, 有些則是別人的, 用別人東西之前打招呼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通過玩一玩買賣遊戲, 可以讓寶寶懂得買東西時的規矩, 更明白一件東西怎樣才能成為自己的。 準備一些小紙片當做錢, 幾個空飲料瓶或幾件玩具當做商品, 讓寶寶扮成顧客買東西。 在寶寶買東西的時候, 提醒他付錢。 也可以讓寶寶扮成收銀員, 當你買東西時, 主動把錢交給寶寶。 大一些的寶寶可以直接去超市“實踐”。

尊重別人的物權

尊重別人, 自己首先要得到尊重。 父母要尊重寶寶的物權, 幫助他更好地學習分享, 並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感。 到了寶寶兩三歲, 就該讓他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物權, 並認識“借”與“還”的概念了。

剛開始寶寶們是不願意自己的物品被“借”的,但有過幾次“借”與“還”的體驗,寶寶就會明白,借出去並非就成了對方的,玩具還是自己的,因為會還回來。對於另一方而言,只有還回來,才有可能借回新的玩具。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道理光憑講是講不明白的,生活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在寶寶自覺自願與人分享的意識形成之前,父母別為了面子強迫寶寶去分享,否則,寶寶很容易獲得一種意識:自己的物權也是不能作主的。這樣的話,長大後他們就可能不敢主張自己的正當權益。也不要為一個玩具、一塊餅乾就給寶寶貼上“小氣”“自私”“霸道”的標籤,而要理解、接納寶寶,耐心等待寶寶逐漸成長,讓分享變成一件他心甘情願的事。

並認識“借”與“還”的概念了。

剛開始寶寶們是不願意自己的物品被“借”的,但有過幾次“借”與“還”的體驗,寶寶就會明白,借出去並非就成了對方的,玩具還是自己的,因為會還回來。對於另一方而言,只有還回來,才有可能借回新的玩具。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道理光憑講是講不明白的,生活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在寶寶自覺自願與人分享的意識形成之前,父母別為了面子強迫寶寶去分享,否則,寶寶很容易獲得一種意識:自己的物權也是不能作主的。這樣的話,長大後他們就可能不敢主張自己的正當權益。也不要為一個玩具、一塊餅乾就給寶寶貼上“小氣”“自私”“霸道”的標籤,而要理解、接納寶寶,耐心等待寶寶逐漸成長,讓分享變成一件他心甘情願的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