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談怎樣讓寶寶樂於交往

心理醫生手記
自己玩兒的寶貝
實例
女孩叮噹, 14個月, 有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哥哥, 兄妹倆愛在一起玩兒, 叮噹不愛與同齡人一起交往, 自己也能玩得很開心。 親子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她不參加, 老師提供的教具也吸引不了她, 她就是看上了擺在教室裡的“天線寶寶”玩具, 老師和家長叫她, 她不搭理, 脾氣還挺大, 說跑就跑。
叮噹爸爸是做生意的, 比較忙, 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 陪女兒在親子學校上課期間手機還響個不停。 今天雖然能參加親子學校的活動, 但爸爸一到教室就對女兒說:“自己去玩吧。

Advertisiment
” 叮噹倒是與爸爸配合得挺好, 人多的地方不去, 人少的地方自己玩, 玩完“天線寶寶”, 就自己穿珠子, 老師的教學活動和其他小朋友都不能轉移她的注意力。
爸爸已經發現叮噹有不愛交往的傾向, 想請教一些教養策略。
分析
1歲多的孩子喜歡找大孩子玩, 這是正常現象, 何況這個大孩子是自己家裡的資源, 哥哥還會讓著小妹妹, 何樂而不為呢?1歲多的孩子已經能獨立行走, 語言開始發育了, 對他人語意的理解更加完善準確, 他們探索世界的願望格外強烈。 看著自己身邊的大孩子有那麼大的本領、那麼多的招數, 他們渴望與之親密接觸, 通過觀察與模仿, 多學一點“童子功”, 因此, 與大孩子交往是幼兒自主發展、自主選擇的結果。
Advertisiment

然而, 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與同齡夥伴的交往。 家長對嬰幼兒同伴關係發展特點的瞭解, 以及對寶寶交往物件和模式進行適度的干預都是很重要的。
寶寶是怎樣開始交往的?
自己的寶寶能不能與其他寶寶玩到一起, 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第一步:客體中心階段
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很“務實”, 當他與別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 並不是對自己的同齡夥伴感興趣, 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體。 10個月之前的嬰兒, 即使在一起, 也只是把對方當做活的玩具和物體看待, 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 或咿咿呀呀地說話。
第二步:簡單相互作用階段
這時的兒童已經能對同伴行為做出反應, 但常常試圖去控制對方的行為,
Advertisiment
或者是“模仿秀”。 比如, 第一個寶寶因為不小心碰著了自己而大哭起來。 這時, 第二個寶寶“同命相憐”、“觸景生情”, 也跟著哭起來, 第一個寶寶看見第二個寶寶跟他哭起來, 似乎覺得挺好玩, 自己的哭聲就更大了。
第三步:互補的相互作用階段
寶寶會走會跑以後, 社會交往變得豐富複雜了, 模仿行為已經普遍出現, 並且有互補或互惠的角色遊戲, 比如一個逃, 一個追;一個藏, 一個找。 他們在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時, 也會伴有消極的行為, 比如打架、揪頭髮、抓臉和爭玩具等。
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的這三個階段告訴我們, 嬰幼兒的社會交往形式和內容雖然很初級, 但是家長也要放手讓寶寶走過這些階段, 不要人為地束縛孩子的發展過程,
Advertisiment
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就不管了, 忽視寶寶與同齡夥伴的交往, 這樣會損害寶寶的社會性發展。
早期親子關係具有影響作用
愛不愛交往, 合群不合群其實就是寶寶能否與外界社會融洽相處的問題, 當然, 嬰幼兒對社會的探究與認識先是通過自己的看護者得知的。 如果媽媽對寶寶的反應敏感, 寶寶時時感覺有人在回應他的呼喚, 自己的吃喝玩樂、遊戲睡眠都有到位的關注和照料, 他就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信賴的, 他就敢於伸出自己的觸角去觸摸這個世界。 反之, 如果看護者對寶寶的反應遲鈍、冷淡, 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絕, 或者看護者時常更換, 今天是媽媽, 明天是奶奶, 後天是保姆, 寶寶沒有穩定的依戀物件,
Advertisiment
跟一個又一個看護者的磨合不順利, 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朝令夕改、動盪不安, 也就不敢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了。
可見, 家庭和同伴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兩個主要場所, 親子關係和同伴關係

雖然是兩個獨立的系統, 但這兩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 親子關係尤其是母嬰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預先決定了孩子日後的同伴關係, 影響孩子以後是否容易合群。 具有安全依戀歷史的嬰兒長大以後會將這種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係中, 使他容易認同同伴或他人;而具有不安全依戀歷史的兒童長大以後會將這種不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係中, 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爸爸不能當“甩手掌櫃”
一般情況下, 媽媽是教養孩子的“頂樑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爸爸在嬰幼兒的成長中不重要。
我們發現叮噹的爸爸“淡出”了家庭教育,這在客觀上強化了女兒不愛交往的傾向。研究發現,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父親工作比較忙,與孩子共處時間少;另一方面,父親往往認為教育小孩子是婆婆媽媽的家務事兒,等孩子大了自己再教育孩子也不遲。
其實不然。與爸爸相處,孩子的活動傾向於大肌肉運動,情緒更加開放、潑辣,思維更富有挑戰,孩子體驗著與媽媽風格不同的另一個多彩世界。因此,爸爸不要閒置了自己的教育能量,讓孩子的進一步發展失之交臂。
一來到親子學校,叮噹爸爸不但手機響個不停,無法安心做親子遊戲,而且還縱容女兒“自己玩去吧”,而不是主動與教師配合,引導孩子參加到集體活動中來。如果爸爸對親子活動很積極、熱情,主動拉著女兒一起參與進去,叮噹的情況就會漸漸改善。試想,爸爸這時變成了共同遊戲的大夥伴,宛若家裡的大哥哥,叮噹怎麼能找不到遊戲的快樂呢?
怎樣讓寶寶樂於交往?
為矯正兒童同伴相處困難,心理學家設計了不少有效的干預方案,這些方案稍加變通,就可以在家庭中使用了——
★ 看相關內容的影視作品
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大部分動畫片都有同伴相處的故事情節,家長可與寶寶一起看,看完以後,反復給孩子講述這一片斷,語言水準發育好的寶寶可以讓他自己講,他們可以從中獲得社交技能。
★ 嘮叨兒歌促進寶寶的社會化
在此提供一首兒歌,家長可給孩子編成故事,也可以畫成漫畫或卡通,並經常與他一起念念有詞,都會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他們都是好朋友》
小山羊,去種樹,路上遇見小白兔;
小白兔,去種花,路上遇見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叫來一隻大白鵝;
大白鵝,游啊遊,請來一頭老水牛;
排好隊,一起走,他們都是好朋友。
★ 鼓勵寶寶“紮堆兒”
一般情況下,0-3歲的寶寶擅長自己玩兒,缺乏社會交往的技能,但這並不是把他們關在家裡的理由。不把他放在人堆兒裡,他怎麼學會與人交往呢?這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個道理。因此,家長要鼓勵寶寶平時與街坊鄰居的同齡孩子一起玩,並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種親子活動,讓寶寶習慣于“紮堆兒”。

媽媽是教養孩子的“頂樑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爸爸在嬰幼兒的成長中不重要。
我們發現叮噹的爸爸“淡出”了家庭教育,這在客觀上強化了女兒不愛交往的傾向。研究發現,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父親工作比較忙,與孩子共處時間少;另一方面,父親往往認為教育小孩子是婆婆媽媽的家務事兒,等孩子大了自己再教育孩子也不遲。
其實不然。與爸爸相處,孩子的活動傾向於大肌肉運動,情緒更加開放、潑辣,思維更富有挑戰,孩子體驗著與媽媽風格不同的另一個多彩世界。因此,爸爸不要閒置了自己的教育能量,讓孩子的進一步發展失之交臂。
一來到親子學校,叮噹爸爸不但手機響個不停,無法安心做親子遊戲,而且還縱容女兒“自己玩去吧”,而不是主動與教師配合,引導孩子參加到集體活動中來。如果爸爸對親子活動很積極、熱情,主動拉著女兒一起參與進去,叮噹的情況就會漸漸改善。試想,爸爸這時變成了共同遊戲的大夥伴,宛若家裡的大哥哥,叮噹怎麼能找不到遊戲的快樂呢?
怎樣讓寶寶樂於交往?
為矯正兒童同伴相處困難,心理學家設計了不少有效的干預方案,這些方案稍加變通,就可以在家庭中使用了——
★ 看相關內容的影視作品
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大部分動畫片都有同伴相處的故事情節,家長可與寶寶一起看,看完以後,反復給孩子講述這一片斷,語言水準發育好的寶寶可以讓他自己講,他們可以從中獲得社交技能。
★ 嘮叨兒歌促進寶寶的社會化
在此提供一首兒歌,家長可給孩子編成故事,也可以畫成漫畫或卡通,並經常與他一起念念有詞,都會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他們都是好朋友》
小山羊,去種樹,路上遇見小白兔;
小白兔,去種花,路上遇見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叫來一隻大白鵝;
大白鵝,游啊遊,請來一頭老水牛;
排好隊,一起走,他們都是好朋友。
★ 鼓勵寶寶“紮堆兒”
一般情況下,0-3歲的寶寶擅長自己玩兒,缺乏社會交往的技能,但這並不是把他們關在家裡的理由。不把他放在人堆兒裡,他怎麼學會與人交往呢?這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個道理。因此,家長要鼓勵寶寶平時與街坊鄰居的同齡孩子一起玩,並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種親子活動,讓寶寶習慣于“紮堆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