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解讀孩子的“戀物”行為

兩個小女孩

妞妞, 4歲, 妞妞媽媽最近很心煩。 原來, 阿姨在妞妞4歲生日時送她一件粉色的連衣裙, 穿上後像個小公主。 妞妞特別喜歡, 天天吵著要穿公主裙, 更讓妞妞媽媽心煩的是:一旦妞妞穿上這條裙子, 她就死活不肯換下來, 也不管裙子有多髒。 即使你怎麼哄她、勸她, 都沒用。 最後妞妞媽媽只好採取暴力手段讓她脫下裙子, 可換來的總是妞妞長時間的吵鬧和哭泣。 妞妞媽媽疑惑了:妞妞是不是得了戀物癖啊?

同樣4歲的麗拉, 每天形影不離的不是她的媽媽, 而是她的一塊白色小毛巾。 毛巾的白色已經被漂洗得沒有光澤,

Advertisiment
而且由於長時間的使用, 已有些破舊。 麗拉沒事幹的時候, 就咬著她的小毛巾。 有人好奇地問麗拉媽媽:“你女兒是不是有戀物癖啊?”媽媽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她從小就這樣。 ”

戀物行為≠戀物癖

這兩個女孩到底是不是得了戀物癖呢?當然不是, 這種高帽子可不能亂戴啊。 因為“戀物癖”和我們一般說的對某樣東西比較依戀, 可不是一回事。 “戀物癖”是變態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 它是指對性☆禁☆愛對象的一種象徵意義上的迷戀。 戀物癖患者通過撫弄、嗅、咬或玩弄某物來獲取性快感。 而妞妞和麗拉這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 怎麼會是戀物癖患者呢?

最多, 只能說是存在于幼兒身上的一種“戀物行為”, 還沒有達到“癖”的程度。

Advertisiment
戀物行為是指兒童對某種特定物品的依戀, 在這種特定物品的陪伴下, 兒童能獲得安全感和慰藉, 而一旦離開它, 兒童容易哭鬧、焦躁不安、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兒童失眠、拒食。 戀物行為在嬰幼兒中比較常見, 嬰兒一般依戀毯子比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會依戀那些比較柔軟的玩具, 比如說毛巾、毛毯、布娃娃、長毛絨玩具等。

戀物行為“追根溯源”

那麼在兒童的世界裡, 為什麼會有戀物行為呢?

一般是因為兒童的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

對依戀的需要。 我們知道親子之間存在著一種依戀, 孩子會依戀一直照顧她的人, 通常這個依戀物件是媽媽。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能保護他們不受外界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影響,

Advertisiment
比如,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使她不會因獨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時, 從媽媽那兒找到安全。

從這個實驗中, 我們也能看到:動物也需要舒適的身體接觸, 動物也有“皮膚饑渴”。 而人呢, 更是存在著這種身體接觸的需要, 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孩子得到的不僅是感知覺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 她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所以, 孩子們的所“戀”之物都是那些比較柔軟的東西, 也就不足為奇了。

戀物行為的利弊權衡

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和愉快時, 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的需要, 也同樣説明孩子穩定了情緒、得到了安全和快樂, 從而彌補父母的不足。

Advertisiment
這種依戀的替代同樣也能使孩子產生自信、自控, 從而擁有更好的情緒適應能力。

要是父母對孩子的戀物行為不聞不問, 聽之任之, 也會產生負面效果。 重度的戀物行為會使孩子根本無法離開所戀之物, 一旦離開或由意外導致無法復原的話, 孩子心理的成長將遭遇重大考驗。 更有甚者, 到了青春期, 隨著生理發育的需要, 其戀物行為會發展成為戀物癖。 性☆禁☆學研究表明:性變態中的戀物癖者在兒童或少年期就已顯示出明顯的戀物跡象。

爸爸媽媽怎麼辦?

爸爸媽媽們需要多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有很多時間陪孩子嗎?

——我經常撫摸孩子嗎?

如果有, 那恭喜你們, 更要恭喜你的孩子。

如果其中有一個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都是否定的,

Advertisiment
那爸爸媽媽們得趕緊改變一下自己的撫育風格, 多陪陪孩子, 多安撫安撫孩子。 他們一定很需要你!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有了戀物行為, 那麼“亡羊補牢, 為時不晚”:

* 適當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 因為孩子在一個人的時候, 最有可能需要依戀物的陪伴。

* 準備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來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在睡覺之前, 可以利用舒緩的音樂使孩子獲得平靜以及心靈的安撫, 從而減少對某特定物品的依戀。

* 睡覺時, 媽媽可以講講故事, 在房間裡點一盞小燈, 減少孩子一個人獨睡的恐懼。

* 設置一個情節, 讓孩子把所“戀”之物送給她最喜歡的小朋友。 比如, 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毯子, 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 可以建議她把小毯子送給小寶寶,做個小姐姐。

*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可以建議她把小毯子送給小寶寶,做個小姐姐。

*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