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提醒 小兒高血壓的預防要趁早

小兒血壓正常值因年齡不同而異, 年齡愈小血壓愈低。 目前認為血壓高於相同年齡段收縮壓(高壓)或舒張壓(低壓)20毫米汞柱, 或學齡前兒童>110/70毫米汞柱, 學齡兒童>120/80毫米汞柱要考慮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在小兒少見, 約占20%~30%, 但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繼發性高血壓較多, 約占65%~80%。 在小兒繼發性高血壓中, 腎臟疾病占79%, 其次為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中毒等。

小兒高血壓的具體表現:

1、小兒高血壓症狀隨血壓增高程度、有無原發疾患及其嚴重程度而異。

(1)輕度高血壓患兒常無明顯症狀, 僅于體檢時發現。

Advertisiment
血壓明顯增高時可有眩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血壓升高的判斷, 新生兒超過10.7/6.7kPa, 嬰幼兒超過13.3/8.OkPa, 學齡前兒童超過16.0/10.5kPa, 學齡兒童超過17.3/12.OkPa, 即可診斷高血壓。 任何年齡組血壓超過20/13.3kPa即為重度高血壓。 持續嚴重高血壓, 或短期內血壓快速升高, 可出現高血壓危象, 表現為劇烈頭痛, 煩躁不安, 視物模糊或失明, 甚至驚厥, 昏迷, 如不積極治療, 常危及生命, 或留下嚴重後遺症。

(2)腎損害症狀常不明顯, 至晚期可出現夜尿。 腎上腺性徵異常症臨床特點為男性化與高血壓並存等;

(3)嗜鉻細胞瘤可有多汗、心悸、心動過速、體重減輕等症狀, 血中兒茶酚胺過多;

(4)皮質醇增多症可有軟弱、肥胖、體型變化、多毛、瘀斑等;

(5)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則有週期性肌張力低下、軟弱、手足搐搦、多尿、煩渴等;

Advertisiment

(6)眼底改變分4度。 Ⅰ度:正常眼底;Ⅱ度:可見局灶性小動脈痙攣;Ⅲ度:伴滲出或有出血;Ⅳ度:伴視乳☆禁☆頭水腫。 Ⅲ或Ⅳ度眼底改變提示惡性高血壓, 並可迅速進展為高血壓腦病的可能, 應積極降壓治療。

2、陽性體征因其原發病而不同。 體檢時必須測量四肢血壓並觸頸動脈及四肢脈搏。 主動脈縮窄患兒上肢血壓高於下肢血壓2.67kPa(20mmHg)以上, 嚴重者股動脈搏動消失, 下肢血壓測不到。 同時必須注意腹、腰及頸部大血管雜音。 在腎血管性疾患中約半數患兒可聞及血管雜音。 還應注意腹部捫診。 如發現腫塊時可能為腎盂積水、多囊腎、嗜鉻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或腎胚胎瘤等疾患。

具體的預防措施如下:

(1)重點預防對象

Advertisiment

對血壓正常偏高兒童、有陽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兒應作為重點預防對象, 定期測量血壓。 從兒童開始就應加強血管保護, 預防粥樣斑塊形成。 若有高血壓家族史、腎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歲以上兒童, 經常頭昏、頭暈、心慌, 家長應提高警惕, 儘早帶孩子到醫院測量血壓, 以爭取早期發現問題, 予以合理治療。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方面保證兒童正常生長發育需要, 合理營養平衡膳食, 避免超重, 並應從嬰幼兒時期開始, 避免喂哺過量牛奶或總熱卡過多。 日常飲食避免過多高脂高膽固醇飲食 , 少食精米精面, 多食蔬菜, 鼓勵低鹽飲食, 少吃肥肉、豬油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因為膽固醇高, 血管內皮會長斑塊, 把血管堵塞, 容易出現動脈硬化,

Advertisiment
造成高血壓病及冠心病。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起居要有規律, 早睡早起。 堅持體育鍛煉, 避免精神過度緊張的刺激, 如學習負擔過重、富於恐怖或驚駭性內容的電視及電影等, 減輕環境中的噪音, 保證足夠睡眠時間, 不通宵熬夜, 因為睡眠時血管放鬆, 血壓可以下降。 避免吸煙飲酒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