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小秘密

對於嬰幼兒來說, 自我意識就是把自己與其他人和事物區別開來的過程, 包括自我認識、自我情緒體驗、自我所有權意識、自我控制四個方面。 這樣一個抽象的槪念對孩子成長過程有何亟要影響? 一起來探索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小秘密, 和他一起順利度過這一段“人見人煩”的叛逆期。

我是誰?自我認識的萌芽

來自媽媽的描述:

最近我家寶寶老是喜歡啃手指和腳趾頭, 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最近我家寶寶變得有點好玩, 他很喜歡照鏡子, 會對著鏡子笑, 去抓鏡子裡的人。

最近寶寶有點淘氣, 他把自己的小熊玩具給扔了,

Advertisiment
爺爺幫他把玩具檢起來。 然後他故意又把玩具扔了, 爺爺又檢起來, 反反復複。 寶寶覺得這樣很好玩, 爺爺卻生氣了。

“我是誰? ” “我從哪裡來? ”如此深奧的哲學問題, 連哲學家都回答不了, 是孩子的小腦瓜能考慮的嗎?當你曾遇到過上面的困惑, 你就會明白, 這時候的孩子是在認識自己, 想瞭解“我是誰”, 想知道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想努力探索這個世界?這是孩子瞭解自己、區分自己與他人的垂要時期, 是自我認識的萌芽期。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具備初步自我憲識?

科學家們用了一個簡單的“點紅實驗”

在孩子在上床點胭脂, 小年齡的孩子會去摸鏡子, 而大一點的孩子會去摸自己, 這表明此時孩子巳經知道鏡子裡的人是他自己,

Advertisiment
他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我覺知。 研究結果表明, 大約1歲半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期, 不過, 作為天然的哲學家, 孩子從一出生後, 就已經為自我認識的發展做好了準備, 1歲以前的孩子經常咬自己的手腳, 其實是在瞭解自己的身體;孩子熱衷於如情景中提到的丟擲遊戲, 這是孩子在瞭解自我與物件(玩具)之間的關係, 在感受自己的力量, 學習區分自己和物體;孩子開始喜歡照鏡子, 看到照片上的自己能叫出名字。 3歲以後的孩子能用語言表達“我” “你”, 知道有“大人” “小孩”之別, 在挑選玩具的時候表現出性別差異, 能認識到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這時, 孩子的自我概念在逐漸形成。 孩子是如何獲得並豐富對自我的認識的?我們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做些什麼?

Advertisiment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的“鏡像自我”

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 他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 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發展起來的, 對於孩子而言, 父母的照顧是孩子獲得各種自我的感覺經驗的直接來源。 因此,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會區分自我和他人, 比如教孩子認識身體部位, 與孩子一起照鏡子, 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家庭相冊, 讓孩子認識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員。 這些都能豐富孩子對自我的認識, 説明孩子瞭解“我是誰”。

多誇誇我!自我意識的萌芽

來自媽媽的描述

最近, 我家寶很敏感, 說不得。 比如他做錯事了,

Advertisiment
我們說他幾句, 他就哭了有一次, 他在牆上亂塗亂凾, 他奶奶說了他幾句。 他就芡了 我們不知道怎麼辦?

最近, 我家寶寶很愛表現自己, 家裡來一個陌生人, 她就要我們打開音箱, 然後地開姑扭扭胳膊扭扭腿。 直到大人鼓掌, 說跳得真好, 她就很開心, 才肯停下來地這樣是不是太愛表現自己了?

這樣的情景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陌生, 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發展的表現。

隨著兒童自我認識的發展, 他開始出現比喜怒哀樂更為複雜的楠緒體驗, 這些情緒與自我評價和自我重要感有關。

有研究指出, 重要感是兒童自發發展的基礎。 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注意、接納或接受、窖歡, 於是通過言語、身體姿態、面部表情等方式來展示自己,

Advertisiment
從而得到他人的肯定, 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比如, 當他犯鍺時, 他會低下頭, 知道自己錯了, 此時他會體驗到一種內疚的感覺。 這種情感會讓他知道, 下次不能再做同樣的事情。

比如, 當他做了好孩子, 有人誇獎他“乖” “好孩子”時, 他會有一種自豪感, 體驗到愉悅的情緒, 以後就會重負做這件事, 並且能有較高的自尊感。

孩子的這些情緒體驗, 最初來自于成人的評價, 因此, 當出現情景描還中的情況時, 家長需要做的是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 幫助並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比如, 當孩子做錯事時, 確實需要指出來, 讓孩子明白哪裡做得不對, 孩子在適度的羞愧或內疚的悄緒體驗中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評價。

但是家長千萬不能用“你真笨” “真不聽話”這種一概而論的方式進行指貴, 這會挫傷孩子的自鯓心,形成錯誤的自我評價。此時,聰明的媽媽常常會幫助孩子糾正犯的鋁,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自己,同時將孩子的羞愧轉為快樂。

總之,家長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體驗到良好的自尊感。

當孩子慢慢不再需要您的肯定,而能形成內在的對自我的正確評價時,他也就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又進步了。

這是我的,自我意識的萌芽

來自媽媽的描述

我們家寶寶最近變得很小氣,很自私前幾天爸爸給他買了輛小汽車,他很喜歡。隔壁鄰居家的孩子看到了,也想要玩,寶寶不肯,結果兩個孩子就哭鬧起來我們叫寶寶給小朋友玩一下,他也不聽,還一直說“這是我的,不給不給”。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交得這麼小氣了?

這樣的場景似乎很熟悉,大人有時候常常希望孩子大方一些,把吃的、玩的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可是小朋友卻很不配合,這也讓大人頗沒面子。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個鏡頭,當天天去撿辣椒的時候,Kimi在一旁急得直哭:“辣椒是我們的,不是你們的”

在這裡,Kimi正處於“所有權”意識的萌芽中。處於“所有權”意識萌芽期的孩子,會認為東西都是“我的”,不允許別人碰觸,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欲。在大人看來,這種佔有欲似乎是過分的,但這卻有利於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所有權葸識。只有明白了 “我的”,才會明白“你的”和“他的”;只有知道保護自己的所有權,才會耪垂他人的所有權;只有分湳自己的和他人的,才會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和他人分享面對孩子的“小自私”,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我們需要明白,這是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因此,即使孩子不慰意分享時,我們也要尊垂他的所有權,“我的東西我做主”。此時,家長能幫助孩子的不是讓他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而是幫助孩子區分哪些是他自己的東西,他可以做主,而哪些足別人的東西,他不能做主。只有當孩子逐漸清晰“我的”和“你的”界限時,他就會願意用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進行交換,也就真正學會了分享,“我的東西大家用” 。

我不要,自我意識的萌芽

來自媽媽的描述

最近我家寶寶很不聽話。他一會要自己吃飯,弄得滿座狼藉,有時候我在做家務。他也要來幫一下忙結果弄得自己和地板都濕掉。害得我還要再打掃一遍,而且。最近他特別喜歡說“不”“不要”我帶他做什麼。他都說“不要"。面對這麼不聽話的孩子,我該怎麼辦呢?

似乎每個家長都碰到過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麼一段讓人頭疼的時期。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的獨立願望越來越強烈,他這種不聽話,是自主性的一種表現。

但是此時的孩子行動能力還跟不上他的意願,所以就會出現上述這種“手忙腳亂,越幫越亂”的悄況。他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探索周圍壞堤,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此時的您,或許急於想知造怎麼樣讓孩子變得“聽活”變得“省心”,但是研究告訴我們,您所能做的不是讓孩子完全聽你的話,而是幫助孩子慢慢地學會自主和自製,最後讓他能聽自己的話。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學會並完成任務。

支持孩子的這種難能可貴的自主性,多給孩子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借。如果您因為孩子一時做不好,而對孩子想做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漸漸會習慣于依賴父母,喪失了培養自主性的最佳時機。

其次。家長也要給孩子設置明確的行為限制和違規後果。

儘量告訴孩子做什麼,而不是告訴他不做什麼。比如你看到孩子在爬高,你可以用“站到地上來”來代替你即將脫口而出的“不要往上爬”,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史容易理解也更能做到。同時,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說“不”,讓他學習用語言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比如您想要孩子少看動畫片喜洋洋時,可以讓孩子說“不,我現在不能看喜洋洋,我要待會再看,”或者也可以讓孩子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他說“我現在要去畫畫了,我不看喜洋洋。”

最後。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家長可以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讓他們學會遵守各種生活規則。

比如飯桌規則,比如如何尊敬老人,比如學會一些簡單的自我服務技能。

這時成人要特別耐心,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如果您用耐心的方式,提出合理的要求,孩子是能夠遵從的。良好的教養方式,能促進孩子健康自我的發展,促進孩子從“聽媽媽的話”轉變為“聽自己的話”。當您的孩子具有自我意識,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才,您才能真正做一個省心的父母。“媽媽一點不擔心,不哄你,不勸你,更不罵你和揍你。

這會挫傷孩子的自鯓心,形成錯誤的自我評價。此時,聰明的媽媽常常會幫助孩子糾正犯的鋁,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自己,同時將孩子的羞愧轉為快樂。

總之,家長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體驗到良好的自尊感。

當孩子慢慢不再需要您的肯定,而能形成內在的對自我的正確評價時,他也就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又進步了。

這是我的,自我意識的萌芽

來自媽媽的描述

我們家寶寶最近變得很小氣,很自私前幾天爸爸給他買了輛小汽車,他很喜歡。隔壁鄰居家的孩子看到了,也想要玩,寶寶不肯,結果兩個孩子就哭鬧起來我們叫寶寶給小朋友玩一下,他也不聽,還一直說“這是我的,不給不給”。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交得這麼小氣了?

這樣的場景似乎很熟悉,大人有時候常常希望孩子大方一些,把吃的、玩的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可是小朋友卻很不配合,這也讓大人頗沒面子。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個鏡頭,當天天去撿辣椒的時候,Kimi在一旁急得直哭:“辣椒是我們的,不是你們的”

在這裡,Kimi正處於“所有權”意識的萌芽中。處於“所有權”意識萌芽期的孩子,會認為東西都是“我的”,不允許別人碰觸,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欲。在大人看來,這種佔有欲似乎是過分的,但這卻有利於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所有權葸識。只有明白了 “我的”,才會明白“你的”和“他的”;只有知道保護自己的所有權,才會耪垂他人的所有權;只有分湳自己的和他人的,才會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和他人分享面對孩子的“小自私”,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我們需要明白,這是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因此,即使孩子不慰意分享時,我們也要尊垂他的所有權,“我的東西我做主”。此時,家長能幫助孩子的不是讓他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而是幫助孩子區分哪些是他自己的東西,他可以做主,而哪些足別人的東西,他不能做主。只有當孩子逐漸清晰“我的”和“你的”界限時,他就會願意用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進行交換,也就真正學會了分享,“我的東西大家用” 。

我不要,自我意識的萌芽

來自媽媽的描述

最近我家寶寶很不聽話。他一會要自己吃飯,弄得滿座狼藉,有時候我在做家務。他也要來幫一下忙結果弄得自己和地板都濕掉。害得我還要再打掃一遍,而且。最近他特別喜歡說“不”“不要”我帶他做什麼。他都說“不要"。面對這麼不聽話的孩子,我該怎麼辦呢?

似乎每個家長都碰到過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麼一段讓人頭疼的時期。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的獨立願望越來越強烈,他這種不聽話,是自主性的一種表現。

但是此時的孩子行動能力還跟不上他的意願,所以就會出現上述這種“手忙腳亂,越幫越亂”的悄況。他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探索周圍壞堤,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此時的您,或許急於想知造怎麼樣讓孩子變得“聽活”變得“省心”,但是研究告訴我們,您所能做的不是讓孩子完全聽你的話,而是幫助孩子慢慢地學會自主和自製,最後讓他能聽自己的話。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學會並完成任務。

支持孩子的這種難能可貴的自主性,多給孩子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借。如果您因為孩子一時做不好,而對孩子想做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漸漸會習慣于依賴父母,喪失了培養自主性的最佳時機。

其次。家長也要給孩子設置明確的行為限制和違規後果。

儘量告訴孩子做什麼,而不是告訴他不做什麼。比如你看到孩子在爬高,你可以用“站到地上來”來代替你即將脫口而出的“不要往上爬”,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史容易理解也更能做到。同時,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說“不”,讓他學習用語言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比如您想要孩子少看動畫片喜洋洋時,可以讓孩子說“不,我現在不能看喜洋洋,我要待會再看,”或者也可以讓孩子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他說“我現在要去畫畫了,我不看喜洋洋。”

最後。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家長可以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讓他們學會遵守各種生活規則。

比如飯桌規則,比如如何尊敬老人,比如學會一些簡單的自我服務技能。

這時成人要特別耐心,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如果您用耐心的方式,提出合理的要求,孩子是能夠遵從的。良好的教養方式,能促進孩子健康自我的發展,促進孩子從“聽媽媽的話”轉變為“聽自己的話”。當您的孩子具有自我意識,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才,您才能真正做一個省心的父母。“媽媽一點不擔心,不哄你,不勸你,更不罵你和揍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