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太“矯情”,原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我家寶寶兩周多了, 最近做了很多“矯情”的事件, 真是不可思議。 昨天帶他去上早教課, 平時都是很高興地進去和老師打招呼開始上課, 可是今天卻一直徘徊在門口不肯進去, 還一直鬧著要回去。 跟他聊了下才發現原來是他平時專門用於放鞋子的櫃子圖案被老師換掉了。 今天帶孩子去公園玩, 走到半路小傢伙又開始焦慮地哭著要回家, 我不明白, 又給她解釋:“很快就到公園了, 我們慢慢走。 ”可他還是哭著說:“我不走, 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 ”邊說邊焦急地指著後面的方向。 我恍然大悟:今天走的路沒有按原來的路線走。

Advertisiment
於是我帶著兒子返回路去, 再重新走原來的路去公園, 這時小傢伙興高采烈的, 跑得比我還快。

寶寶最近發生這樣“矯情”的事件太多了, 一件小事沒做到位他就哭鬧, 搞得我們做家長的暈頭轉向, 不知所措。 後來諮詢了專業的教育專家,

Advertisiment
才知道原來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到了, 所以對身邊事物的秩序要求會很嚴格。 你是否也遇到過寶寶如此“矯情”的時候呢?今天小編帶你一起探討如何面對寶寶秩序敏感期的到來。

首先, 家長要瞭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常識。

秩序敏感期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重要時期, 一般發生在4歲前。 兒童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 按一定的規則和習慣整理環境、把環境秩序化。 這說明兒童已有了內在的秩序, 這個內在秩序反過來檢測環境、修正環境, 要求環境符合他的內在秩序。 當秩序的敏感期到來時, 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 而正是對秩序的追求, 使他開始理解這個世界, 理解每個位置上的事物, 從而達到和環境的融合。

Advertisiment

其次, 家長要理解和尊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處於這個時期的小孩, 內心的秩序感要求外部的秩序必須與之相符, 否則寶寶會覺得不舒服、會感到痛苦, 就會以哭鬧、強烈要求大人弄回原來的樣子而抗議。 對孩子來說, 打破秩序感是一種焦慮, 是一種難以放下的痛苦。 這時成人要尊重他的選擇, 並且儘量滿足他在這一階段的需求, 使他能順利度過這一重要時期, 由此獲得快樂和順從。

最後, 借著敏感期, 家長可以適當地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感。

家長在家裡可以給到孩子獨立和固定的空間, 不要隨意去改變孩子的私人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多動手收拾自己的東西, 或幫助媽媽收拾東西,

Advertisiment
並給予及時地鼓勵;提醒孩子要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位, 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 這些方法都是非常好的培養孩子的良好秩序感, 但是如果錯過了敏感期再培養的話效果就沒那麼好了。

總之,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期間能不能順利度過, 關鍵看家長的工作是否做到位。 如果家長在孩子秩序敏感期時打破了孩子的秩序感, 會嚴重影響到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花時間陪伴孩子成功度過秩序敏感期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