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脾氣暴躁怎麼辦

有很多家長問:寶寶脾氣大怎麼辦呢?寶寶脾氣大, 個性強, 這既可能是他心裡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也可能是他先天的行為傾向, 還可能是父母和寶寶互動不良的體現。

一、我們先來看看寶寶脾氣暴躁的原因有哪些:

1、寶寶屬於膽汁質氣質

有的寶寶由於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衝動、易激怒、活動水準高、不易轉移等特點, 因此也往往先得比別的寶寶更易發脾氣。 愛發脾氣的寶寶可能屬膽汁質氣質, 即神經系統興奮性很高, 很熱情, 態度比較直率, 精力旺盛, 但是也很容易洩氣。 這種氣質類型的寶寶,

Advertisiment
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 如果收到良好的教育引導, 會成為一個積極進取, 開朗熱情, 蓬勃向上的人。 如果引導不當, 也可能發展成急躁任性、愛發脾氣的人。

2、父母教養方式欠妥當

過分的溺愛也可能導致寶寶愛發脾氣。 比如, 當寶寶偶然發脾氣時, 父母可能因為寶寶還小, 發脾氣的小模樣很可愛而表現出某種欣賞態度, 那麼寶寶發脾氣的行為不僅得不到遏制, 反而會因此一天天的滋長, 並形成惡性循環。 一味地溺愛寶寶, 無條件地滿足他所有的要求(包括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 都會使寶寶形成“唯我獨尊”, “我說了算”的心態。 一旦某一次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寶寶就會大哭大鬧, 而父母則往往在疼愛寶寶的心情中敗下陣來,

Advertisiment
並作出妥協讓步, 從而更加助長了寶寶發脾氣的行為習慣。

3、父母和寶寶之間的互動出現問題

孩子“脾氣壞”、難於控制也是父母與寶寶互動不良的表現。 觸摸、擺弄、甚至用嘴嘗嘗喜歡的東西, 這對於寶寶來說都是極為自然的行為, 也是他們探索外部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 出於對寶寶安全、健康等方面的考慮, 父母可能會對寶寶的這種自然探索行為進行限制, 如果父母處理的方式不正確, 就會引發父母與寶寶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 使寶寶的小脾氣爆發出來。

4、父母的言行影響了寶寶

無論寶寶多小, 他的心也會極為敏感。 因此,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寶寶內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模仿是寶寶的天性, 而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

Advertisiment
因此, 父母的言語、舉止、性情、脾氣、動作等等都會對寶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寶寶脾氣暴躁的解決策略:

1、用冷處理調控寶寶的壞脾氣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一旦寶寶發脾氣, 立刻撤回對他的所有注意, 並將寶寶抱到一個單獨的房間或安靜無人的角落,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讓他獨自哭鬧或生氣。 在寶寶停止哭鬧或生氣之前, 任何人都不要理睬他, 同時還要避免跟他有任何目光和身體的接觸。 這種冷處理的方式可以讓寶寶因為無趣而停止自己的行為。

2、引導寶寶逐步發展行為控制能力

父母首先要為自己設定一個控制寶寶行為的範圍, 既避免放任自流, 也要避免控制過多、過頻, 適當給予寶寶決定自己行為的機會。

Advertisiment
父母可以給寶寶的日常行為制定一些明確、合理的規則, 當寶寶能較好的遵守規則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寶寶, 而當寶寶出現消極行為時可採取處理或適當處罰的方法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 父母還可根據寶寶的情況制定每日活動計畫。 為他提供足夠的認知、社會性想、刺激與活動的機會, 減少寶寶違反規則或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機會, 避免親子消極互動的重複模式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

3、控制自身情緒, 給寶寶正面影響

如果父母本身脾氣比較暴躁, 那就應該在寶寶面前盡力控制自己的暴躁情緒, 避免當著寶寶的面大聲爭論或爭吵, 儘量以良好的行為方式給予寶寶一些正面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另外, 父母對寶寶的態度要保持一致, 當寶寶發脾氣時, 父母本身不要失去控制而與寶寶對著發脾氣。

4、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平時要多關心寶寶, 經常用撫摸、親吻、微笑等來安慰寶寶, 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一旦寶寶明白父母對他的愛十分深厚, 他就不會因為失去安全感而變得脾氣暴躁, 行為不可控制。

5、幫助寶寶理解時間, 學會等待

等寶寶稍微長大, 能正確理解父母意圖後, 可以給他提供一些具體的線索, 幫助他理解時間的概念, 這樣他就不會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及時得到滿足而動怒。 比如, 對寶寶說:“我們看完這本書, 然後就去玩滑梯。 ”這樣寶寶就有了判斷時間的標準, 而不是依賴那些抽象難懂的幾點鐘來判斷時間。

6、不要變相地助長寶寶的壞脾氣

7、轉移寶寶注意力

當小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因為他還不懂道理,因此,父母可以嘗試用各種方法轉移寶寶注意力,比如給寶寶新鮮的玩具、用品,和寶寶一道做些小遊戲(蒙上臉藏貓貓等),當寶寶像小老虎一樣吼叫時,媽媽可以學貓咪(或其他)叫,不僅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還能使寶寶多學一些本領。還可以將寶寶抱到另外一個環境,變化的環境可以有效地吸引寶寶注意力,讓他從惡劣沒得情緒裡掙扎出來。

8、柔滑寶寶性格

個別寶寶屬於天生的“怪脾氣”,性格生來就比較火爆。對這類寶寶,父母平時可以故意用較慢的速度和他說話,經常哼些緩慢柔美的曲調給他聽,以達到柔化寶寶性格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以急對急,火上澆油。這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導致寶寶的脾氣越來越壞。

9、分清原因區別對待寶寶的壞脾氣

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可能很多,有的時候可能因為寶寶身體原因,比如寶寶總是在飯後或是從睡夢中驚醒而哭鬧、發脾氣,那說明寶寶可能存在健康方面的原因,應該儘早帶寶寶去看醫生確診。

暴躁行為一:喜歡打人

心理分析:這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階段,通常在兩歲左右開始出現。但是,雖然這是正常現象,我們卻不能忽視他們在這種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攻擊性和侵略性。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並且幫助他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當處理:為了當即制止他的打人行為,我經常對他說:“如果你再打小朋友,我們現在就走,不讓你在這兒玩了!”但是後來我發現,類似的話就相當於告訴他下一次遇上麻煩的時候還是可以這樣做。因為在孩子聽來,我好像再說:“繼續吧,直到你被媽媽帶走為止”,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更好的處理辦法:首先,決不讓孩子逃脫打人應該受到的懲罰。當他打小夥伴或者是打我的時候,我馬上就把他拉開,並且告訴他:“不許打人!打人很疼!”然後重申關於不許打人的規則,並且帶他離開當時的情境。比如說,如果我們會馬上離開活動場,或者把孩子從這個房間領進另一個房間——也許是走廊。重要的是,打人的事件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如果他是為了爭搶一個玩具而打小朋友,我就會把那個玩具還給對方。讓孩子明白,打人並不能實現目的。如果他希望玩小朋友的玩具的話,最好通過平和的表達方式。

暴躁行為二:發脾氣

心理分析:兩三歲的小孩子很難用語言表達他們的不滿,所以當他們感覺到憤怒、恐懼或者有什麼令他不滿意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憤怒、喊叫或者其他的過激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等到再長大一些,到了四五歲,孩子們就通常是有所圖謀地使用發脾氣這個手段了,當他們的某種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發脾氣是表達不滿的最淋漓盡致的方式。當然,在孩子累或餓到極點的時候,他們也會借題發揮地鬧一鬧。

不當處理:每到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我經常一下子就被孩子激怒。於是我可能會回饋給他同樣的喊叫、推搡,甚至把他夾在胳膊下面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幾巴掌。現在看來,越到這種劍拔弩張的時候,我的反應越應該相反——盡最大可能保持平靜和常態。因為事實是如果在他發脾氣的時候我也跟著大聲吼叫,等於就是在手把手地教給他這種不好的行為。所以到了後來,我基本能夠要求自己發現情緒有些失控的時候,就讓自己深呼吸,默默數數,要求自己冷靜下來。

更好的處理辦法:當孩子死活不願意做某件事,或者是因為被我拒絕而顯得十分沮喪的時候,我總是嘗試著帶上一些感情跟他說話。比如說他因為我不允許他在飯前吃曲奇而暴跳如雷的時候,我會耐心等待他安靜下來,然後溫和地對他說:“媽媽知道你特別想吃,也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但是因為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我曾經說過,飯前半小時之內不可以吃點心。其實媽媽已經在飯後準備了好吃的蛋撻,如果你好好吃飯的話,到時候就能多吃一個。”我發現,這是一種能夠控制情緒的說話方式。

三、寶寶脾氣暴躁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稚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6、不要變相地助長寶寶的壞脾氣

7、轉移寶寶注意力

當小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因為他還不懂道理,因此,父母可以嘗試用各種方法轉移寶寶注意力,比如給寶寶新鮮的玩具、用品,和寶寶一道做些小遊戲(蒙上臉藏貓貓等),當寶寶像小老虎一樣吼叫時,媽媽可以學貓咪(或其他)叫,不僅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還能使寶寶多學一些本領。還可以將寶寶抱到另外一個環境,變化的環境可以有效地吸引寶寶注意力,讓他從惡劣沒得情緒裡掙扎出來。

8、柔滑寶寶性格

個別寶寶屬於天生的“怪脾氣”,性格生來就比較火爆。對這類寶寶,父母平時可以故意用較慢的速度和他說話,經常哼些緩慢柔美的曲調給他聽,以達到柔化寶寶性格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以急對急,火上澆油。這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導致寶寶的脾氣越來越壞。

9、分清原因區別對待寶寶的壞脾氣

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可能很多,有的時候可能因為寶寶身體原因,比如寶寶總是在飯後或是從睡夢中驚醒而哭鬧、發脾氣,那說明寶寶可能存在健康方面的原因,應該儘早帶寶寶去看醫生確診。

暴躁行為一:喜歡打人

心理分析:這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階段,通常在兩歲左右開始出現。但是,雖然這是正常現象,我們卻不能忽視他們在這種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攻擊性和侵略性。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並且幫助他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當處理:為了當即制止他的打人行為,我經常對他說:“如果你再打小朋友,我們現在就走,不讓你在這兒玩了!”但是後來我發現,類似的話就相當於告訴他下一次遇上麻煩的時候還是可以這樣做。因為在孩子聽來,我好像再說:“繼續吧,直到你被媽媽帶走為止”,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更好的處理辦法:首先,決不讓孩子逃脫打人應該受到的懲罰。當他打小夥伴或者是打我的時候,我馬上就把他拉開,並且告訴他:“不許打人!打人很疼!”然後重申關於不許打人的規則,並且帶他離開當時的情境。比如說,如果我們會馬上離開活動場,或者把孩子從這個房間領進另一個房間——也許是走廊。重要的是,打人的事件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如果他是為了爭搶一個玩具而打小朋友,我就會把那個玩具還給對方。讓孩子明白,打人並不能實現目的。如果他希望玩小朋友的玩具的話,最好通過平和的表達方式。

暴躁行為二:發脾氣

心理分析:兩三歲的小孩子很難用語言表達他們的不滿,所以當他們感覺到憤怒、恐懼或者有什麼令他不滿意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憤怒、喊叫或者其他的過激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等到再長大一些,到了四五歲,孩子們就通常是有所圖謀地使用發脾氣這個手段了,當他們的某種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發脾氣是表達不滿的最淋漓盡致的方式。當然,在孩子累或餓到極點的時候,他們也會借題發揮地鬧一鬧。

不當處理:每到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我經常一下子就被孩子激怒。於是我可能會回饋給他同樣的喊叫、推搡,甚至把他夾在胳膊下面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幾巴掌。現在看來,越到這種劍拔弩張的時候,我的反應越應該相反——盡最大可能保持平靜和常態。因為事實是如果在他發脾氣的時候我也跟著大聲吼叫,等於就是在手把手地教給他這種不好的行為。所以到了後來,我基本能夠要求自己發現情緒有些失控的時候,就讓自己深呼吸,默默數數,要求自己冷靜下來。

更好的處理辦法:當孩子死活不願意做某件事,或者是因為被我拒絕而顯得十分沮喪的時候,我總是嘗試著帶上一些感情跟他說話。比如說他因為我不允許他在飯前吃曲奇而暴跳如雷的時候,我會耐心等待他安靜下來,然後溫和地對他說:“媽媽知道你特別想吃,也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但是因為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我曾經說過,飯前半小時之內不可以吃點心。其實媽媽已經在飯後準備了好吃的蛋撻,如果你好好吃飯的話,到時候就能多吃一個。”我發現,這是一種能夠控制情緒的說話方式。

三、寶寶脾氣暴躁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稚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