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寶寶缺鈣如何正確補充

TIPS:

一般來說嬰幼兒時期鈣的吸收率最強, 可達50%-60%, 當寶寶的體內缺鈣時, 鈣的吸收率會更高;

青少年時期為35%-40%;

成人對鈣的吸收率大大減少, 只有15%-20%;

到老年時期, 由于消化道吸收能力下降, 鈣吸收率一般在10%左右;

妊娠、哺乳期鈣的吸收率往往提高, 可能與體內需要量增多和代謝加速有關。

Q4:除了補充鈣劑, 還有哪些補鈣的方法?

A:食物當中鈣的來源很多, 如果選擇得當, 也可以攝取一定量的鈣——

牛奶

100毫升的牛奶含鈣量可達120毫克。 牛奶還含有多種氨基酸、乳酸、礦物質及維生素, 能促進鈣的消化和吸收。 而且牛奶中的鈣質人體更易吸取,

Advertisiment
因此, 牛奶可以作為日常補鈣的主要食品。 其他奶類制品如酸奶、奶酪、奶片, 都是良好的鈣來源。

蝦皮、海帶等海產品

蝦皮和海帶是含鈣較高的海產品, 100克蝦皮含鈣約1000毫克, 每天吃上25克, 就可以補鈣250毫克。 用蝦皮做湯或做餡都是日常補鈣的不錯選擇。 海帶與肉類同煮或是煮熟后涼拌, 都是不錯的美食。

大豆及其豆制品

大豆是高蛋白食物, 含鈣量也很高, 100克大豆含鈣約200毫克。 100克豆漿含鈣約600毫克, 100克豆腐含鈣量約230毫克, 其他豆制品也是補鈣的佳品。

溫馨提示

豆漿需要煮開才能飲用。

豆腐以及其他豆制品均不宜與菠菜一起烹制。 或者將綠色蔬菜先焯一下, 除去草酸, 再和豆腐一起炒, 以免影響本身及其他食物中的鈣吸收。

Advertisiment

大米和白面中含有很多植酸, 影響鈣的吸收。 制作前, 最好先將面粉發酵或把大米放在溫水里浸泡一下。

少吃高鹽、高油、高蛋白飲食, 如漢堡、炸雞、土豆片等;少吃高磷食品, 如汽水、可樂等。 前者增加鈣的排出, 后者妨礙鈣的吸收。

骨頭湯里的含鈣量很低, 老百姓中流傳的喝骨頭湯補鈣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豆制品若與肉類同烹, 則會味道可口, 營養豐富。

Q5:鈣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A:鈣是毒性最小的礦物質之一, 但攝入過多也會有不良反應——

干擾其他礦物質的吸收 在腸道的吸收過程中, 二價陽離子之間常常有相互拮抗的作用, 故鈣攝入過多會減少鋅、鐵、銅的吸收, 從而出現食欲不良、貧血等癥狀。

增加腎結石的危險 有資料表明,

Advertisiment
長期高鈣飲食有促進腎結石的潛在危險, 但長期低鈣飲食更容易造成腎結石, 應以適度為宜。

影響食欲 鈣攝入過多會導致寶寶食欲不振, 有的還會引起便秘等。

所以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 每日攝入的元素鈣量以不超過2克為宜。

【專家】沈理笑

寶寶是不是缺鈣, 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 因為大家都從很多渠道了解到, 寶寶一旦缺鈣, 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其實, 我們平時所說的“缺鈣”, 在醫學上的正規稱呼是“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主要見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 尤其是1歲以內的寶寶更多見, 常常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造成:

①日照不足導致寶寶皮膚合成的內源性維生素D不足;

Advertisiment

②維生素D攝入不足;

③維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1歲以內的寶寶生長發育相對較快, 如果不及時補充維生素D, 則容易發生佝僂病;

④疾病因素:一些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消化吸收, 以致發生佝僂病。

Q1:0-3歲的寶寶“缺鈣”會有哪些表現呢?

A:出汗

缺少維生素D會使寶寶出現與氣溫、季節無關的多汗, 出汗又多在入睡后的后半夜, 多為頭部出汗。 汗液會刺激皮膚引起瘙癢, 而寶寶又不會抓撓, 所以只有靠搖頭摩擦皮膚止癢, 時間一久, 后腦勺處的頭發就會被磨光, 就形成枕禿。

精神煩躁

寶寶比較“作”, 很煩躁、不聽話、愛哭鬧、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不如以往活潑、脾氣怪等。

睡眠不安

寶寶不易入睡, 易驚醒、夜驚、早醒, 醒后哭鬧難止。

出牙晚

正常寶寶4-8個月開始出牙,

Advertisiment
而有的“缺鈣”寶寶到1歲半時仍未出牙。

前囟門閉合晚

正常寶寶1歲半前囟門閉合, “缺鈣”的寶寶則前囟門寬大, 閉合延遲。

運動發育落后

正常寶寶8個月獨坐穩, 1周歲能走幾步, 而“缺鈣”寶寶智力正常, 運動能力卻常常落后同齡的小朋友。

其他骨骼異常表現

不同年齡階段骨骼的異常表現是不一樣的, 最早的僅僅是頭部骨骼的異常, 一般都不是在醫生體檢的時候才會被發現, 如“乒乓頭”、“方顱”等。

隨著寶寶會坐、會走, 胸骨和下肢承重骨也會表現出異常。 而最容易被爸爸媽媽發現的是肋緣外翻、雞胸或漏斗胸, 即胸骨前凸或下緣內陷, 醫學上稱作“雞胸”和“漏斗胸”;胸部肋骨向外突起, 明顯能看見雙側的肋骨, 則稱為“肋骨外翻”。

當寶寶站立或行走時,由于骨頭較軟,身體的重力使寶寶的兩腿向內或向外彎曲,就是所謂的“X”型腿或“O”型腿。嚴重“缺鈣”的寶寶久坐后可引起脊柱后彎,也有出現側彎的,如果影響到骨盆,還會成為女性難產的因素之一。個別的寶寶還會發生病理性骨折。

免疫功能差

寶寶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瀉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骨骼畸形一旦發生,很難恢復正常,即使用藥物也難以糾正,常常需要手術治療,因此要注重佝僂病的預防。

Q2:如何預防“缺鈣”?

A:多曬太陽

對嬰幼兒來講,曬太陽是一個非常經濟實惠的補鈣方法,它對寶寶的身體非常有益。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轉變成內源性的維生素D,幫助寶寶對鈣、磷的吸收,預防佝僂病。

曬太陽時,寶寶可受到直射、散射以及反射光的三種作用。對嬰幼兒較為適用的是散射或反射光,因為陽光直射時強度較大,而且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下也會損傷寶寶嬌嫩的皮膚。

曬太陽最好選擇清潔、平坦、干燥、綠化較好、空氣流通但又避開強風、噪音的地方。春秋季以上午10-11點、下午2-3點為宜;夏季可安排在上午8-9點、下午4-5點;冬季在中午為宜。夏天應在樹蔭下,避免日光直射。時間可從最初的5分鐘逐漸延長到30分鐘左右。

曬太陽時,不要隔著玻璃曬,因為玻璃、煙塵、衣服都能阻擋紫外線穿過,故接受日光照射時,盡量使皮膚過多地暴露在陽光下。一般可以根據不同的氣溫盡量暴露小兒的皮膚,夏季,寶寶可穿短褲或小尿片,一件小背心即可;春秋季以暴露四肢為主;冬季則暴露頭面部和臀部。紫外線對視網膜有刺激作用,所以寶寶應背對太陽。

補充維生素D

如果嬰幼兒戶外活動少,就應及時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的每日需要量為400國際單位。生后2周左右可開始給予維生素D,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用量應適當增加,尤其前3個月應加倍(即每天800單位),以后改為每天400單位。

補充鈣劑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天元素鈣的攝入量要達到300毫克,6-12個月為400毫克,1-4周歲為600毫克,其中1/3可通過額外的鈣制劑進行補充。

不同品牌的鈣制劑吸收率有所不同,因此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吸收率高的鈣制劑。有不少寶寶在剛開始添加鈣劑時拒絕服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適應這種口味,所以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哦!

Q3:市場上的鈣劑種類繁多,爸爸媽媽該如何進行選擇呢?

A:市售的鈣劑種類繁多,已不下數百種,兒童劑型以粉劑、溶液、糖漿為主,成人還有各種片劑。究其基本成分大多是各種形式的鈣鹽,如碳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檸檬酸鈣等等。

判斷某種鈣劑好壞主要是依據其含可利用鈣元素的多少、溶解度和吸收率的高低等因素——

可利用鈣元素的比例:碳酸鈣為40%、磷酸氫鈣為23%、醋酸鈣為22.2%、檸檬酸鈣為21%、乳酸鈣為13%、葡萄糖酸鈣為9%。

溶解度:溶解度好的鈣劑相對容易吸收。左旋乳酸鈣溶解度最好,依次是氯化鈣、葡萄糖酸鈣、氨基酸鈣、檸檬酸鈣、碳酸鈣。碳酸鈣的含鈣量高,但溶解度較低,為了提高溶解度,商家在制造過程中將碳酸鈣磨成超細粉末,然后加以黏合,使藥物能夠迅速崩解,克服其溶解度低的缺點。

吸收率: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協助,通常補充的鈣吸收率為25%-50%。還有研究表明,分次小劑量服用比一次大劑量服用的吸收率高。如早晨一次服用2克元素鈣,其吸收率為14%,若分為4次,每次0.5克,其吸收率可提高到29%。

則稱為“肋骨外翻”。

當寶寶站立或行走時,由于骨頭較軟,身體的重力使寶寶的兩腿向內或向外彎曲,就是所謂的“X”型腿或“O”型腿。嚴重“缺鈣”的寶寶久坐后可引起脊柱后彎,也有出現側彎的,如果影響到骨盆,還會成為女性難產的因素之一。個別的寶寶還會發生病理性骨折。

免疫功能差

寶寶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瀉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骨骼畸形一旦發生,很難恢復正常,即使用藥物也難以糾正,常常需要手術治療,因此要注重佝僂病的預防。

Q2:如何預防“缺鈣”?

A:多曬太陽

對嬰幼兒來講,曬太陽是一個非常經濟實惠的補鈣方法,它對寶寶的身體非常有益。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轉變成內源性的維生素D,幫助寶寶對鈣、磷的吸收,預防佝僂病。

曬太陽時,寶寶可受到直射、散射以及反射光的三種作用。對嬰幼兒較為適用的是散射或反射光,因為陽光直射時強度較大,而且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下也會損傷寶寶嬌嫩的皮膚。

曬太陽最好選擇清潔、平坦、干燥、綠化較好、空氣流通但又避開強風、噪音的地方。春秋季以上午10-11點、下午2-3點為宜;夏季可安排在上午8-9點、下午4-5點;冬季在中午為宜。夏天應在樹蔭下,避免日光直射。時間可從最初的5分鐘逐漸延長到30分鐘左右。

曬太陽時,不要隔著玻璃曬,因為玻璃、煙塵、衣服都能阻擋紫外線穿過,故接受日光照射時,盡量使皮膚過多地暴露在陽光下。一般可以根據不同的氣溫盡量暴露小兒的皮膚,夏季,寶寶可穿短褲或小尿片,一件小背心即可;春秋季以暴露四肢為主;冬季則暴露頭面部和臀部。紫外線對視網膜有刺激作用,所以寶寶應背對太陽。

補充維生素D

如果嬰幼兒戶外活動少,就應及時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的每日需要量為400國際單位。生后2周左右可開始給予維生素D,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用量應適當增加,尤其前3個月應加倍(即每天800單位),以后改為每天400單位。

補充鈣劑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天元素鈣的攝入量要達到300毫克,6-12個月為400毫克,1-4周歲為600毫克,其中1/3可通過額外的鈣制劑進行補充。

不同品牌的鈣制劑吸收率有所不同,因此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吸收率高的鈣制劑。有不少寶寶在剛開始添加鈣劑時拒絕服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適應這種口味,所以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哦!

Q3:市場上的鈣劑種類繁多,爸爸媽媽該如何進行選擇呢?

A:市售的鈣劑種類繁多,已不下數百種,兒童劑型以粉劑、溶液、糖漿為主,成人還有各種片劑。究其基本成分大多是各種形式的鈣鹽,如碳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檸檬酸鈣等等。

判斷某種鈣劑好壞主要是依據其含可利用鈣元素的多少、溶解度和吸收率的高低等因素——

可利用鈣元素的比例:碳酸鈣為40%、磷酸氫鈣為23%、醋酸鈣為22.2%、檸檬酸鈣為21%、乳酸鈣為13%、葡萄糖酸鈣為9%。

溶解度:溶解度好的鈣劑相對容易吸收。左旋乳酸鈣溶解度最好,依次是氯化鈣、葡萄糖酸鈣、氨基酸鈣、檸檬酸鈣、碳酸鈣。碳酸鈣的含鈣量高,但溶解度較低,為了提高溶解度,商家在制造過程中將碳酸鈣磨成超細粉末,然后加以黏合,使藥物能夠迅速崩解,克服其溶解度低的缺點。

吸收率: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協助,通常補充的鈣吸收率為25%-50%。還有研究表明,分次小劑量服用比一次大劑量服用的吸收率高。如早晨一次服用2克元素鈣,其吸收率為14%,若分為4次,每次0.5克,其吸收率可提高到29%。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