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缺少安全感的表現有哪些

從“同為一體”到成為“獨立個體”

寶寶需要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個獨立個體

在出生後第一年的後半段, 寶寶開始了一個被認為是“孵化”的成長進程。 寶寶已經認識到除媽媽之外, 外面還有一個廣闊的天地。 在第二年的整個成長過程中, 寶寶對自我的認識逐漸成熟起來, 從一開始的認為“媽咪和我同為一體”發展到認為“我和媽咪有所不同”, 然後再進而認識到“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諸如“我的”、“我”、“我的東西”一類的詞反映了孩子對獨立于母親的自我的追求。

與媽媽分離時的不安

初期的親密能減少以後分離的不安

Advertisiment

在出生後第一年的後半段中, 寶寶會開始害怕與媽媽分離, 這同樣是一個正常的成長現象。 過去常常有這麼一種看法, 認為如果在第一年裡媽媽不離開孩子的話, 她就會寵壞孩子, 孩子會永遠都纏著她不放。 儘管有關依附性的研究已經表明事實恰恰相反, 但現在仍然有許多人還相信這種觀點。 其實, 寶寶在一開始的時候越是與媽媽感情親密, 長大後與媽媽分離所帶來的不安就會越少。

當孩子在玩耍的時候, 感情親密的媽媽待在孩子的身邊, 或者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到媽媽就在身邊, 這能夠起到對孩子的不安進行調節的作用, 給孩子以這樣的資訊:“大膽去探索。 ”與媽媽關係親密的孩子在腦子裡存儲著十分豐富的關於媽媽的心理印象,

Advertisiment
因而即使是在他與媽媽沒有目光接觸的情況下, 他也能在心裡感到媽媽時時都與他在一起。

媽媽的陪伴讓寶寶更大膽地嘗試

在和媽媽一起遇到陌生的玩耍環境時, 孩子既有著探索新環境的欲望, 又有著依附于媽媽這個熟悉的照料者的需要, 他往往必須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即使是心裡感到很踏實的孩子, 一旦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 在開始進行探索之前也會緊緊地依偎著媽媽, 其原因就在於此。

依附型養育有助於寶寶在依偎著媽媽與放手去探索之間找到平衡。 在探索陌生環境的過程中, 孩子會時不時地確認一下媽媽就在身邊, 為的是消除恐懼和疑慮。 有媽媽在身邊似乎能增加孩子進行探索的動力。

Advertisiment
由於孩子不必浪費精力去擔心媽媽是否在身邊、是否會離去, 因而他能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探索中去。

總有那麼一天, 他將不再緊緊地纏著媽媽, 開始輕鬆愉快地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漸漸地遠離充滿母愛的家庭大本營, 但是還會時不時地跑回來進行情感上的重新補充。 如果你對與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學步期寶寶做一下觀察, 你將會注意到, 他們會定期地跑回到媽媽的身邊, 坐在媽媽的膝上, 得到一次讓他消除恐懼的愛☆禁☆撫, 或者僅僅是獲得一個受到媽媽照料的短暫機會——這是再一次跑開去玩耍之前情感上的休息和補充。

對母子感情缺乏安全感的寶寶

Advertisiment

對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缺乏安全感的寶寶在尋求這種平衡的過程中會遇到比較多的困難。 他們很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來纏著媽媽不放, 也可能會脫離媽媽和玩耍的環境, 變得孤僻起來。

已故英國心理學家約翰·波爾比是依附性理論最有影響的研究者之一, 他認為:“缺乏自信的孩子不會相信他的依附物件們在他需要的時候會對他伸出援手, 他採用一種纏著不放的策略來確保能夠得到他們的幫助。 他對媽媽是否會幫助他沒有把握, 因此這種擔憂會一直盤踞在他的心頭;心裡如果充滿了這種擔憂, 那就會阻礙他的獨立和探索, 從而妨礙他進行學習。 ”

依附性養育承認這麼一條成長原則:寶寶在有能力輕鬆自如地把握好自己的獨立性之前,

Advertisiment
必定要經歷一個健康的依賴階段。

對與母親分離更敏感的寶寶

有些寶寶比別的孩子對與母親分離更為敏感。 因此在第二年中, 你的教養目標之一就是要瞭解孩子在什麼場合能夠輕鬆、愉快地離開你, 是否能經常離開你, 能夠離開你多長時間。

有些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感到不安, 原因在於他們的媽媽在分離時總是為他們感到擔憂。 在第一年中你和你的寶寶之間的關係越健康, 那麼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之間你的寶寶就越能夠高高興興地與你分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