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的價值觀與人格教育培養

卡爾-羅傑斯的人格理論核心, 是要做真實的自我, 我認為這就是儒家的誠, 儒家的誠, 不是堅定不移的善良, 不是服務的熱忱和意願, 而是與智慧一體的, 這種智慧, 能夠回到生命體驗的實質, 能夠呈現中庸之道之後的事實。 這種忠於內心情感原則, 就是誠。 儒家講“誠則明也, 明則誠也”, 誠就是事實, 明就是智慧, 既然是事實, 就不會有欺騙, 既然是智慧, 就不會受人愚弄。 但是, 要做真實的自己, 要體現自己的真性情, 不是那麼容易的, 做真實的自我, 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也是終極的目標。

做真實的自己, 就不會有委曲求全的感覺,

Advertisiment
自然是可以長久的。 做真實的自己, 對生命的態度是開放的, 這種開放態度得到的體驗, 使個人感覺對生活的勝任感和力量感, 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師回到真實的自己, 學生自然回到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 回到真實的自己, 周圍的人也會回到真實的自己, “同氣相求”, 相互吸引的法則如此。

回到真實的自己, 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 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 說到價值觀, 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條, 但是卡爾羅傑斯關於價值觀的理論, 大大豐富了價值觀的內容, 就人格教育來說, 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們面臨的價值觀危機不是源於我們喪失了價值觀, 而是我們的價值觀與人生經驗的矛盾和分離, 事實就是事實,

Advertisiment
沒有對錯, 我們的價值觀與事實不符, 不符合社會現實, 不符合自己的經驗, 一定是我們的價值觀錯了, 我們的價值觀錯了, 社會的價值觀就錯了, 我們是社會最直接的組成部分, 是對社會直接產生影響的部分。 價值觀錯了, 人格出現分裂, 痛苦和抱怨就產生了。

關於價值觀

生物體通過行為表現出對某個客體或者目標的偏好性, 這種偏好性稱為操作性價值觀, 他不需要任何認知和概念性思維的參與, 僅僅是有機體通過選擇某客體、拒絕某客體的價值選擇。 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宮裡時, 蚯蚓就會選擇往光滑的一邊爬, 而不會選擇鋪有砂紙的一邊, 這就是操作性價值。

比如, 我的孩子生下來就喜歡吃脆性的涼菜,

Advertisiment
喜歡吃酸的東西, 有的孩子抓歲, 多次抓相同的東西。

操作性價值觀也可以處理複雜的事情。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 把20多種食物放在嬰兒面前, 孩子自己會取符合自己身體健康的食物。

第二種價值叫構想價值, 也就是機體對文字符號(佛法稱為名相)客體的偏好。 比如“真誠至上”的信念, 就是一個構想價值。

通常我們的道德信條都是構想性價值觀, 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和接受的, 是虛假的, 是“高要求”的, 但是我們跟著它走了, 久之我們自己也分不清楚, 什麼是真實的自我, 什麼是虛假的自我。

案例:一個大孩子去搶小孩子的東西, 小孩子不同意, 結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 小孩子的東西被搶走, 大哭。 這時候, 小孩子的媽媽非但不保護自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反而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不哭, 你要學習孔融讓梨, 把你的東西讓給哥哥玩。 ”小孩子由於沒有得到安慰, 一直哭個不停, 媽媽對孩子孩子說了六次要學“孔融讓梨”。 小讓大, 是媽媽的價值觀, 但是在小孩子的眼裡看來, 自己的東西被搶了人被咬了還要忍讓, 天理何在!

構想價值觀越接近操作價值觀, 合理性越好。 比如, 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應該是物權主人優先原則, 別人要用自己的東西, 是要經過自己同意的。 這種價值觀是否會讓孩子長大後變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 一個物權得到尊重的人, 他因而更有安全感, 更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一個從小物質不匱乏的人, 他成人後, 精神層面的匱乏感就弱,

Advertisiment
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滿足, 物權主體資格得到尊重, 他就會逐漸變得慷慨。 所以, 儒家提倡先滿足一定程度的自私, 來塑造一個人為公的精神。 真正的貪欲, 來自於精神層面的貧乏, 這是一種負面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 有可能從此就走上虛假的自我, 這種人是“優秀”的, 但是也是緊張的, 這種緊張, 感召來的人和事, 終究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人生的際遇大多不夠理想。 有天, 我對我對一位常做善事且對孩子嚴格的朋友說:“以你的為人來說, 積了德給子孫後代, 你的孩子會很有作為, 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

關於構想價值觀, 孔子講:“己所不欲, 勿施與人。 ”那麼“己所欲”呢?要慎施於人。

最後一種叫客體價值,就是從客體可取性方面考慮,而不管是否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以為給孩子的關注越多越好,結果成了關愛強迫症,讓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卻總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

價值觀的演變與回歸

操作性價值觀不只是嬰兒有,一個人格成熟的人,總是以操作性價值觀為主導,所以孟子講,一個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從嬰兒來看,嬰兒有如下現象:

嬰兒饑餓時不舒服,會哭,會大聲而明確的表達出來(成人經常撒謊)。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嬰兒吃飽以後,不再留戀和喜歡,甚至表現出厭惡,從來不會佔有食物(成人不是這樣)。

嬰兒喜歡被關注、擁抱等能夠帶來安全感的行為。(成人喜歡被擁抱的情況極少,要選擇物件)。

嬰兒喜歡來自于自己身體的新奇的體驗,即使發現自己的腳趾頭都會快樂,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強(成人變得保守呆板)。

嬰兒不喜歡苦味,疼痛和突發的巨大聲響(成人有改變)。

可以看出,嬰兒的操作性價值觀,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價值判斷過程,而不是一個不變的固定系統。正如對同一種食物,他有時喜歡,有時厭惡,他喜歡安全和輕鬆,但是為了滿足好奇,他又可以放棄這種環境。這種價值,來自內部的天然的感覺,是一種本有的智慧。不象我們成人,被父母的意願,宗教的經文、某個領域的權威或者廣告宣傳所左右。嬰兒喜歡清楚地知道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哪個人對他好哪個人對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時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價值判斷很多時候都是僵化、無效和不明確的,成人是怎麼從嬰兒完美而有效的價值判斷狀態退變的呢?

嬰兒需要愛,他也同樣愛父母,對父母表現出無限的忠誠性,所以他為了愛改變自己。比如,一個孩子喜歡扯姐姐的頭髮,他覺得聽到姐姐又哭又鬧很開心,但是家長會給他懲戒。多次以後,他就會形成一個概念,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為好,堅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對自己的愛,拒絕愛的行為,是反生命的。他會把別人的價值判斷內化,變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為了愛,他遠離了自己先天的判斷機制,放棄了自己的內部評價,以別人的價值預設引導自己的行為。

已經內化的社會價值觀的誤區

掙錢越多越好。(來自社會,已經深刻影響到家庭 )

人們最需要學習的是知識,這是精英與平庸的區別。(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

流覽和娛樂性、探索性的閱讀不被人認可。(來自學校)

緊跟潮流很重要。(來自於媒體和商業廣告)

愛自己周圍的人是最高美德。(來自於宗教)

競爭比合作好。(來自於商業公司)

名牌產品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來自於商業宣傳)

南懷瑾先生講,人格獨立,要“卓爾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沒有人提倡過,人類作為個體,更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和信念,我們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就是超越思維的感覺,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歎。

機遇

當我們尋求內在的獨立,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時,轉機就出現了。心理輔導發現,自主意識的出現,自己準備做真實的自我時,治癒就開始了,這是所有有效心理輔導的共同特徵。當我們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勝任,感到自豪,我們就會慢慢珍惜和欣賞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銳于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和反應,這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感覺而不是活在思維裡,自我的覺醒就開始了。如此,我們會對自己的體驗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甚至與自己的體驗融為一體,我們的價值取向將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嬰兒期的價值取向又重新出現,即來自內部感覺的的特異性的、情境性的反應能力,這比籠統的道理強過百倍。這樣,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可以趨近于知時知量,趨近於中庸之道。

對於外部的價值觀,我們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參考,遠不如我們的經驗和直覺更有用。對待外部的價值觀,就像服中藥,要看它是否能夠恢復或者強化機體本有的運轉機制。

成熟的人格體現

理想的價值觀:我們既能調動豐富的經驗與認知功能,又能相信來自自己身體內部的真實的感受。

對於成熟的個體來說,價值判斷的趨向於客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滿足自己主體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強壯。這聽起來是自私的,是否會損害到人際關係?事實上,美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有足夠真實自我感的人,他自然會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於他的人格的穩定性,更能夠給他人安全感和信賴感,從而與人保持親密而互助的關係。純粹的利己和利他,都會給人壓力,從而產生人際關係的疏離感,良好而輕鬆的人際關係,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價值判斷,果斷的特質與嬰兒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參考。

有時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價值判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判斷就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正視自己的缺點,允許自己犯錯誤,就會更好地在錯誤經驗裡學習,使我們的判斷模式不斷趨近于完善,從而達到真正的自我實現。如果我們信任自己,運用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做判斷,將比單純地使用理論知識更為明智;一個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斷,要比單獨的一個頭腦所做的判斷要敏感準確的多。

卡爾.羅傑斯根據自己研究發現,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開闊,價值取向都是有利於個人、周圍的人以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給孩子愛和自由,得到重視,能夠自由體驗生活時,他來自自我的價值導向就會出現,成人也是如此。

我們不需要哲學家和統治者或者牧師從外界強加一個普適的價值觀到我們身上,相反,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從我們的經驗中,浮現出普適的價值觀,在把這種價值觀,與《論語》諸書做個對照,發現聖人的語言,不是說教,而是可以印證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所以我們批評社會價值觀同時,更多地要從自己做起,這是現實可行的。

對自己瞭解多少,對社會就瞭解多少,自己改變多少,世界就改變多少。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魯魯的一個同學,他媽媽許諾說,畢業考試平均過80分,就給他買一個遊戲機。結果他平均81,得到了遊戲機。魯魯很羡慕,說自己平均已經90多了,可什麼獎勵都沒得到。我說,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對學習也更有信心,還考上了好學校,在人生道路上邁出了很好的一步,這些,如果拿一部遊戲機和你換,你願意嗎?當然不願意!

任何獎勵都比不上自己從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

物質激勵是一種非常膚淺的激勵機制,它將金錢設置為奮鬥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所能提供的動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說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即使缺,也絕不是什麼生活必須品,從這個意義來說,任何物質獎勵都是可有可無的,一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寧肯放棄。所以,某些看起來生了效的物質激勵,實際上只是巧合,只產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內在動力,孩子所取得的那個成績,和獎勵沒有多大關係,有沒有那個獎勵,成績也會相差無幾。

從來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靠金錢獎出來的,相反,金錢的刺激往往會起反作用。這種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學習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種享受,學習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才需要物質補償。這就把整個事情搞顛倒了!

我們堅信有錢能使鬼推磨,於是把孩子變成推磨的鬼。但如此一來,他即便獲得了錢,於其精神的成長來說,也是一種倒退。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了學習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能從學習本身得到樂趣,學習才是可持續的。學習是這樣,工作、生活都是這樣,孩子終會長大,終將去面對自己的人生,一個人,如果總是在為別人的激勵而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就永遠處於桎梏之中,這不是很可悲嗎?

最後一種叫客體價值,就是從客體可取性方面考慮,而不管是否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以為給孩子的關注越多越好,結果成了關愛強迫症,讓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卻總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

價值觀的演變與回歸

操作性價值觀不只是嬰兒有,一個人格成熟的人,總是以操作性價值觀為主導,所以孟子講,一個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從嬰兒來看,嬰兒有如下現象:

嬰兒饑餓時不舒服,會哭,會大聲而明確的表達出來(成人經常撒謊)。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嬰兒吃飽以後,不再留戀和喜歡,甚至表現出厭惡,從來不會佔有食物(成人不是這樣)。

嬰兒喜歡被關注、擁抱等能夠帶來安全感的行為。(成人喜歡被擁抱的情況極少,要選擇物件)。

嬰兒喜歡來自于自己身體的新奇的體驗,即使發現自己的腳趾頭都會快樂,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強(成人變得保守呆板)。

嬰兒不喜歡苦味,疼痛和突發的巨大聲響(成人有改變)。

可以看出,嬰兒的操作性價值觀,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價值判斷過程,而不是一個不變的固定系統。正如對同一種食物,他有時喜歡,有時厭惡,他喜歡安全和輕鬆,但是為了滿足好奇,他又可以放棄這種環境。這種價值,來自內部的天然的感覺,是一種本有的智慧。不象我們成人,被父母的意願,宗教的經文、某個領域的權威或者廣告宣傳所左右。嬰兒喜歡清楚地知道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哪個人對他好哪個人對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時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價值判斷很多時候都是僵化、無效和不明確的,成人是怎麼從嬰兒完美而有效的價值判斷狀態退變的呢?

嬰兒需要愛,他也同樣愛父母,對父母表現出無限的忠誠性,所以他為了愛改變自己。比如,一個孩子喜歡扯姐姐的頭髮,他覺得聽到姐姐又哭又鬧很開心,但是家長會給他懲戒。多次以後,他就會形成一個概念,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為好,堅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對自己的愛,拒絕愛的行為,是反生命的。他會把別人的價值判斷內化,變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為了愛,他遠離了自己先天的判斷機制,放棄了自己的內部評價,以別人的價值預設引導自己的行為。

已經內化的社會價值觀的誤區

掙錢越多越好。(來自社會,已經深刻影響到家庭 )

人們最需要學習的是知識,這是精英與平庸的區別。(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

流覽和娛樂性、探索性的閱讀不被人認可。(來自學校)

緊跟潮流很重要。(來自於媒體和商業廣告)

愛自己周圍的人是最高美德。(來自於宗教)

競爭比合作好。(來自於商業公司)

名牌產品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來自於商業宣傳)

南懷瑾先生講,人格獨立,要“卓爾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沒有人提倡過,人類作為個體,更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和信念,我們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就是超越思維的感覺,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歎。

機遇

當我們尋求內在的獨立,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時,轉機就出現了。心理輔導發現,自主意識的出現,自己準備做真實的自我時,治癒就開始了,這是所有有效心理輔導的共同特徵。當我們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勝任,感到自豪,我們就會慢慢珍惜和欣賞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銳于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和反應,這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感覺而不是活在思維裡,自我的覺醒就開始了。如此,我們會對自己的體驗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甚至與自己的體驗融為一體,我們的價值取向將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嬰兒期的價值取向又重新出現,即來自內部感覺的的特異性的、情境性的反應能力,這比籠統的道理強過百倍。這樣,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可以趨近于知時知量,趨近於中庸之道。

對於外部的價值觀,我們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參考,遠不如我們的經驗和直覺更有用。對待外部的價值觀,就像服中藥,要看它是否能夠恢復或者強化機體本有的運轉機制。

成熟的人格體現

理想的價值觀:我們既能調動豐富的經驗與認知功能,又能相信來自自己身體內部的真實的感受。

對於成熟的個體來說,價值判斷的趨向於客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滿足自己主體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強壯。這聽起來是自私的,是否會損害到人際關係?事實上,美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有足夠真實自我感的人,他自然會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於他的人格的穩定性,更能夠給他人安全感和信賴感,從而與人保持親密而互助的關係。純粹的利己和利他,都會給人壓力,從而產生人際關係的疏離感,良好而輕鬆的人際關係,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價值判斷,果斷的特質與嬰兒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參考。

有時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價值判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判斷就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正視自己的缺點,允許自己犯錯誤,就會更好地在錯誤經驗裡學習,使我們的判斷模式不斷趨近于完善,從而達到真正的自我實現。如果我們信任自己,運用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做判斷,將比單純地使用理論知識更為明智;一個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斷,要比單獨的一個頭腦所做的判斷要敏感準確的多。

卡爾.羅傑斯根據自己研究發現,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開闊,價值取向都是有利於個人、周圍的人以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給孩子愛和自由,得到重視,能夠自由體驗生活時,他來自自我的價值導向就會出現,成人也是如此。

我們不需要哲學家和統治者或者牧師從外界強加一個普適的價值觀到我們身上,相反,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從我們的經驗中,浮現出普適的價值觀,在把這種價值觀,與《論語》諸書做個對照,發現聖人的語言,不是說教,而是可以印證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所以我們批評社會價值觀同時,更多地要從自己做起,這是現實可行的。

對自己瞭解多少,對社會就瞭解多少,自己改變多少,世界就改變多少。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魯魯的一個同學,他媽媽許諾說,畢業考試平均過80分,就給他買一個遊戲機。結果他平均81,得到了遊戲機。魯魯很羡慕,說自己平均已經90多了,可什麼獎勵都沒得到。我說,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對學習也更有信心,還考上了好學校,在人生道路上邁出了很好的一步,這些,如果拿一部遊戲機和你換,你願意嗎?當然不願意!

任何獎勵都比不上自己從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

物質激勵是一種非常膚淺的激勵機制,它將金錢設置為奮鬥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所能提供的動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說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即使缺,也絕不是什麼生活必須品,從這個意義來說,任何物質獎勵都是可有可無的,一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寧肯放棄。所以,某些看起來生了效的物質激勵,實際上只是巧合,只產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內在動力,孩子所取得的那個成績,和獎勵沒有多大關係,有沒有那個獎勵,成績也會相差無幾。

從來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靠金錢獎出來的,相反,金錢的刺激往往會起反作用。這種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學習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種享受,學習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才需要物質補償。這就把整個事情搞顛倒了!

我們堅信有錢能使鬼推磨,於是把孩子變成推磨的鬼。但如此一來,他即便獲得了錢,於其精神的成長來說,也是一種倒退。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了學習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能從學習本身得到樂趣,學習才是可持續的。學習是這樣,工作、生活都是這樣,孩子終會長大,終將去面對自己的人生,一個人,如果總是在為別人的激勵而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就永遠處於桎梏之中,這不是很可悲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