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的五個行為習慣家長要正確指引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掌中寶, 看著自己的寶貝健康快樂的長大是爸爸媽媽最大的心願。 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總會有一些不好的毛病或壞習慣影響到孩子, 如何讓孩子不受這些小毛病影響呢, 面對寶貝的壞習慣家長又如何應對呢。

家長要正確指引寶寶以下五個行為習慣

一、寶寶太粘人

8個月的時候, 寶寶就能辨認熟人的面孔並對陌生人產生戒心, 當他見到陌生人或是到一個陌生地方的時候, 他就會藏在爸爸媽媽身後或一直“賴在”爸爸媽媽身上, 尋求安全感, 要是陌生人來“搭訕”, 他便把頭埋在爸媽身上,

Advertisiment
不理不睬;要是被觸犯了, 便開始尖叫或是哭鬧等方式來反抗。

即使是在家裡, 媽媽也必須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 走到哪裡, 他就跟到哪裡。 如果媽媽要出門, 他就徹底翻臉了, 又是哭又是鬧, 以至於家長都很為難, 不知道怎麼對付……

這樣的情況相信很多年輕父母都遇到過, 不要過於煩惱, 也不要太牽就孩子, 可以看看以下經驗:

先學會獨立。 寶寶在一歲左右的時候會萌發一種獨立意識, 如, 不如爸媽餵飯, 要自己走, 甚至想自己穿衣服穿鞋, 面對寶寶這種積極向上的獨立性意識, 父母應該予以保護, 多給寶寶一些機會, 讓他自己嘗試著做, 不管做的好還是不好, 這種獨立的意識漸漸的增強了, 寶寶才會更少粘人。

Advertisiment

試著講道理。 雖然寶寶還小, 並不明白太多的道理, 但也開始慢慢能聽懂爸爸媽媽的話了, 每次離開的時候, 父母試著個寶寶溝通, 告訴他, “媽媽要去買菜啦, 很快就回來”, “爸爸要上班了, 寶寶乖乖啊”, 這樣時間長了, 寶寶也可以逐漸的接受了。

逐漸式的分離。 在寶寶玩的開心的時候, 爸爸媽媽可以適當的離開一下, 然後繼續和寶寶玩耍, 等再一次寶寶獨自玩的適合, 再離開幾分鐘, 讓寶寶慢慢適應分離。

二、寶寶太愛吃零食

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愛吃零食, 那些色彩紛呈、形狀各異的包裝袋對於他們有著無窮的吸引力。 有的寶寶還專愛吃一些垃圾食品, 而且常常因為吃太多零食而對正餐興趣寥寥, 最後以至於影響身體的健康。

Advertisiment

這一點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一些習慣一旦養成就較難更正, 沒有看到愛吃的, 或是什麼時候不讓吃, 寶寶就開始鬧脾氣, 最終雖然沒吃零食, 飯也沒吃, 還要好好安慰一番。 也許下面的一些小建議會有幫助。

家裡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適當地買些健康的食品, 如全麥餅乾、鮮牛奶、優酪乳、水果、可生吃的蔬菜、各類堅果等;

大人以身作則, 養成良好的習慣, 這樣對於寶寶也有帶頭作用;

給寶寶一個愉快的吃飯方式, 如菜色的適當變化, 可愛的餐具, 吃飯時輕鬆活潑的氣氛, 讓寶寶盡可能參與一些做飯的過程等;

平時成人也愛吃一些零食來排解心中抑鬱和煩悶, 同樣的, 孩子愛吃零食也是因為陪伴他們的大多是玩具或是電視,

Advertisiment
零食成為另一種慰藉。 所以爸爸媽媽應該多花時間和寶寶在一起, 玩的開心了, 也就忘了吃零食。 也是從引導心裡的方面來有效的應對這個問題。

三、寶寶說謊了

家長要正確引導寶寶的五個行為習慣

“誠信”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高頻詞, 而誠實也是作為衡量一個人品質的基本標準之一。 可有時候卻發現寶寶撒謊了, 這時父母會感到十分的不安和擔憂, 同時也會很生氣。

寶寶說謊了, 為什麼呢?有時寶寶說謊可能是無意識的, 寶寶太小, 還沒有形成足夠的理性思維, 對於現實和想像總不是分的那麼清, 並且他們也沒有很好的辨別事實真偽的能力, 加上語言表達的限制, 可能會無意撒謊;有時寶寶因為犯了錯誤,

Advertisiment
害怕被責駡, 便想用自己的“小精明”來逃脫懲罰。

寶寶說謊了, 怎麼辦呢?有一種說法叫“一等二聽三給”。 等, 既讓父母在得知孩子說慌後冷靜下來, 也給寶寶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 而不要對寶寶大呵大斥, 容易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聽, 即耐心的聽寶寶講, 弄清事情的原委, 然後加以正確引導, 也要讓寶寶明白說謊不是一件好事, 以後要避免;給, 給寶寶一個合理的評價, 適合的態度會讓寶寶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錯誤, 使寶寶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四、寶寶想交朋友了

每次帶著寶寶出去溜達時, 寶寶看到別的小朋友總是很興奮;看到有小哥哥或是小妹妹來家裡做客, 也是歡呼雀躍的。 可有時卻不是那麼高興了, 玩具被別人搶了,“比賽”輸了,“吃”了小朋友的拳頭……

交友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首先,帶著寶寶出去的時候要讓寶寶學會和別人打招呼,問候爺爺,跟阿姨說聲好,也要鼓勵寶寶去和別的小朋友玩,教他不可以打人,玩具和別人一起玩,吃的要先分給小朋友。如果寶寶和別的小朋友鬧的不愉快,要先弄明白原因,不要急著給孩子定性,“我家孩子太要強”“我們寶寶太膽小”“我們寶寶不愛說話”等,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以幫助孩子及時改正。

五、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

不知什麼時候那個可愛的小寶寶喜歡胡鬧,變得很不聽話,總是把玩具拼命地摔,家裡的書也大多“慘遭毒手”,有時候無緣無故的大聲哭鬧,怎麼勸也勸不好,自己玩玩具也變得很不耐煩……

寶寶怎麼啦?這是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是他進步和成長的標誌,這個時候是寶寶意志力、獨立性、自信、想像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只要寶寶的行為不具有傷害性,父母不要過於乾澀,那樣可能會對寶寶造成負面的影響。

當寶寶行為不合常理的時候,要儘量找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或是適當轉移他的注意力,以結束他的反常行為,有時候寶寶也有鬱積的情緒需要發洩,這個時候給他一定的時間和自由,發洩完了寶寶也許就心情舒暢了。對於寶寶的胡鬧,爸爸媽媽也可以適當地講講道理,慢慢的寶寶能聽懂了,也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總之,父母是寶寶人生的最重要也是最初的老師,家庭教育對寶寶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只要爸爸媽媽心中有愛,加上合理的引導,相信您的寶寶可以快樂健康的長大。

小編總結:作為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從而給出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健康成長。文章中提到的五個行為習慣,爸爸媽媽們可要多加注意了!

玩具被別人搶了,“比賽”輸了,“吃”了小朋友的拳頭……

交友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首先,帶著寶寶出去的時候要讓寶寶學會和別人打招呼,問候爺爺,跟阿姨說聲好,也要鼓勵寶寶去和別的小朋友玩,教他不可以打人,玩具和別人一起玩,吃的要先分給小朋友。如果寶寶和別的小朋友鬧的不愉快,要先弄明白原因,不要急著給孩子定性,“我家孩子太要強”“我們寶寶太膽小”“我們寶寶不愛說話”等,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以幫助孩子及時改正。

五、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

不知什麼時候那個可愛的小寶寶喜歡胡鬧,變得很不聽話,總是把玩具拼命地摔,家裡的書也大多“慘遭毒手”,有時候無緣無故的大聲哭鬧,怎麼勸也勸不好,自己玩玩具也變得很不耐煩……

寶寶怎麼啦?這是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是他進步和成長的標誌,這個時候是寶寶意志力、獨立性、自信、想像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只要寶寶的行為不具有傷害性,父母不要過於乾澀,那樣可能會對寶寶造成負面的影響。

當寶寶行為不合常理的時候,要儘量找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或是適當轉移他的注意力,以結束他的反常行為,有時候寶寶也有鬱積的情緒需要發洩,這個時候給他一定的時間和自由,發洩完了寶寶也許就心情舒暢了。對於寶寶的胡鬧,爸爸媽媽也可以適當地講講道理,慢慢的寶寶能聽懂了,也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總之,父母是寶寶人生的最重要也是最初的老師,家庭教育對寶寶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只要爸爸媽媽心中有愛,加上合理的引導,相信您的寶寶可以快樂健康的長大。

小編總結:作為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從而給出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健康成長。文章中提到的五個行為習慣,爸爸媽媽們可要多加注意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