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高燒怎麼辦

嬰兒高熱是寶寶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會發生的, 發熱常識很多家長已近很熟悉了, 但是一遇到寶寶發高熱, 還是顯得束手無策, 怎麼辦呢?

識別發熱“假”現象

引起小兒發高燒的原因有很多:

一、外在因素:

小兒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 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二、內在因素:

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預防注射, 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 而不是全部。 醫師對於發燒, 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 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

Advertisiment
如發燒、嘔吐、咳嗽, 就慌亂不已。 殊不知醫師治病, 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 而不是單純只為退燒而已。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 會讓發燒症狀持續表現出來, 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因此, 他提醒愛子心切的爸媽,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 去治療發燒症狀, 而是應遵從醫囑, 準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 對症下藥。

退熱是否必要

高熱本身不會使“腦筋變壞, 智能變差”的, 只有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腦質本身受病毒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 而非發燒把人燒笨, 燒聾了。 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 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 發燒時父母只要知道如何處理, 至於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

Advertisiment
不必過份憂心。

退燒是否必要, 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 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 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 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 分析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 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不過, 多數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 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 造成內在的消耗, 病人頭痛, 倦怠, 心跳加速, 非常不舒服, 嬰幼兒容易脫水, 發燒造成水分蒸發, 更是惡性循環, 嬰幼兒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 放任發燒, 引起傷害是不必要的。  

特別提醒:

根據統計, 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 體溫很少超過41℃, 如果超過這個溫度, 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 應特別警覺。

簡單正確退熱法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

Advertisiment
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 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 使體溫慢慢地下降, 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 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 則表示需要溫熱, 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 表示需要散熱, 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 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 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 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 也會吸收體熱。  

4、用退熱貼:有助於散熱, 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 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 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 使用退熱貼也可以, 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

Advertisiment
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 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熱藥: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 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熱藥水或栓劑。

正確使用退熱藥

退熱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

水劑較溫和, 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撲熱息痛的糖漿, 如小兒美林糖漿、小兒百服甯滴劑等。

栓劑用來塞肛門, 由直腸吸收, 效果快速, 小孩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熱, 非常方便, 但用量寧取少量, 密集使用容易退熱過度, 體溫陡降, 或是反覆刺激肛門, 造成腹瀉。

打退燒針, 是最不安全的, 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 退熱的方法很多, 一定可以降溫, 父母不必一時性急, 因小失大。

特別提醒:

寶寶發高熱,

Advertisiment
父母不必愈來愈緊張, 只要按照上述各種建議, 觀察寶寶活動力、補充水分、必要時適度退熱, 體溫多半可獲得降低, 必要時帶寶寶就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