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熱,先別急著往醫院跑

一些小白媽媽摸摸孩子額頭, 感覺蠻燙的, 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發熱了?”因為愛子心切, 所以就想儘快帶著孩子去醫院?

醫生建議,

即使出現發熱, 媽媽們也需要冷靜,

有條不紊地去處理:

一、判斷是否需要緊急送往醫院的情況

如果有以下情況, 則應該儘快送往醫院。

不滿3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38℃時;

3個月以上的孩子體溫超過40℃, 還伴有拒絕喝水, 仍表現出非常不舒服排尿少、口舌乾燥, 哭時眼淚少;

發熱已超過72小時。

無休止的哭鬧已達幾小時;

極度興奮

極度無力, 甚至拒絕活動, 包括爬行、走路等等。

訴說頭痛、耳朵痛或頸痛等;持續腹瀉和/或嘔吐;

Advertisiment

位於小嬰兒頭頂部的前囟向外隆起;

頸部發硬;

出現皮疹或紫色的針尖大小的出血點或瘀斑;

嘴唇、舌頭或指甲床發紫;

下肢運動障礙, 比如瘸腿

明顯呼吸困難;

驚厥

如果處於發熱前24小時內, 並沒有其他明顯不適, 可以先在家退熱觀察。 因為發熱24小時內血液中白細胞及分類很難反映出引起發熱的原因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

發熱24小時後可以去醫院, 檢查判斷屬於何種原因的發熱。

二、測量孩子體溫

用什麼樣的體溫計?

口腔內、肛門內溫度更接近體內溫度。 肛溫測定較為準確, 但不方便常規家中使用。

若測定腋溫, 腋窩必須形成封閉的小空間, 將體溫計置於小空間內才可獲得準確體溫。

Advertisiment

水銀體溫計對於兒童來說相對不太安全呢。 最為簡易的方式還是建議使用耳溫槍式溫度計。 測量前, 家長輕輕向外拉直孩子的耳廓, 將體溫槍全部阻塞外耳道, 將外耳道完全封閉, 才能獲得準確耳溫。

孩子體溫易波動

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

正常人體溫(腋窩溫度)範圍一般為36℃-37.4℃。 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 俗稱發熱。 進一步劃分為:37.3℃-38℃為低度發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1℃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

孩子的體溫易於波動, 小兒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後, 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 體溫也會升高。 一般情況下, 不會升得太高, 多為37.5℃-38.0℃之間, 在運動結束後會很快回復到正常水準。 因此若有短暫的體溫波動, 但全身狀況良好, 又沒有其他異常表現,

Advertisiment
家長就不應認為孩子在發熱。

二、觀察並記錄孩子症狀

發熱是兒童常見的疾病症狀, 一般是指體溫異常升高, 它並不是疾病, 而是一種症狀。 發熱是保護人體健康的衛士, 當病菌(包括預防接種的疫苗在內)侵犯人體後, 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會上調體溫的水準, 發出信號, 動用免疫系統進行防禦, 如產生對抗細菌的抗體, 增強人體白細胞內消除毒素的酶活性, 增強肝臟對毒素的解毒作用。

發熱時不僅體溫增高, 一般同時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異常表現, 例如面色蒼白、呼吸加速、情緒不穩定、噁心、嘔吐、腹瀉、皮疹等。 如果需要去醫院, 最好向醫生提供詳細而準確的症狀描述。

三、做好散熱, 保持體溫

發熱本身不會燒壞肺、腦等重要臟器,

Advertisiment
但會增加人體代謝, 所以使人感到疲憊。

人體退熱途徑主要有:

皮膚90%、呼吸、尿液、排便。

如果體溫超過37.5℃還沒有達到38.5℃, 可以在多喝水、奶等液體的基礎上, 採用溫濕敷或溫水浴。 有人喜歡用冰袋、酒精擦浴, 並不建議作為家庭退熱建議方法使用, 因為這兩種方法只帶走局部皮膚熱量, 退熱效果有限。

盡可能鼓勵孩子多喝水、多排尿、多排便。 雖然發熱時, 孩子進食少不會有多少大便, 其實, 腸道本身還有分泌功能, 代謝產物或毒素會積於腸道內, 儘快排出利於散熱, 也利於疾病好轉。

【鑽進被窩捂汗科學嗎?】

有人認為服用退熱劑後捂被子, 通過大汗淋漓來退熱。 其實, 大汗時體內水分和電解質會通過皮膚大量丟失,

Advertisiment
成人體內儲備較多, 大汗之後只是感到口渴, 而嬰幼兒則可能導致脫水, 而影響大腦和心臟, 可能比發熱還嚴重。

四、恰當用藥

如果測量體表溫度超過38.5℃, 口溫或肛溫超過39℃需要服用退熱藥物(體內溫度高於體表溫度)。 常用退熱藥物有“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醫生建議, 最好使用兒童製劑, 另外因為每個寶寶對藥物存在個體差異, 建議檢測一下藥物基因組資訊, 可以瞭解寶寶身體對這些藥物的代謝利用能力, 從而選擇更適合的藥物(更有效毒副作用更小)。

不要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和一些特別微生物, 如支原體, 並沒有殺滅病毒的功效, 甚至有時候反而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增加病痛。 用藥前, 建議進行血常規檢查, 再判斷是否使用抗生素藥物。

再判斷是否使用抗生素藥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