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生病使用抗生素的六個原則

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小兒疾病的過程中, 有些家長存在著種種用藥誤區, 本文將簡要介紹一下抗生素的用藥原則, 以供參考。

原則一:由醫生來判斷是否應用抗生素

發熱、腹瀉是兒童常見的症狀, 可由多種原因(包括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所致, 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 病原菌可能為病毒、細菌、支原體等, 對上述症狀的原因作具體分析, 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兒患病應看醫生, 由醫生根據小兒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狀況, 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作出診斷, 根據診斷由醫生確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療。

Advertisiment
通常, 在常見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 由細菌、支原體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 而病毒(是兒科上呼吸道感染、嬰幼兒腹瀉常見的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則不需使用抗生素。 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原則二:藥物劑量由醫生來確定

針對病原菌選藥後, 需從患兒病情、藥物在體內代謝特點、給藥順從性等方面考慮, 來決定給藥劑量及方式。 為確保抗生素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不對機體產生危害, 掌握恰當的抗生素劑量是必須的。 在兒童, 藥物劑量通常是由醫生根據診斷、病情、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得出, 另外, 亦應考慮小兒機體代謝狀態, 對患有肝、腎疾病的小兒, 除應避免應用具有相應毒副作用的藥物外, 還應仔細考慮用藥劑量。

Advertisiment
認為兒童用藥即為簡單的成人劑量減半的概念是錯誤的。

抗生素治療療程因疾病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對現有治療的反應等而異, 具體應諮詢醫生, 認為症狀消失即為病癒的概念是錯誤的。

原則三:不能盲目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抗生素

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同時使用稱為聯合用藥。 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 有可能造成用藥無效的後果。 通常, 有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病原菌不明或單一抗生素不能控制, 又或者較長期應用抗生素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者, 以及聯合用藥可使毒性較大的藥物劑量得以減少時, 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聯合用藥。 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僅用一種抗生素即可,

Advertisiment
多用藥多保險的想法是錯誤的。

原則四:病原菌不同用藥也不同

兒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 但各年齡階段、不同季節易感的病原菌不同。 另外, 發病季節及當時流行疾病狀況對臨床診斷亦有很大作用。 通常根據臨床診斷, 醫生可以推斷病原菌的種類, 或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 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對病原菌診斷不明, 可選用廣譜抗生素。

父母為病兒自選抗生素, 缺乏針對性, 可能造成療效不佳或無效, 並有可能誘發耐藥菌的產生, 造成後期治療的困難或耐藥菌的傳播。

另外, 提醒家長不要單純以價格的高低來判斷藥效的好壞, 這是不可取的, 應針對病原菌來選擇藥物。

原則五:一般不需預防用藥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目的在於預防1-2種特殊細菌侵入傷口或血液迴圈而發生感染,

Advertisiment
部分外科手術預防用藥。 由此可見, 通常情況下不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原則六:警惕不良反應

應用抗生素應注意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 過敏反應形式多樣, 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 嚴重者哮喘, 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 毒性反應可見由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黴素等引起的耳聾等。 由於抗生素應用後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 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 發生菌群紊亂, 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黴菌、耐藥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 此種感染可為較輕的局部(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 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症,

Advertisiment
甚至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 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應用抗生素, 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同時避免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的產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