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營養補充誤區

家長對寶寶的營養補充過於關注和焦慮, 但又缺乏科學的知識, 所以在營養方式上出現了許多誤區, 從而影響了寶寶的生長發育。

再者, 因為家長對寶寶的溺愛及不當的餵養方式, 使得寶寶養成了諸如厭食、不會咀嚼、易嘔吐、偏食、排食和吃得太多或太少等不良習慣, 從而使寶寶得不到足夠的、全面的營養。

營養補充誤區1:不重視泥糊狀食品的添加

專家分析:在4—6個月時, 單純的餵養或配方奶粉餵養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需要, 必須添加含有大量小兒生長所需的營養素、又能適應其消化能力的泥糊狀食物作為“輔食”。

Advertisiment
然而長期以來, 家長對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有些餵養的寶寶到8—9個月時還沒有建立喂泥糊狀食品的習慣。

不及時進食泥糊狀食物, 不但無法使寶寶得到全面的營養, 而且由於4—6個月是嬰兒促進咀嚼功能和味覺發育的關鍵時期, 延遲添加泥糊狀時區會使嬰兒缺乏咀嚼的適應刺激, 使咀嚼功能發育延緩或咀嚼功能低下, 引起餵養困難, 從而易產生語言發育遲緩、認知不良、操作智商偏低的現象。

因此, 我們鼓勵給4—6個月的嬰兒添加泥糊狀食品, 首選是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強化的營養米粉。

要用小匙喂, 只要每天堅持, 經過10次左右寶寶都能學會吃米粉。 同時要保證泥糊狀食品的品質, 逐漸添加不同顏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質地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如蛋黃、菜泥、果泥、魚泥、肝泥、肉泥等來刺激寶寶的味覺, 同時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營養補充誤區2:血紅素鐵的攝入過少

專家分析:缺鐵性是嬰兒時期的多發病, 主要是由於鐵缺乏引起。 在嬰幼兒體內, 鐵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食物。

食物中的鐵有兩個來源, 一種是血紅素鐵, 它來自於含動物蛋白質高的食物, 如瘦肉、動物肝臟、動物血和魚等, 這些食物不僅含鐵量高, 而且在吸收過程中不受膳食中其他食物的影響;另一種是非血紅素鐵, 它來自於蔬菜、穀物、赤豆等植物性食物。

目前在小孩餵養中, 家長喜歡給寶寶吃魚、蝦(蝦的鐵含量較低), 覺得肉類不易烹調, 寶寶嚼不動, 不易消化;認為肝臟是解毒器官,

Advertisiment
其中有很多“毒物”而很少給寶寶吃, 以致血紅素鐵的攝入不足, 同時也會減少非血紅素鐵的吸收。

為了預防缺鐵性, 除了要鼓勵餵養(中的鐵吸收率高), 不足時應食用配方奶粉。 4個月後要添加有強化的營養米粉外, 在6個月後應逐漸添加肝泥、肉泥以增加血紅素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