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服藥有什麼禁忌

養生之道網導讀:

寶寶服有什麼禁忌?我們知道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 對人體都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特別是針對正處於生長發育的寶寶來說, 用藥是非常有講究的。 寶寶服藥有什麼禁忌呢?

Advertisiment

寶寶生病了, 媽媽又急又心痛, 巴望著病痛快快過去不要折磨寶寶。 可是, 性急的媽媽也常常會跌入用藥誤區, 傷害了寶寶卻全然不知……但是, 咳嗽和發熱一樣, 是人體的一種防禦反射。 人的呼吸道內膜表面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纖毛, 它們不斷地向口咽部擺動, 清掃混入呼吸道的灰塵、微生物及異物。 在呼吸道發生炎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等)時, 滲出物、細菌、病毒及被破壞的白細胞混合在一起, 像垃圾一樣, 被纖毛送到氣管。 堆積多了, 可刺激神經衝動, 傳入中樞, 引起咳嗽。 其步驟為:肺吸滿氣體, 然後喉頭聲門緊閉, 胸腹同時用力, 使肺內氣流突然迸發沖出,

Advertisiment
將那些呼吸道的“垃圾”排出來。 因此, 只要炎症沒有完全消退, 排除“垃圾”的咳嗽動作就會一直存在。 若硬是用藥阻止咳嗽, 這些“垃圾”會越積越多, 從而加重感染, 甚至阻塞氣道。 所以體質弱、老年人、胸腹部手術的病人, 醫生還特別鼓勵他們咳嗽, 把氣管內的“垃圾”排出去, 免得在肺部惹是生非。 可見, 咳嗽既有弊, 又有利。

用藥誤區

要讓寶寶感冒好的快就用抗生素

感冒是引起小兒發熱的常見原因, 多數由病毒感染引起。 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用抗生素是無效的。 但現在有這樣的現象:出現發熱馬上用各種抗生素, 似乎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 其實抗生素既不能抗病毒, 也不能退熱, 相反增加了醫藥費用, 並有可能產生對抗生素的耐藥性,

Advertisiment
可謂弊多利少。

兒童上感病原複雜, 往往是病毒感染為主, 有時夾雜某些細菌感染及支原體感染。 開始用藥, 應在驗白細胞、胸透、物理檢查、試體溫等基礎之上酌情用藥。 選擇抗生素類藥物時要慎重, 原則上先用一般有效的抗生素, 青黴素為首選。

頭孢曲松鈉屬β-內醯胺類長效廣譜抗生素, 其半衰期約為7~8小時。 它的殺菌作用頗強, 是抗生素中的“重武器”, 不宜隨便使用, 尤其不應在無明顯特殊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作所謂的“試驗性治療”。

頭孢曲松鈉, 首先對革蘭陰性桿菌具有強大的殺菌作用, 如沙門菌、志賀菌、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其次, 它對淋球菌、腦膜炎球菌等革蘭陰性球菌也有極好的抗菌作用。

Advertisiment
再次, 它對化膿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的抗菌功效只能說尚屬敏感。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雖有一定作用, 但抗菌作用較差, 而對綠膿桿菌, 抗菌能力也較差。 因此, 對上感一類疾病(病原體多為病毒、支原體、一般革蘭陽性球菌), 若首選頭孢曲松鈉就可能無效, 甚至是浪費。 俗話說, “殺雞焉用宰牛刀”, 比喻雖不大確切, 但也符合一些實際情況。

而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 針對上呼吸道及扁桃體、咽峽部等處可能存在的一般性細菌感染及支原體感染, 採用青黴素類藥物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黴素), 就相對比較合理。 當然, 提倡用青黴素並不是否認它可能存在的過敏反應, 認真做皮試是絕對需要的。

打吊針比吃藥好

“打吊針”是靜脈輸液的通俗稱法,

Advertisiment
也有人稱之為“打點滴”, 是區別於口服給藥、肌肉注射以外的一種給藥方式。 它利用液體的靜壓原理, 將藥液通過靜脈輸入體內, 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的特點, 因此廣受病人和醫生的歡迎。

生活中有不少家長, 在患兒罹患諸如傷風、感冒、咳嗽、腹瀉等疾病時, 盲目迷信“打吊針。 但臨床實踐中發現, 小兒因濫打吊針所造成的搶救和轉診事件正在不斷增加, 嚴重影響到小兒的生長發育和生命安全。

會產生很多不良後果:

1.大大增加了藥費支出, 也增加了靜脈補液機會, 更是大大增加了患兒抗藥性和過敏反應的危險性。

2.由於輸液瓶的入口處與大氣相通, 極有可能增加藥液遭受污染的機會。

3.人體一旦對藥物不適應的話後果非常可怕。

4.兒童身體尚處於生長發育期,藥物進入人體後在體內的代謝過程還不完善。濫用”打吊針“,極易引起輸液不良反應的發生。微粒是引起慢性輸液不良反應,如肉芽腫、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只要能好多貴的藥都成

一些兒科門診醫生為了怕擔風險,動不動就開最貴、最先進的藥,如上文提到的給芳芳開頭孢曲松鈉;其次,某些診所開大處方、貴處方與可增加收入、多發個人獎金有關,利益會驅使一些醫生這樣做。顯然,這樣做有悖醫生的道德準則,也是造成濫用高檔抗生素、浪費金錢的根源。

在此勸告家長們,不要一味迷信貴藥、高檔藥。對於上感,價廉有效的青黴素應當是首選。當然,就是青黴素,也不宜濫用,以免出現耐藥性。總之一句話:不需要時不出手,該出手時再出手。

對於藥物,寶寶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要遠遠高於成年人,而且有些不良反應造成的後果可能會很嚴重。以下8種藥物,是兒童禁忌藥物,認准了,記住了,讓寶寶遠離傷害。

1.阿司匹林

不要給寶寶吃阿司匹林,或者任何包含阿司匹林的藥,因為有可能讓寶寶得瑞氏綜合征,這是一種罕見但卻可能致命的疾病。退燒和止痛,要給寶寶吃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2.非處方咳嗽和感冒藥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建議,不要給4歲以下寶寶吃非處方咳嗽和感冒藥,4~6歲寶寶吃非處方咳嗽感冒藥,一定要首先諮詢醫生意見。

研究表明,此類藥物並不能幫助小寶寶緩解症狀,更糟的是,這類藥物可能有害,特別是劑量過大時。除了頭暈或失眠、肚子痛、皮疹或蕁麻疹之類的副作用外,寶寶還會出現更嚴重的情況,諸如心跳加快、驚厥、甚至死亡等。

非處方藥劑量過大也時有發生,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孩子因為服用過量咳嗽和感冒藥而需要急救。

3.止吐藥

除非醫生特別推薦,否則別給寶寶吃止吐的藥。大多數嘔吐都是暫時性的,不管是小嬰兒還是大一點兒的孩子,通常不用吃藥就都能恢復過來。

抗噁心的止吐藥可能會給寶寶帶來傷害或併發症。如果你的寶寶嘔吐,並且開始脫水,一定要帶他去醫院看醫生。

4.咀嚼片

小嬰兒吃咀嚼片(或任何片劑)有窒息的危險。如果一定要吃片劑,問問醫生能不能把藥片弄碎後放進一勺軟軟的食物(比如優酪乳或果醬)中給寶寶吃。

當然了,如果採用這種方法,得想辦法讓寶寶把這一整勺食物全部吃掉,以保證藥物足量。

5.吐根糖漿

吐根糖漿會引起嘔吐,過去是用來防止中毒的,不過現在醫生已經不再推薦使用吐根糖漿了,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催吐對治療中毒有幫助。事實上,有些毒藥如果沒有完全吐出再咽回來,還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如果你覺得寶寶吃了任何不安全的東西,一定要趕快撥打120急救電話或者帶他去醫院。

6.對乙醯氨基酚和其他感冒藥合用

如果除了對乙醯氨基酚(如泰諾林),寶寶同時還在服用其他藥物,一定要先弄懂另一種藥裡是否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因為這種成分很多藥物裡都有,同時服用會導致劑量過大。

7.有效期不明的藥物

藥品包裝不要扔,養成原藥放原盒的好習慣,並定期清理藥箱,一旦發現過期,立即扔掉。過期藥物不但可能無效,而且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此外,任何變色或者破碎的藥也不能給寶寶吃,因為這增加了它變質的可能性。

8.沒有標注該年齡段兒童用量的藥物

如果藥品說明書上沒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而規定適當的劑量,就不要給他吃那種藥。一是因為非兒童用藥中可能含有兒童禁忌的成分,而是劑量不準確起不到治病的效果,還可能會因為過量而引起重大傷害。

另外,把大人吃的藥掰下來一角給孩子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寶寶多大可以喝中藥

中藥的治療,無形中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新生兒黃疸不退時,醫院可能就會給予服用”茵梔黃“等中藥;煲湯的時候,加點黃芪、茯苓,這樣讓湯味不僅鮮美而且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孩子積食,可以來點小兒山楂丸消食開胃。

因此,家長不要再疑惑了,只要是在專業中醫兒科醫師的辯證指導下開方用藥或指導中成藥的適用,無論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藥。

兒童常用的中藥劑型,主要有湯劑、沖劑、丸劑、成藥(顆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據孩子的病情輕重以及服藥的難易程度,醫師和家長可以商量看哪一種劑型最適合自家孩子,以防藥難喂,不僅浪費藥材,而且影響療效,錯過了最好的治療食積。

深秋的到來,捎來了冷空氣,人們防不勝防,孩子更是難以適應。在變化多端的天氣,孩子難免會生些小病,有的家長會根據以往經驗,自行上藥店為孩子買些熟悉的藥品服用,其實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小兒藥物使用要得到重視,從安全角度出發,不提倡家長自行到藥店為孩子買藥,孩子生病還是上醫院系統診治為妥。如自行用藥,為了慎重起見,閱讀藥品說明書很有必要,家長們拿到藥不要急著給孩子喂藥,對藥物的藥性和劑量有十分的把握才可用于孩子身上,藥物療效才能事半功倍。

中西藥不能混著吃

小風的媽媽總喜歡中西結合,於是在寶寶喝中藥的時候,就喜歡把西藥也讓寶寶一同喝下去。哄寶寶喝中藥已經是難事,喝完中藥,要寶寶吃西藥簡直比登天還難,以為這樣省事又方便。但是,其他媽媽知道後,卻急忙叫她不要這樣做了,小風媽媽頓時困擾了,究竟為什麼呢?

糾正:

日常生活中,有些媽媽喜歡讓寶寶中西藥混合著吃,以為這樣藥力猛”、“見效快”。殊不知,很多時候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因為有些中藥和西藥倘若混在一起吃,輕則會影響藥效,重則甚至危害健康。

如寶寶經常會上火或者拉肚子,媽媽經常會給寶寶吃上清熱的中藥、五花茶,同時又會給寶寶吃上牛黃解毒片等這些西藥。這些中藥中含鈣、鎂、鐵等金屬離子,如因上呼吸道、咽喉炎症而與四環素類合用,則四環素類中所含有醯胺基及多個酚羥基,與牛黃、石膏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形成難溶難吸收的純利絡合物,降低了中西藥制菌消炎的作用。

如上呼吸道及咽喉炎症又合併腸道感染,將牛黃解毒丸的雄黃所含成分硫化砷,與新黴素的硫酸鹽在胃腸道會產生毒性的硫酸氧化物等,對健康不利。所以,不論中藥還是西藥,都非百利而無一害,也各有優缺點,臨床上有很多疾病需要中西醫結合用藥。中藥和西藥一起服用時,時間必須間隔一小時以上,以免藥性互相干擾。

寶寶多大可以喝中藥,上面的文章為大家做出了介紹,寶寶喝中藥沒有年齡限制,只要寶寶願意喝及可以喝,但是,中西藥不能混著吃,時間要間隔一個小時以上。

4.兒童身體尚處於生長發育期,藥物進入人體後在體內的代謝過程還不完善。濫用”打吊針“,極易引起輸液不良反應的發生。微粒是引起慢性輸液不良反應,如肉芽腫、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只要能好多貴的藥都成

一些兒科門診醫生為了怕擔風險,動不動就開最貴、最先進的藥,如上文提到的給芳芳開頭孢曲松鈉;其次,某些診所開大處方、貴處方與可增加收入、多發個人獎金有關,利益會驅使一些醫生這樣做。顯然,這樣做有悖醫生的道德準則,也是造成濫用高檔抗生素、浪費金錢的根源。

在此勸告家長們,不要一味迷信貴藥、高檔藥。對於上感,價廉有效的青黴素應當是首選。當然,就是青黴素,也不宜濫用,以免出現耐藥性。總之一句話:不需要時不出手,該出手時再出手。

對於藥物,寶寶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要遠遠高於成年人,而且有些不良反應造成的後果可能會很嚴重。以下8種藥物,是兒童禁忌藥物,認准了,記住了,讓寶寶遠離傷害。

1.阿司匹林

不要給寶寶吃阿司匹林,或者任何包含阿司匹林的藥,因為有可能讓寶寶得瑞氏綜合征,這是一種罕見但卻可能致命的疾病。退燒和止痛,要給寶寶吃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2.非處方咳嗽和感冒藥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建議,不要給4歲以下寶寶吃非處方咳嗽和感冒藥,4~6歲寶寶吃非處方咳嗽感冒藥,一定要首先諮詢醫生意見。

研究表明,此類藥物並不能幫助小寶寶緩解症狀,更糟的是,這類藥物可能有害,特別是劑量過大時。除了頭暈或失眠、肚子痛、皮疹或蕁麻疹之類的副作用外,寶寶還會出現更嚴重的情況,諸如心跳加快、驚厥、甚至死亡等。

非處方藥劑量過大也時有發生,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孩子因為服用過量咳嗽和感冒藥而需要急救。

3.止吐藥

除非醫生特別推薦,否則別給寶寶吃止吐的藥。大多數嘔吐都是暫時性的,不管是小嬰兒還是大一點兒的孩子,通常不用吃藥就都能恢復過來。

抗噁心的止吐藥可能會給寶寶帶來傷害或併發症。如果你的寶寶嘔吐,並且開始脫水,一定要帶他去醫院看醫生。

4.咀嚼片

小嬰兒吃咀嚼片(或任何片劑)有窒息的危險。如果一定要吃片劑,問問醫生能不能把藥片弄碎後放進一勺軟軟的食物(比如優酪乳或果醬)中給寶寶吃。

當然了,如果採用這種方法,得想辦法讓寶寶把這一整勺食物全部吃掉,以保證藥物足量。

5.吐根糖漿

吐根糖漿會引起嘔吐,過去是用來防止中毒的,不過現在醫生已經不再推薦使用吐根糖漿了,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催吐對治療中毒有幫助。事實上,有些毒藥如果沒有完全吐出再咽回來,還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如果你覺得寶寶吃了任何不安全的東西,一定要趕快撥打120急救電話或者帶他去醫院。

6.對乙醯氨基酚和其他感冒藥合用

如果除了對乙醯氨基酚(如泰諾林),寶寶同時還在服用其他藥物,一定要先弄懂另一種藥裡是否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因為這種成分很多藥物裡都有,同時服用會導致劑量過大。

7.有效期不明的藥物

藥品包裝不要扔,養成原藥放原盒的好習慣,並定期清理藥箱,一旦發現過期,立即扔掉。過期藥物不但可能無效,而且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此外,任何變色或者破碎的藥也不能給寶寶吃,因為這增加了它變質的可能性。

8.沒有標注該年齡段兒童用量的藥物

如果藥品說明書上沒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而規定適當的劑量,就不要給他吃那種藥。一是因為非兒童用藥中可能含有兒童禁忌的成分,而是劑量不準確起不到治病的效果,還可能會因為過量而引起重大傷害。

另外,把大人吃的藥掰下來一角給孩子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寶寶多大可以喝中藥

中藥的治療,無形中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新生兒黃疸不退時,醫院可能就會給予服用”茵梔黃“等中藥;煲湯的時候,加點黃芪、茯苓,這樣讓湯味不僅鮮美而且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孩子積食,可以來點小兒山楂丸消食開胃。

因此,家長不要再疑惑了,只要是在專業中醫兒科醫師的辯證指導下開方用藥或指導中成藥的適用,無論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藥。

兒童常用的中藥劑型,主要有湯劑、沖劑、丸劑、成藥(顆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據孩子的病情輕重以及服藥的難易程度,醫師和家長可以商量看哪一種劑型最適合自家孩子,以防藥難喂,不僅浪費藥材,而且影響療效,錯過了最好的治療食積。

深秋的到來,捎來了冷空氣,人們防不勝防,孩子更是難以適應。在變化多端的天氣,孩子難免會生些小病,有的家長會根據以往經驗,自行上藥店為孩子買些熟悉的藥品服用,其實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小兒藥物使用要得到重視,從安全角度出發,不提倡家長自行到藥店為孩子買藥,孩子生病還是上醫院系統診治為妥。如自行用藥,為了慎重起見,閱讀藥品說明書很有必要,家長們拿到藥不要急著給孩子喂藥,對藥物的藥性和劑量有十分的把握才可用于孩子身上,藥物療效才能事半功倍。

中西藥不能混著吃

小風的媽媽總喜歡中西結合,於是在寶寶喝中藥的時候,就喜歡把西藥也讓寶寶一同喝下去。哄寶寶喝中藥已經是難事,喝完中藥,要寶寶吃西藥簡直比登天還難,以為這樣省事又方便。但是,其他媽媽知道後,卻急忙叫她不要這樣做了,小風媽媽頓時困擾了,究竟為什麼呢?

糾正:

日常生活中,有些媽媽喜歡讓寶寶中西藥混合著吃,以為這樣藥力猛”、“見效快”。殊不知,很多時候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因為有些中藥和西藥倘若混在一起吃,輕則會影響藥效,重則甚至危害健康。

如寶寶經常會上火或者拉肚子,媽媽經常會給寶寶吃上清熱的中藥、五花茶,同時又會給寶寶吃上牛黃解毒片等這些西藥。這些中藥中含鈣、鎂、鐵等金屬離子,如因上呼吸道、咽喉炎症而與四環素類合用,則四環素類中所含有醯胺基及多個酚羥基,與牛黃、石膏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形成難溶難吸收的純利絡合物,降低了中西藥制菌消炎的作用。

如上呼吸道及咽喉炎症又合併腸道感染,將牛黃解毒丸的雄黃所含成分硫化砷,與新黴素的硫酸鹽在胃腸道會產生毒性的硫酸氧化物等,對健康不利。所以,不論中藥還是西藥,都非百利而無一害,也各有優缺點,臨床上有很多疾病需要中西醫結合用藥。中藥和西藥一起服用時,時間必須間隔一小時以上,以免藥性互相干擾。

寶寶多大可以喝中藥,上面的文章為大家做出了介紹,寶寶喝中藥沒有年齡限制,只要寶寶願意喝及可以喝,但是,中西藥不能混著吃,時間要間隔一個小時以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