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摔倒要不要扶他起來呢?家長的態度可能會決定孩子的人生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家長要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寶寶遇到的挫折和犯下的錯誤, 不要放縱溺愛, 也不要矯枉過正。

寶寶摔倒了要不要扶”

——要扶啊, 讓寶寶感到爸爸媽媽都在你身邊, 寶寶的安全感比什麼都重要。

——不要扶, 讓寶寶自己爬起來, 這是教育寶寶的好機會, 一點兒坎坷都受不了怎麼行?

寶寶不小心摔倒了, 到底要不要扶他起來呢?

在回答“寶寶摔倒了, 要不要扶”這個問題之前, 先分析一下家長扶起寶寶和不扶起寶寶的心態。

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扶起寶寶, 而在於家長扶起寶寶或不扶起寶寶的那一刻的心態是否健康。

Advertisiment

第一種:過度緊張

寶寶不小心摔倒了, 家長非常心疼寶寶, 以至於發展為愧疚和自責:“我沒有看好寶寶, 讓寶寶摔倒了。 ”“寶寶摔得這麼重, 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媽媽。 ”“下次可不敢讓寶寶自己走路了。 ”“我太沒用了, 什麼都幹不好。 ”

這是過度投入類型的家長, 恨不得代替寶寶成長, 不忍心寶寶受一點兒委屈。

這個類型的家長, 在寶寶摔倒的第一時間, 會立馬沖過去把寶寶扶起來。

如果寶爸媽是這個類型的, 我建議不要扶起寶寶, 對寶寶摔倒這件事情不要反應過度。

家長可以輕鬆一些, 別那麼緊張, 給寶寶機會, 讓寶寶自己爬起來會更好。

家長如果看到寶寶摔倒, 能夠做到心態平和、不急不躁,

Advertisiment
不過度擔心、不過度自責, 扶起寶寶是非常好的, 讓寶寶有安全感, 能增強親子的信任關係。

第二種:堅決不扶

寶寶不小心摔倒了, 家長為了鍛煉寶寶的獨立意識, 儘管寶寶表現出了明顯的求助行為, 家長依然一意孤行, 必須讓寶寶自己起來。

甚至很多家長明明內心非常想扶寶寶起來, 可是“為了寶寶”執意堅持不扶。

如果是這種情況, 我建議扶起寶寶, 獨立性、抗挫能力有很多機會去鍛煉。

寶寶不小心摔倒了, 因為恐懼和疼痛向家長求助, 如果家長置之不理, 不給予任何幫助, 會讓寶寶更傷心、更恐懼, 從而影響寶寶安全感的建立, 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如果寶寶摔倒了, 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 沒有發生求助行為, 家長可以不扶寶寶,

Advertisiment
讓寶寶自己爬起來, 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

第三種:責怪他人

有時候寶寶摔倒了, 家長心疼寶寶, 狠狠地拍地:

在寶寶不小心摔倒之後, 有些家長會出現責備行為, 其中一類是指向外面的——“桌子不好, 磕到了寶寶。 ”“地不平絆倒了寶寶, 打地。 ”……

這樣的說法會影響寶寶正確認識的建立, 如果家長慣用這樣的方式與寶寶交流, 寶寶會變得推卸責任, 任何事情發生了, 他會認為“都是別人的錯, 都不關我的事情, 我沒有錯。 ”

寶寶從小學會把責任推給別人, 長期以往, 會養成不負責任的性格。

第四種:責怪寶寶

另一類責備行為是指向內部的——“都是你自己沒好好走路, 都是你的錯, 你還哭什麼?”“你把桌子都撞疼了, 快給桌子揉一揉”……

我見過很多摔倒之後,

Advertisiment
眼淚還沒有擦乾, 就開始給桌子揉一揉的寶寶。

我認為, 這樣教育下的寶寶特別容易自責, 發生了什麼事情, 寶寶心裡都會嘀咕:“都是我的錯, 我該為一切負責任。 ”

個性稍微強一些的寶寶, 會開始懷疑:“媽媽爸爸是不是不愛我, 他們可能更愛桌子一些, 要不然, 為什麼我和桌子撞在一起, 他們只讓我給桌子道歉呢?”

其實, 關於“寶寶不小心摔倒了要不要扶起來”這個問題, 一定要尊重事實。

寶寶摔倒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寶寶自己沒有好好看路, 可能是地面不平等客觀原因。 家長的回饋越真實, 寶寶越容易在挫折中成長。

如果家長過於焦慮, 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無論你是扶起來還是不扶起來都有問題。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把心態調整好, 你會發現:扶不扶寶寶不應該由家長來決定, 完全取決於寶寶。

寶寶摔了不哭不鬧, 或家長稍稍鼓勵一下, 寶寶自己爬起來了, 家長就沒有必要扶。

寶寶摔了有明顯的求助信號, 家長一定要把寶寶扶起來, 這樣利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和親子關係的和諧。

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可大可小, 家長過度關注或置之不理都不可取,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讓孩子知道——“如果你需要, 爸爸媽媽一直都在。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