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拍嗝

新生兒需要拍嗝的原因

首先, 讓我們一起瞭解一下新生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 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 呈不穩定狀態, 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 也就是說, 大人吃飯時, 當食物進入胃部後, 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新生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 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可以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

拍嗝對嬰兒的好處

當寶寶喝完奶後, 由於胃裡下部是奶,

Advertisiment
上部是空氣, 所以就會造成胃部壓力, 出現溢奶、吐奶現象, 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寶寶吸入到氣管內, 以至窒息。 因此爸爸媽媽應及時幫寶寶拍打嗝, 把氣體排出。 只要減少了胃裡的壓力, 自然就能夠減輕吐奶、溢奶的情況和次數。 喂寶寶喝完母乳或配方奶後, 如果沒有幫寶寶拍嗝, 原則上只要保持直立抱姿20~30分鐘, 空氣就會上升, 慢慢地自然排出, 寶寶自己就會打嗝。 其實, 拍打嗝還有另外一個作用, 就是帶有安撫作用, 寶寶其實是很喜歡被輕拍背部的。

拍嗝的時間

最好的預防措施就是在餵奶過程中經常給寶寶拍嗝, 甚至在寶寶還沒出現不舒服的時侯。 因為暫時停止餵奶和不斷改變姿勢能減緩寶寶的吞咽,

Advertisiment
以及減少他吞進去的空氣。

如果是人工餵養寶寶, 就每150ml拍嗝一次;如果是母乳餵養的寶寶, 就在換一邊乳☆禁☆房餵奶時, 進行拍嗝。

嬰兒拍嗝方法

直立式:儘量把寶寶直立抱在肩膀上, 以手部的力量將寶寶輕扣著, 再用手掌輕拍寶寶的上背, 促使寶寶打嗝。 為了方便寶寶呼吸, 當寶寶面朝自己的時候, 要注意身體不要捂住寶寶的口和鼻。

端坐式:如果覺得直立式比較辛苦, 可以考慮端坐式, 媽媽可以坐著, 讓寶寶朝著自己坐在大腿上, 媽媽一隻手托著寶寶的頭, 另一隻手輕拍寶寶的上背部。 為寶寶準備好小毛巾, 防止吐奶。 如果寶寶在拍打幾次之後都沒打嗝, 應考慮先撫摸再拍打。

側趴式:媽媽坐好雙腿合攏, 將寶寶橫放, 讓其側趴在腿上,

Advertisiment
寶寶頭部略朝下。 媽媽以一隻手扶住寶寶下半身, 另一隻手輕拍寶寶上背部即可。 這個姿勢比較適合較小的寶寶, 為了防止寶寶滑落, 要適當用力把寶寶身體固定在媽媽腿上。 有時, 新生兒沒有吞入空氣, 就不要強迫新生兒打嗝兒, 特別是母乳餵養的新生兒。 刺激新生兒打嗝兒的動作不要太久, 如果新生兒不容易打嗝兒也不要著急, 幾周以後父母就會瞭解新生兒的習慣並且非常熟練了。

拍嗝的注意事項

幫寶寶拍嗝時, 照顧者一定要注意自身力道的控制, 畢竟新生兒還有很多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尤其是如果拍打的位置不正確, 誤拍打到腰際兩側的腎臟時, 就會傷害到寶寶的器官。 寶寶喝完奶後不要搖晃寶寶,

Advertisiment
劇烈的搖晃容易讓寶寶眩暈, 導致寶寶變成“ShakeBaby”, 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症狀, 畢竟寶寶的腦部器官仍相當脆弱, 搖晃太劇烈, 很可能有腦出血的危險。

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指的是在短時間內劇烈地搖晃寶寶或經常用力搖晃寶寶對寶寶造成的一系列傷害。 月齡小的寶寶, 頸部尚不能很好地支撐頭部, 在不同方向劇烈地加速與減速晃動下, 寶寶的頭部雖沒有直接撞到堅硬的物體, 但也會造成腦部傷害。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嬰幼兒因為外力傷害而導致死亡或肢體障礙的主要原因。 當寶寶被劇烈搖晃後, 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 包括不安、嗜睡、不停地流口水、四肢無力、抽搐痙攣、嘔吐, 乃至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和心跳過慢,

Advertisiment
嚴重者呈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寶寶睡著為什麼要拍嗝

新生兒常喝著喝著奶就睡著了, 即使如此仍然需要幫寶寶拍嗝。 因為寶寶不會因為睡著了就不打嗝, 嗝氣一樣會排出。 新手父母有時會忽視這一點, 看到寶寶睡著了就直接將其放下平躺, 這樣寶寶可能就會發生吐奶或溢奶, 如果發生嗆奶, 那是非常危險的。 睡著的寶寶更需要拍嗝, 且一定要抱起來拍, 重點在於拍嗝動作要輕柔、正確, 避免力道過大, 以免寶寶不舒適或吵醒寶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