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打人咬人巧引導

令不少父母煩惱的是,
寶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熱衷於”咬人、打人了,
往往自己稍不留神就被寶寶咬了,
或者才一轉身他又打了別的小朋友。
 打人、咬人是寶寶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表現 在談論寶寶“打人”“咬人”的行為之前,
我們首先要瞭解寶寶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想表達的情緒,
這樣我們在評價時才能做到公正合理,
在教育時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2歲的寶寶習慣于用嘴巴和手探索世界,
對他們來說“咬一咬”“拍一拍”媽媽或者別的小朋友,
與“咬一咬”“拍一拍”玩具或者桌椅沒有太大的區別。
Advertisiment
而且, 大人們也常常會用“親一親”“摸一摸”寶寶的臉頰和頭來向寶寶表示親切, 所以寶寶也會模仿著用“咬一咬”“拍一拍”的方式向其他人表示友好。 此時的寶寶還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所以, 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 他們也只會用咬和拍打來表示不耐煩的情緒。 對於萌牙階段的寶寶來說, “咬”並非出於敵意, 而是因為只有用力咬才能釋放牙齦內部的壓力, 才能讓他感到舒服。 2、3歲的寶寶處於建立自我意識的時期, 非常看重對所有權的保護, 敵意和攻擊行為其實是他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反應。 這些攻擊行為有時候是出於自我防禦(因為受到了攻擊、恐嚇、排擠), 是寶寶在語言或力量上輸於他人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才會爆發出來的行為;有時也是因為敏感地接收到周圍環境、父母情緒的變化, 出於釋放壓力, 表現為外在的攻擊行為;還有時候可能是寶寶在模仿成人解決問題的方式。 總之, 寶寶“打人”“咬人”大都只是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表現, 並不意味著他真的性格暴戾。 6個方法幫寶寶改掉打人、咬人行為 1.第一時間控制住事態發展 堅定地告訴寶寶“不能咬人”“不能打人(拍人)”。 如果寶寶的情緒(不論興奮或是憤怒)非常激動, 立即從他的身後環著雙臂抱緊他, 一來可以阻止寶寶的動作, 二來可以平復寶寶的情緒, 並且自己也不會被寶寶傷到。 待寶寶的情緒逐漸穩定後, 他也可能會為自己剛才的舉動感到沮喪, 試著帶他一起安慰被他傷到的人,
Advertisiment
哪怕只是一個非常笨拙的道歉, 最好能對剛才發生的事情做一些補救, 甚至讓寶寶一起幫助處理傷者的傷口。 如果寶寶的情緒許久不能平復, 先代替寶寶向被他傷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 然後帶著他離開現場, 找個安靜的地方接著交流。 2.瞭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 通過快速觀察、耐心詢問、冷靜分析來推測寶寶攻擊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 不要怒氣衝衝地質問寶寶, 因為寶寶當時常常回答不上來也不願意回答, 那樣只會引發你與寶寶之間的衝突。 摟緊寶寶, 明確表達對他行為背後的原因表示理解, 比如說“我知道你是想與××姐姐打招呼”“我知道你非常希望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我知道你心愛的玩具被××拿走了”.. 3.告訴寶寶不當行為的後果 告訴寶寶被打和被咬都會很疼,
Advertisiment
但千萬不可以以暴制暴。 培養寶寶的共情能力確實需要漫長的過程, 但若對寶寶實施肉體懲罰, 無形中也是在告訴他“下次你也可以這樣做”。 要客觀地幫助寶寶分析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 但絕不給寶寶製造罪惡感, 比如說“小朋友不喜歡你拍他們, 因為他們被你拍疼了”“××不知道這是你的玩具, 而且他被你拍疼了, 只好拿著玩具躲開你呢”.. 4.教會寶寶正確地表達情緒 教會寶寶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抒發自己的情緒, 比如喜歡對方就拉一把手, 要拉著寶寶的小手示範動作;比如不高興不願意就大聲說“不”, 要陪著寶寶一起喊出來;比如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就找大人幫忙,
Advertisiment
要盡可能把每種情景向寶寶演示得足夠詳細。 5.幫助寶寶合理地釋放壓力 儘量通過調整周圍的環境、改變成人的情緒行為來幫助寶寶釋放壓力。 另外, 給寶寶準備一些適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 帶寶寶做一些他喜歡的事來盡情釋放壓力。 6.不要過多評價寶寶的行為 過多的關注反而會起到強化的作用, 所以, 平時避免讓寶寶過多地聽到大家對他“打人”“咬人”行為的談論, 也不要因此給寶寶冠上“小霸王”之類的綽號。 要多關注寶寶的細微變化, 當他有“打人”“咬人”的傾向時, 就要及時干預制止。 如果寶寶4、5歲以後還是有明顯持續的攻擊行為, 可以帶著他拜訪心理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