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寶寶戀物有貓膩 父母疏忽恐成孤獨症

看過電影《海洋天堂》的人, 一定被文章扮演的患有孤獨症的兒子和李連傑扮演的絕症慈父之間的故事深深打動過。 而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 不少白領階層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寶寶陷入孤獨症的幾率也越來越大。 下面小編將通過對一個小男孩玩具依賴症案例的具體分析, 談談爸爸媽媽們應該如何關愛自己的寶寶, 如何準確理解他們的行為暗語, 從而促進寶寶健康成長。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忙工作 寶寶乖巧智力好

有個叫田天的小男孩, 他出生後不久, 父母忙於工作, 就請了保姆來照顧兒子, 並給兒子買了好多玩具, 還請了家庭教師負責孩子的早教。 小田天四歲的時候就已經認識1000多個漢字, 並能熟練背誦中英文兒歌近百首。

四歲舊玩具被扔大鬧不止 首次醫院檢查無異常

小田天四歲的一天, 媽媽給他收拾房間時扔掉了一些他的舊玩具,

Advertisiment
田天發現玩具少了, 拼命地大哭大鬧, 嘴裡還喃喃地罵著:殺人犯, 你們大人都是殺人犯...”直至身體出現了輕微的抽搐。

田天的父母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 做了各種檢查, 卻始終沒發現孩子存在任何的身體異常。 小田天除了對媽媽非常冷淡, 對自己的玩具更加在意, 並沒有在發生任何情緒波動。 孩子重新恢復到乖巧安靜的狀態, 總是興趣十足地玩玩具, 還讓玩具表演他自編自導的節目。 忙碌的田天父母重新開始了忙碌的事業。

上學後書包常裝玩具 再次檢查醫生道是玩具依賴症

一直到小田上小學前, 他都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 可上小學後, 班主任察覺到了這個小男孩的“與眾不同”。 班主任對小田天入學前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Advertisiment
發現小田天的成長環境雖然很優越, 但父母忙於事業, 平時很難有機會和孩子親密相處, 這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極為不利, 而小田天每天幾乎封閉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 很少有和別的小朋友玩耍的機會。

於是, 班主任找到小田天的母親, 鄭重建議她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田天的母親找到了李道安醫生。 李醫生經過檢測分析, 診斷小田天已經形成了玩具依賴症心理障礙, 必須及時進行矯治。

缺少父母親近是主因 治療方案很簡單

李醫生告訴田天的母親, 對玩具的過份依賴是兒童依賴症中比較都發的一種表現。 這樣的孩子, 離開了自己的玩具就表現得忐忑不安, 對周圍的人和事反應遲緩冷漠,

Advertisiment
尤其對建立新的人際交往表現出不自覺的厭煩和恐懼。 這種依賴症是孤獨症的一種前期表現, 若不及時矯治, 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孤僻, 直至將自己完全封閉在一個臆想中的真空環境裡。

造成這種症狀的原因很簡單, 就是因為孩子缺乏父母的親近, 尤其是缺乏父母日常與他進行身體接觸的親情撫慰, 他就會不自覺地把感情轉移到自己感覺最親近的玩具上, 一離開玩具, 他就感覺極其孤獨, 缺乏安全感。

要改變孩子對玩具的依賴, 方法很簡單。 第一是父母要多找機會和孩子接近, 尤其要多找機會給未成年的孩子一些身體的親熱和安撫, 第二是鼓勵孩子多和別人交往。

小編點評:

如果案例中的爸爸媽媽在寶寶幼兒時就讀懂了寶寶的行為暗語,

Advertisiment
多加關愛, 多親近, 那麼寶寶就不會發展到小學時的嚴重程度。 再進一步, 如果爸爸媽媽在寶寶小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可以預防孤獨症, 那麼寶寶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一些列事件。

爸爸媽媽們, 不管你們有多麼忙, 在寶寶年幼時, 也要抽空多與寶寶親近, 多關注寶寶。 平時也可以學習一下寶寶心理與行為方面的知識, 讓寶寶的心理與身體同時健康成長。

知識連結:

孤獨症, 又稱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等, 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 年齡在3~17歲的兒童中, 每年每88個兒童中就有1個被檢測出來患有孤獨症, 並且男孩子患病的幾率是女孩子的四倍。 年均增長速度10%~17%的孤獨症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發展性障礙。 語言障礙、與他人缺少或者沒有眼神交流、社會交往方面存在困擾是孤獨症的三大主要症狀。

語言障礙、與他人缺少或者沒有眼神交流、社會交往方面存在困擾是孤獨症的三大主要症狀。

相關用戶問答